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5年8月号8.3从中英不同教学模式中该看到什么?朱永华8月4日,英国广播公司二台播出今年上半年拍摄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学》纪录片选拔了5位具备全英文教学能力的资深中国老师,他们都在中国教育体制内工作超过5年;制片方让他们在英国博航特中学特设的50人“中国实验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教学。中国的教育方式与英国学生的个性发生了一系列碰撞,引起了热议(据8月7日《新京报》)。尽管这只是一档为拍摄纪录片,专门请中国资深教师采用完全中国化教育模式,对英国50名学生特设的“实验班”,全部试验时间也只有一个月。但习惯于中国教育模式思维的5名教师,在面对英国教育氛围成长起来的学生,显然一时还难以适应。其中出现在学生身上的点点滴滴,无不折射出中英两国孩子在接受教育方面表现出的巨大反差。深入思考一下更不难评判出,不仅两种教育模式各有千秋,并无优劣之分,英国孩子在面对中国教育模式时的表现,也颇值得品味。很显然,在习惯于面对自觉遵守纪律,视老师的话为“圣旨”的中国老师眼里,英国的学生不但都是“不听话”的孩子,更不惧怕老师的权威,不仅在课堂上能自由讨论,对老师的批评爱听不听,甚至在学校升国旗时也是一副懒散,乃至吵吵嚷嚷。而在中国学生眼里,每天5点到7点被视为很正常的晚自习,英国这些孩子非但不能接受,跟监课老师玩起了“捉猫猫”,既是坐在教室里,也会借上楼道、上厕所等各种理由“开小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在中国老师眼里很不听话且所有被批评的行为,却都被英国教学模式视为正常现象,这所有的不听话乃至被中国老师看不惯的英国学生,也都是来自英国各学校接受正常英国教学模式下的“正常学生”,并且还都是平时成绩和表现比较好的“优等生”。尽管在接受中国模式教育一个月,也有不少学生从心里接受并认为中国教育模式“不浪费时间”,更利于学习。但更多的学生却并不领会中国老师的良苦用心,依然还是“不听话”。按照中国教师对中英两国国学生的感触,英国的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思维能力特别强更崇尚个性表达,甚至敢于挑战权威。而中国学生相对英国学生而言,知识基本功普遍比较扎实,更尊重老师和服从纪律,尤其在老师面前普遍性比较“听话”。显然,两国教学模式的不同源于两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学生的表现不同更是受两种教学模式和传统文化不同双重作用的结果。中英两国学生就好比不同植物基因的黄瓜和南瓜,2英国教学模式只是为“黄瓜苗”搭架子,任其攀爬生长自由结果;而中国的教学模式犹如给南瓜秧修枝剪蔓和“压秧”,按照设定目的生长,尽管最终有的可能不结果,而一旦结出的果实就非常硕大。我们不能因为黄瓜“硕果累累”还一茬接一茬,就认为南瓜也可以搭架生长,有悖传统文化价值观这个“基因”要素,盲目改变,非但结不出大南瓜,只会长成一堆结不出任何果实的乱草秧。但如果有所借鉴,在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改进,让每颗南瓜秧最后都能结出果实,同样可以获得比黄瓜更丰盛的收获。尽管我们中国的教学模式存在不少弊端,甚至压抑了学生个性张扬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知识基本功的扎实却为后续发展和思维开发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在羡慕“英式教育”给学生提供充足自由空间,环境宽松时,更要看到两国不同的文化传统,更要看到如果忽视传统文化基因。照搬照套将英国的教学模式用在中国学生身上,其后果可能不堪想象。不同的国情和传统文化,必然造就出适合本国孩子成长的教学模式,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乃至取长补短,任何不加选择的照搬照套,最终都可能适得其反。教育如此,其他方面亦是如此。8.7“马云遭逼捐”不仅是道德绑架李劭强天津港爆炸事故牵动人心。爆炸事故发生后,不少网友开始到@大自然保护协会——马云的微博评论“逼捐”。部分网友言辞激烈,直指马云为何不捐款,甚至还有人一边喊着“爸爸”,一边指责马云。(8月16日温州都市报)归纳一下,要求马云捐款的理由大致有三:你有钱,你应该捐款;人家娱乐明星都捐款了,你更应该捐款;如果不捐钱,迟早你会身败名裂。如果说,前两种观点还带有一点劝告的口吻,那么最后一种观点就带有一些警告的口气了。这种对马云捐款的焦急,可以理解为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迫切期待,但显然,无论哪一个理由,在逻辑上都是站不住的:有钱人就一定要捐款?捐款可不是有钱人的法定义务。娱乐明星捐款了,马云就要捐款?娱乐明星又不是马云一定要效仿的榜样。至于最后一条,更是缺少逻辑,马云当然不会在意。其实,马云在怎么想,接下来会怎么做,网友不得而知,是焦虑的心情让他们等不及马云作出清晰表态。3有人会把网友的这种情绪化反应,总结为道德绑架。如此说,有一定道理。慈善事业本来就是基于道德愿望的事业,人们可以期待一个人成为慈善家,尤其是那些身价惊人的富人们,但是,人们没有权力要求一个人一定要从事慈善事业,即便这个人很有钱。因为财富并不是慈善与否的凭证,有钱人可以不慈善,没钱的人也可以慈善。如果,认为自己的意图是善良的,就强迫别人做非强制性义务的事情,则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好心办坏事,个体的权利得不到应有保证。所以,即便人们再心急,也应该清楚义务和权利的关系,不能以自己认为正确的目的,绑架了别人的行为,剥夺了别人的自由和权利。甚至,有人会反问一句,那些要求马云捐款的人自己捐了吗?如此一问,很多质问者可能就会自感理亏,因为他们在理解慈善时,首先想到的是有钱人而不是自己。当然,很多人还会振振有词:我又没有钱,我捐一点钱有什么意义?马云可不一样,马云可是首富。这反映了人们在道德绑架时,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混逻辑”:把责任加给别人,谈及自己时,总提及特殊性。所以,马云是必须捐款的,因为他是首富;而我是不必捐款的,因为我是穷人。于是,慈善在悄然之间已经被认定为有钱人的事业。这是一种责任的推卸,也是一种对有钱人和慈善事业的扭曲理解。当然,有一点也应该看到,马云遭逼捐背后还有人们的道德焦虑,慈善焦虑。一个社会难免有贫富差距,一个社会也难免存在风险。如何去缓和不同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如何去一同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慈善无疑是最有效的润滑剂。当群体矛盾加大时,慈善会让人感觉到共同体的存在;当风险突如其来时,慈善会让社会形成共同担当的凝聚力。所以,当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后,人们期待慈善事业可以启动,可以赈灾,这都没有问题,这是人们在面对灾难时,信心的来源之一,保障的来源之一。问题是,慈善行为似乎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蓬勃而出,至少人们想看到的富人带头的慈善生态并没有出现。于是,人们开始变得焦虑,开始不惜以舆论压力逼捐。这无疑是一种道德焦虑和慈善焦虑的表现。如何缓解这两种焦虑?放大、任由舆论煽风点火、道德绑架当然不对,而且也不会有明显效果——即便马云承受不了舆论的压力,出来表态,其他的富人也未必会跟风而动。舆论总不能对照着富翁榜,一个一个指名道姓地逼捐吧?而且,这也会让人觉得慈善只是富人的事情,慈善有些杀富济贫的味道。公众应该期待的是正确的慈善文化和良性的慈善生态:一方面,个体自觉地意识到个人的社会责任,不遗余力地为慈善事业付出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社会对慈善形成稳定的奖励机制,让那些投身慈善的个体不仅有荣誉嘉奖,也有功利层面的回馈。如4此,慈善才能成为事业,成为文化,人们不需逼捐,慈善事业也可以蓬勃发展。3.从“随地大小便”到“随机大小便”?12.获救后,说声谢谢有多难?邓海建一名10岁左右女孩掉进长江,两名施救者跳入江中,体力不支将要发生意外,又有两名施救者先后跳入江中,将要到岸边时,又一人跳下去帮忙救人。惊心动魄的救援过程中,几人因体力不支差点出意外,一人甚至为救小孩而甘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所幸经过20分钟左右的救援,所有人安全上岸。让人没想到的是,获救的小女孩和她的家人悄悄离开,连声谢谢也没讲。(8月18日《现代快报》)拼死救人、差点没命,不谈投桃报李,连句致谢的话都没有。如此近乎以怨报德,确实挺让人寒心的。一家人悄然离开,显然有悖常理常情。倒是救人者替其开脱,“很多人认为落水发生意外,是很丢人的事,呆在现场没面子,也怕家里人知道。”可即便如此,获救后说声谢谢,是多难的事呢?“难”的当然不是致谢,而是趋利避害的成本考量。比如今年5月,江西教师跳进水库救出两女孩,女孩获救后“悄悄离开”;再比如2013年,两农民工下海救人1人失踪,获救男女“悄悄离开”;又比如同在2013年,安徽瓜农救一家三口溺亡,获救者还是选择了“悄悄离开”……细究起来,“悄悄离开”的未必是不好意思或脑袋糊涂,而是太过清醒,害怕担责。命都被救了,按照市侩原则,你总不好意思不表示些什么;然而,在施救现场,完全是个小型的陌生人社会,没有熟人社会的道德约束,亦没有公权监督,开溜的成本很低——那么,在“良心谴责”可以忽略不计的语境之下,“悄悄离开”也许是以绝后顾之忧的最佳选择。获救后,有人满城寻找恩人求感谢;获救后,亦有人烟消云散求“看不见啊看不见”。有两个价值判断是肯定的:于救人的英雄来说,他们有权选择理解或不介怀;然而于社会公德来说,却不该有不谴责与不批判的冷血。明德惟馨,就像在司法判例中彰显法律的公平正义一样,道德行为可以因当事人之恶而不被褒赏,但不该因社会的漠然而渐行渐远。于此而言,既然5人接力营救小女孩的事实确凿,那么,地方政府部门也好,民间慈善组织也罢,就应该及早按5图索骥,主动奖赏此类义举。不能因为“所救非人”,不能因为被救者不感恩、不懂得锣鼓喧天地炒作,就让同样的道德行为收获天壤之别的道德结果。获救后,说声谢谢有多难?仔细想想,这个问题其实指向三个层面:一是自小以来,传统教育只教人见义勇为,却疏于告诉大家,以德报德才是见义勇为最好的动力与前提。二是成年以后,物质版图上的道德价值渐次凋敝,义举成为“傻大白”的奢侈品,不感恩、不言谢,甚至不辨是非,可又能拿他(她)怎样?三是社会的道德褒赏机制类似“不诉不究”的劳动监察一样,美德能否被肯定与奖赏,取决于被救者的道德底线。是时候,该让“悄悄离开”者支付隐身的代价了;也是时候,构建健康的制度生态,让所有道德行为不因受益者的善恶而有所分别了。在这个问题上,与其空泛地谴责不懂感谢的获救者,不如早点行动,让稍有寒心的救人者感受到社会的暖意吧。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5年9月号9.611.撞豪车免赔:富而好礼,社会向好张楠之近日,郑州发生一起面包车与劳斯莱斯相撞的交通事故,事故造成400多万的劳斯莱斯车损,维修费用预计约七八十万元。据知情人士介绍,受损的劳斯莱斯车主表示,考虑到面包车主的赔偿能力,所以无论最终车损金额多少,超过保险赔付额度部分,由他自掏腰包,无需面包车车主赔偿。(9月15日《南方都市报》)《论语》中记载了子贡与孔子关于贫富的一段对话,颇有深意。子贡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能够做到贫穷的时候不谄媚,富有的时候不趾高气昂,是不是就可以了呢?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首先肯定了子贡的说法,认为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值得称道的事,但他进一步说,如果能够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即安贫乐道则更好。孔老夫子很敏锐地观察到,人一旦富有之后,对待他人的态度是会发生变化的,即富而无礼甚至富而骄。在这里,孔子对于富人提出了两个层次的要求,第一个层次是“富而无骄”,6即富有之后不要在他人而前趾高气昂,换句话说就是,即便不能平等地对待他人,也不嚣张到目中无人。第二个层次则是“富而好礼”,即在富有之后不仅能够以平常心对待财富,也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甚至变得更加谦逊有礼。莎士比亚说:“三年可以造就一个富翁,三代造就不了一个贵族。”这里的贵族,当然通常是有地位有财富的人,但却不是富得仅剩下钱的人,贵族指的还是精神上、道德上的,不仅是“无骄”的,还是“好礼”的,他们不是靠让别人惧怕而是靠让别人尊敬而获得声望。中国的经济发展造就了一个人数越来越多的富有阶层,而且,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这个阶层的人数会越来越多,其所拥有的财富也会越来越多。这些富有的人们拥有强大的消费能力,可以购买豪宅、豪车和各种奢侈品。豪车的增多,也就意味着普通人的普通车与豪车在路上发生刮擦碰撞的机率增多,也就意味着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