基本理念: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基本目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基本素养: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有独到深刻的见解有真实健康的情感有清晰完整的结构有干净流畅的语言销售信作文是记录思想的,内容、语言、思维互为表里。好作文要有文化、要有思想、要有情感。言之有物:1确定立意:准确、深刻、新颖2选用材料:典型、丰富、精深立意:准确鲜明深刻独到①思想深刻内涵是什么:人类、人性美德,精神家园尊重生命审视历史、现实追求真理、科学②思想深刻内涵方法:语法逻辑一、构建阅读和写作的桥梁:阅读与写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语文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概括、归纳和对真善美的鉴赏能力,陶冶情操,而这些知识、能力和素养又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前提。鲁迅曾说:“必须和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写作只有和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获得飞翔的翅膀。1.利用教材,学习思想。眼泪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眼泪本身就是一个极富哲学意义的词语。眼泪对别人来说是一种关怀、鼓励、理解、钟爱友善和分担。对于自己是一种解脱、拯救、宽容、安慰和发泄与倾诉,当你把真诚的眼泪给予他人时,会展示你的善良和高贵。人的一生要经历太多的波折。一切大悲大喜跌宕起伏都被默默地塞进心里,堆积起来。直到一天,有一只手来挤这块生活的海绵,那淋淋漓漓向下淌的,便是泪水。泪水承载着生命,一生恍然的记忆,凝练了,变成宝贵的经历,再凝练,便像汗青般从生命坚实的表面渗出来,夺眶而出的何止是眼泪。泪水所代表的更刻骨铭心的是悲伤。两行风吹不干的泪,是自哀自怜,是离愁别绪,还是孤独感伤?于是想起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伤心。十年的阴阳两隔,十年的断肠深情。虽尽力追寻对亡人的回忆,想念与她携手的幸福,但纵然万般想念,斯人已逝,只有凭一帘幽梦再看亡妻对镜梳妆,岁月沧桑的辛酸,时时刻刻的思念涌上心头,千行泪诉不尽无言的悲伤。……旷达者却没有泪水。他们曾在心底流泪,但泪痕早已风干。“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走在雨中却毫不狼狈,任雨浸湿衣衫也没有乱了脚步。他看懂了人生的风云变幻,看透人世的浮沉荣辱。悲、喜、成功、失败,已不再那么重要了。那也正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屈原的死,彰显了一种在浊世中独清的可能性,尽管在物质的维度上他消亡了,然而在精神和时间的经度上,这种可能性成了确凿的界碑。换句话说,如果屈原没有死,他的理想即使实现了,我们会听到那震撼人心的回响吗?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几十年的生命宛如一瞬,而他刹那生命的丧失却成了永恒。屈原的死,并不是给理想和生命关系写上人人适用的注脚,他不断传承的是一种坚持的可能性,一种我们也能拥有的高贵精神特质。2.内外结合,拓展提升:白居易,我对你说对你感到亲切,只因一句“浔阳江头夜送客”,看到故乡入诗,自然有种自豪感。也许对你来说浔阳只是一个“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伤心地,但你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真情的共鸣让那个寂寞小城的寒夜迸发出了人性的温暖光芒,它透过历史的狭间,又照亮了多少天涯沦落人的心房。对你感到惊叹,作为新乐府运动的接触代表,你的诗总“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你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让“执政者扼腕”,“握军要者切齿”。你难道不是把诗文化作了控诉社会黑暗的呐喊、扎进国家黑幕的钢针吗?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宽大的同情心令我觉到自己的逃避和冷漠,若诗文真能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我便也拿起笔。你对弱势群体,尤其是女性所怀的人道主义,令人觉不出你是古人。无论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红颜暗老白发新”的上阳宫女,“钿晕罗衫色似烟”的盼盼,还是“泪失落巾梦不成”的后宫宫人,你无不给予了最深切的同情,“为人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你对国家、对人民炽诚的爱,由你的诗传承,不会被忘怀,只有爱还在。李白,我对你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你爱酒,爱得无法自拔,仿佛酒就是你人生的出口。你拿着良马和昂贵的裘皮竟然仅仅去换几壶酒!你不是爱酒,你是爱醉。一场酣醉,你可以忘记所有的愁,尽情地哭,尽情地笑,尽情地吐露内心,说几句醉言醉语,作几首醉诗。没有权贵,没有孤独,你醉在你的世界里。只有熊咆龙吟,只有鸾鸟和仙之人。你的世界如此流幻,仿佛也只有在今天的玄幻电影里才看得到,你不该活在现实,你也不愿活在现实。于是,你选择酒,选择醉。你活在你的世界中时,你洒脱得很。然而,酒醒了,沉醉过了,你依旧愁,依旧寂寞。世间还是不那么得意,“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这个时候,仿佛酒都无法解忧,人生在世多不称意。但即便是这样,你还是豪壮地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你做到了因为你的诗已活了千年,你已然是一首诗,一杯烈酒了。只是,你借酒消愁,后人借你的诗消愁。愚之我见这世上倘若没有智者,倒也无所谓愚。当所有的人都愚的时候,就是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然而,智者的存在让这一切变成了乌托邦。这是一个将愚的含义无限扩大的时代。买椟还珠是愚,舍生取义是愚,大智若愚。这三种愚是愚的三个层面。第一种愚是最纯粹的愚,是真愚;第二种愚是高尚的愚,也是最不被人理解的,把一种崇高的品质称之为愚,既是人们价值观念的畸形,也是人自私的本性的赤裸裸的体现;第三种愚就是一种境界了,有大智慧的人把愚当作一种手段,作为膜或别人的方式,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人不但不愚,反倒把别人给愚了一把,是真聪明。愚字的下面是个心,有心的人不愚。智者不是一味的智,他知道什么时候智,什么时候愚。就像东方朔,一个大隐隐于朝的人,用愚做了一层最好的铁布衫,让他在汉武帝那个十面埋伏的朝廷上游刃有余,百毒不侵。而愚者,要么一味的愚,要么一味的智。而后者的结果往往是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3.精选课外美文,丰富思想内涵。让作文洋溢生命的色彩:情感色彩生活色彩思辨色彩做到“文”“象”“道”三者统一《文章千古事》我一直认为要谈谈关于文章的种种,总离不开“文以载道”这个既凝炼又深刻的词,因为这四个字极为精辟的道出了文章的本质。文章是千古事,这点不错,但我更喜欢作者的那句“功夫恐怕在作文之外”,因为不论是文章是以何种形式出现,是散文,是小说,到头来,它终究不过是个媒介,使用它来载道的。既然这样,功夫自然在“道”上,而非表面文字。于是,我又想起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类似“青年人不会习作并无大碍,但要做事”的话,这话说得很有分量,不会写文章又怎么了?这不是大问题,但倘若要写一手漂亮文章,是建立在“道”之上的,没有“道”,文章就是无本之木,是行将就木的,是不会传承千古的。但“道”又究竟是什么?古人可能把它定义为“道理”,但在我看来,它还可以再丰富一些,但无非是真情和至理。文章之所以称为“千古事”,是经久不衰的精神大厦,就是由“情”和“理”这两根大柱为其支撑。“情不变,理相同”从古至今都是这样,由于二者不怕时间的侵蚀,文章的大厦依然高大宏伟。但也需补充一点,情必为真情,理必为至理。那些“无病呻吟”的矫揉造作之文,只能算是“花瓶”,徒有其表,却无实意,其实那“表”都令人作呕,真真的是糟践了我们聪灵的中国字,不可看,更不可学。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曾提出文章要“言之有物”,因为他觉得当时的一些文章过于浮夸和华丽,缺少思想内容。可见,那些“粉饰”的文章很早就有了,专门有一些人是喜欢在词藻上粉雕玉砌的。当然,这也不能怪那些人,只能说是中国的文字太美,太有灵性,太值得玩味。但这也并不能作为追求那种看似娇美实则空虚之文的借口,看看《诗经》《红楼梦》《史记》《呐喊》……吧,哪个不是以情夺人,以理取胜的呢?生活、思考、文章其实是三为一体的,只有生活,才有感受,有感而思,思考之后的产物便是文章。生活与思考是大事,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认真生活,认真思考,浑然天成,文以载道,而文章的精髓也在于此吧。人生是短暂的,穷达是相对的,但文章是可以跨越时空、指向永恒的。文章是后人了解前人生活的桥梁,是传递前人思想的纽带,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依据。文章是作者生命、精神的传承。优秀的文章是作者用他的生命所写成的。优秀的文章里流动的是作者生命中的精华以及他的灵魂。虽然人固有一死,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被记载在文章中,后世的读者依然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和永垂不朽的精神。此时,文章已延续了“生命”。这就是司马迁忍辱而活的原因。死固然容易,但司马迁却选择不为自己而死,要为后人而生。《史记》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司马迁忍辱而活的生命的传承。人生是短暂的,穷达是相对的,但文章是可以跨越时空、指向永恒的。文章是后人了解前人生活的桥梁,是传递前人思想的纽带,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依据。文章是作者生命、精神的传承。优秀的文章是作者用他的生命所写成的。优秀的文章里流动的是作者生命中的精华以及他的灵魂。虽然人固有一死,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被记载在文章中,后世的读者依然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和永垂不朽的精神。此时,文章已延续了“生命”。文章也是作者启迪后世、与后世共勉的途径。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到:“随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种把自己的见解与后世分享,也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后之览者,便可追寻前人的脚步,找到共鸣,获取鼓励,继续前行。文章可以流传千古,文章也可以照亮千古。正是因为有了这无数篇优秀的精神的“载体”,我们的文化才得以如此辉煌灿烂。古代圣贤们的灵魂在文章中永生。我们也将在他们智慧之光的照耀下,欣然前行。《永远的唐诗宋词》人,都爱思古怀古。那些回不去的壮阔年代,见不到的才子佳人,愈是得不到,便愈是觉得它们美得永恒。唐诗宋词,便是上下五千年中最光华万代的时代所孕育出的最美的花朵。它们臻于完美的文体和语言,让我至心发出的感叹都显得苍白无力,而它们蕴含的鲜活的感情,让我由语言轻易进入了一个个先人的灵魂。我们是先人的后代,生活在现世,却在梦中一次次回到长安流转的幻夜,长河落日的边塞,轻歌曼舞的歌楼,树密影苍的青山,奔涌澎湃的河流……见到容光夺魄的嫔妃,百战不殆的将军,把酒问月的文人,香罗拭手的少妇……一定有一条河流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斗转星移,诗意犹存,它承载了先人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古时的幻象出现在每一朵浪花里,细听水声,如昔日歌舞的回响。只要我们还活着,这河流也会鲜活地流动,自遥远的文化源头,流向更遥远的未知世界。即使这世界上再找不到那些人、那些地方,他们会活在一个个方块字中,活在我们民族记忆的长河里。你瞧,长河的对面永恒的人们在向我们招手。《幸福与苦难都属于灵魂》苦难泥土幸福花——读《幸福与苦难都属于灵魂》有感幸福和苦难都属于灵魂。在我看来,如果幸福是一棵树,那么苦难便是树生长的泥土,而幸福,则是树开出的一朵朵花。因为,“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而苦难可以造就人们追求幸福所需要的种种条件。……人,很少有一辈子一帆风顺的,生活之海上的风浪打来,我们应该吸取其营养;若是被巨浪选中,我们更该记住莎翁的话:“你是一个多么幸运的人,你拥有了不幸。”“苦难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水源”。用它浇灌灵魂之树,必能开出幸福的花。二、学会关注生活1.在自己的路上散步:关注国家大事,世界风云,关注一个或几个作家,关注一个或几个国家或民族,关注自己所熟悉的某一领域,写起来就会游刃有余,从而实现个性化阅读与写作。2.心灵自由,精神飞扬: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作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解放学生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和鲜活的生命力尽情地释放。我们强调内容、强调思想,强调的是作文要“言之有物”。中学生生活经历有限,不一定非写重大社会问题。只要写出真实的生命感悟、青年人应有的文化素养,无论天下兴亡、还是风花雪月,都可以写出好文。当今文化的多元性使得中学生作文的主题也应多元:追求深刻而不贬低清纯,燃烧热情而不拒绝理性,审视自我而不排斥关注社会与人生,学会多方位,多角度思考。三、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1.铺平模仿与创新的道路:模仿写作是中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