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居住区原理及答案(试卷一)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09-2010第一学期[居住区规划原理]理论考试试题答案一:名词解释:(20分)1、邻里单位、邻里关系邻里单位: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人西萨·佩里提出,它是社区的一种类型,一定意义上说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个最小单位。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提出的原则是对居民生活需求的反映。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它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2、建筑密度、建筑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基地面积在总用地中占的比例,反映住区建筑对用地的占用率。建筑强度:指在开发建设中,控制与核定规划建设用地内建筑量的指标。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是控制和反映规划建设地段建筑建设总量的指标。3、居住社区和千人指标居住社区:指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的最基本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千人指标: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4、道路红线、道路断面、建筑红线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道路断面:城市道路纵断面和横断面的合称。沿着道路中心线的竖向剖面称为纵断面,反映道路的竖向线形;垂直道路中心线的剖面称为横断面,反映路型和宽度特征。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靠临街面的界线。任何临街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得超过建筑红线。5、人车分行、人车混行人车分行:是住宅区的交通组织方式,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提出,它要求避免步行路网与车行路网的重叠,但允许二者在局部位置的交叉。人车混行:是指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通共同使用一套路网,具体地说就是机动车和行人在同一道路断面中通行。二:简答题:(48分,每题6分)1、住宅区规划设计要遵循的基本要求。(1)人的需求:住宅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2)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应充分合理利用与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注意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最佳生态环境;(3)建设与运营的经济性:住宅区规划设计还应考虑到合理的成本,其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经济费用,以及其能够创造的经济价值;(4)景观形象的塑造:景观环境是住宅区生活品质的重要构成部分,营造一个带风景的社区也是住宅区设计的基本要求之一。2、简述现代城市住区规划产生经历的四大思想理念?(1)公司城镇:缘于一个工业家把人口与工业从拥挤的城市向外迁移,而发起的一种改善居住环境的运动。在从城市或至少是从城市中心部分疏散出去的工厂四周建设新城,把工作与生活组织在一个卫生的环境里,某种意义上也是第一批田园城市;(2)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一种城乡结合的形式,既体现了城市的有利条件在于“近便”,又体现了农村的有利条件在于“环境”,而同时又避免了两者的不利条件,其城市平面呈圆形,中央是一个公园,有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划分为六个扇形区域;(3)赖特的“广亩城市”:针对现代城市过分集中而带来的城市环境不断恶化,他提出了城市分散发展的“广亩城市”设想,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方格网上,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4)勒.柯布西耶的“阳光城”:在机械化的时代里,利用现代科技和建筑技术,发展高层建筑、降低建筑密度、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居住水平,规划“在花园中的城市”。3、居民调查的作用于意义,问卷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作用:评价居民的居住环境,分析居民的居住意愿,并预测住房市场的发展趋向,决策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概念、定位与原则,直接或间接地指导住宅区的具体规划设计。意义:为了掌握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和规划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注意:(1)提问应简单明了,易于理解,避免可能使问题含糊不清的用词;(2)回答问题要求明确,不要有“一问两答”的问题;(3)要求回答的答案不能模棱两可,必要时给出供选择的答案;(4)问卷量不宜过大,一般最好不要超过四页;(5)提问方式、版面设计以及纸张的形式色彩应亲切近人并富有启发性。(4分,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4、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有哪些生态考虑。屋顶绿化系统;窗强保温系统;屋顶雨水收集、储存与处理系统;分质供水系统;太阳能供暖系统;自然降温、通风系统;人车分行系统。(4分)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行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饮水供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生态是现代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要求。(2分)5、居住生活空间的领域与空间层次的关系。在住宅区各层次的生活空间的营造重,应考虑不同层次生活空间的尺度、围合程度和通达性。私密性越强,尺度宜小、围合感宜强、通达性宜弱;公共性越强,尺度宜大、围合感宜弱、通达性宜强。(2分)同时应该特别注重半私密性的住宅院落空间的营造,以促进居民之间各种层次的邻里交往和各种形式的户外生活活动。(2分)半私密空间宜注重独立性,半公共空间宜注重开放性、通达性、吸引力、职能的多样化和部分空间的功能交叠化使用,以塑造城市生活的氛围。(2分)6、人车分行的住宅区的路网布局上应该遵循的原则。原则:1、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通路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4、步行路应该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家私院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7、住宅区居民的各种停车方式对住宅区规划布局的影响。以方便使用、不干扰居民生活、出入便捷等考虑可分为室外停放、室内停放、道路停放、场地停放;以规划管理考虑可分为集中停放和分散停放两种方式。(1分)集中停车有利于管理,减少区内汽车通行量、空气噪声污染,保证区内或住宅群落的安静及安全,但完全的集中停车方式对规模较大的住宅区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居民的使用造成不便;(2分)分散停车不太利于管理,但在一定程度上给居民的使用带来方便,即对低层住宅区来说,可以以住宅单元为单位,在单元出入口附近停放车辆;但对多高层住宅区,此种停放方式将会引入许多不必要的机动车穿越宅区,影响居民生活;非机动车各方面的影响较小,一般以分散停放为主。因此,根据不同住宅区对停车的不同要求,规划住宅区停车场地时应多种停放方式共同布局。(3分)8、居住区总用地的界线划定的一般原则。原则:1、天然障碍的边界,指河流、水面、陡坎等的边界线;2、人工设施的边界,指围墙、场地边缘和道路的红线或中心线;3、其他人为划定的界线,如征地线、规划界线等。三:论述题:(32分)1、空间限定的方式,及空间限定要素如何运用?(9分)外部空间的形成一般具有三种基本的限定方式:围合、占领、占领间的联系。(3分)运用:不同的外部空间依据其不同的生活内容和规划概念,可采用不同的空间限定方式来形成。(2分)一般情况下,在住宅院落空间的构筑上较多地运用围合的空间限定方式;在住宅群落空间和由点状或塔状住宅限定的住宅院落空间的构筑中,较多地运用实体占领空间的扩张联系来进行空间限定;而实体占领的空间限定方式则较多地运用在少量高层住宅的空间限定、街区公共空间及住宅区整体空间的重点部分,常见的情况是,在一个住宅区的外部空间构筑中,上述三种空间限定方式往往根据具体的条件以及规划的构思综合加以运用。(4分)2、进行居住区规划布局时,应该考虑的因素和遵循的原则。(10分)因素:内部因素:(1)地形地貌,其变化可能带来小区内部空间的自然划分,而小区空间的变化又会影响到住宅组团的划分与组合变化等;(2)建设现状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住宅的布局、公建的分布、道路的走向和绿化的布置,而且还要在规划中考虑新建内容与现状的关系;(3)水系、绿地等生态因素,在进行小区的结构构思时,应尽可能的保留,并作为有利条件合理利用,使得小区结构特色鲜明,特征突出。(3分)外部因素:(1)区域因素,居住区规划要与周边区域相和谐,做到功能互补、空间连续、交通组织协调等,不能仅考虑小区自身的完整;(2)建设环境,与居住小区相邻的建筑、道路、广场、绿化、学校、工厂及其他市政设施都有可能影响到小区的规划设计;(3)社会环境,居住生活包含了生活方式、居住文化、邻里关系、居住形态、社会组织等,在规划时应考虑使小区反映当地的历史文脉及居民生活模式。(3分)原则:(1)方便居民生活,有利组织管理;(2)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3)合理组织人流、车流,有利安全防卫;(4)构思新颖,体现地方特色。(4分)3、简述居住区生活环境质量与居住区规划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13分)住区的环境质量是通过建设强度指标和环境指标来控制和衡量的。(2分)建设强度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总建筑面积、分类建筑面积,这些指标体现的是建筑的建筑量,容积率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建筑密度反过来可反映住区的空地率等,因此建设强度指标间接地控制衡量居住区的环境质量状况;(4分)环境指标包括绿地率、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人口密度、人均居住建筑面积、日照间距、住宅建筑面积密度。(4分)其中绿地率、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反映了住区的小气候环境质量,其值越高,环境质量也就越好,日照间距是满足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卫生、物理与私密的要求。环境指标直接地控制衡量居住区的环境质量状况。(3分)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