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三编: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927-1949)第九讲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第十讲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成熟与全面胜利第十一讲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第十二讲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第三编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概述第一节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一、台湾地区新闻事业殖民化的加深(1)1895年台湾沦陷后日人对报业的垄断1895年,台湾沦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只容许日本人创办日文报纸。1896年6月17日,日文《台湾新报》在台北创刊;1897年5月8日,《台湾日报》在台北创刊;1898年5月6日,《台湾日日新报》创刊,因台湾民众大多不懂日文而开始创设中文栏,后扩为中文版。此外,台中《台湾新闻》和台南《台南新报》创刊。第十二讲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第一节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一、台湾地区新闻事业殖民化的加深(2)台湾同胞自办报刊在东京出版1920年7月16日,台湾同胞创办的《台湾青年》在日本东京创刊,为中、日双语月刊,蔡培火任发行人兼编辑人,标志着台湾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1922年4月起改名《台湾》,出版中、日文两种版本。中文版于1923年4月扩充改组为《台湾民报》,以提倡汉文、推广祖国文化为宗旨。第十二讲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第一节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一、台湾地区新闻事业殖民化的加深(3)中国人自办报刊在台湾的出现1926年7月16日,《台湾民报》获准在台湾销售,同年8月1日迁至台湾本岛出版。1932年4月15日,由《台湾民报》改组而成的《台湾新民报》创刊,日出对开两大张,林献堂任社长。第十二讲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第一节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一、台湾地区新闻事业殖民化的加深(4)台湾通讯社、广播电台的出现与初步发展1915年,台湾的第一家新闻通讯社台湾通讯社在台北创建。由于台湾报纸少,该通讯社主要以日本报纸为发稿对象,报道台湾地区新闻,不久后因经济上入不敷出而停业。1920年10月29日,日本电报通讯社(简称“电通社”)在台湾设立分社,正式在台北向台湾各报发稿。此后,日本联合社也在台湾设立分社。台湾的广播事业,始于1920年代末,由“台湾放送协会”统一管辖。1928年12月22日,台北广播电台开播,为台湾最早创办的广播电台。第十二讲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第一节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一、台湾地区新闻事业殖民化的加深(5)1931年九一八后新闻事业殖民化的日益加深1931年九一八事变、特别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台湾新闻事业的殖民化程度日益加深。1937年4月11日,所有报纸的中文版、中文栏被迫停刊。1940年前后,台湾仅有《台湾日日新报》、《兴南新闻》等6家报纸,1944年4月1日仅剩8开小报《台湾新报》一份报纸。第十二讲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第一节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一、台湾地区新闻事业殖民化的加深(6)1931年九一八后通讯社、广播电台的变化在新闻通讯事业方面,日本政府在1936年间将电通社与联合社合并改组为官办的同盟通讯社。是年6月,同盟社在台湾设立分社,向台湾报纸发行日文新闻稿,原电通社和联合社分社均为同盟社台湾分社所吞并。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台湾的新闻通讯事业为日本的同盟社所独家垄断。在广播事业方面,1931年后,“台湾放送协会”及其所辖各放送局又先后创办了6座广播电台。日据时期的收音机,由“台湾放送协会”及其各地分支机构实行统一登记、收费。截至1945年7月止,全台之收音机达97541台。第十二讲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第一节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一、台湾地区新闻事业殖民化的加深(7)日本入侵中国后台湾地下抗日宣传报刊在日本残酷统治下,勇敢的台湾同胞出于爱国激情,不顾自身的安危,秘密出版了一批抗日报刊和小册子。第十二讲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第一节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1)战时东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1932年3月1日,在日本关东军的一手操纵下,伪满洲国宣布成立,设伪都于长春,大批日本人出任伪满要职,主宰东北的一切。与之相应,大批日本人担任新闻机构或新闻统制机构的主持人或实际主持人。第十二讲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第一节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2)战时东北沦陷区的报纸东北沦陷区的报纸,绝大多数由日本人直接主办。在长春:日文《满洲新闻》、《新京日日新闻》,中文《大同报》,朝鲜文《满鲜日报》,英文《满洲日报》。在沈阳:日文《满洲日日新闻》、《奉天每日新闻》,中文《盛京时报》、《醒时报》。1942年后,根据1941年伪满颁布的《新闻社法》的规定,伪满当局实行新闻社新体制,建立起由伪满当局直接控制的中文的《康德新闻》、日文的《满洲日日新闻》和《满洲新闻》三大新闻社。1944年5月,《满洲新闻》和《满洲日日新闻》合并为《满洲日报》。第十二讲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第一节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3)战时东北沦陷区的通讯社1932年12月,日满当局利用日本的通讯机构在东北设立的通讯网,建立伪“满洲国通讯社”,简称伪“国通社”,总社设在伪满首都“新京”(即长春),伪满所属各省均设立一个支局(即分社)。至1937年4月与日本同盟社签订了日满通讯一体化的协定后,实际上已成了日本同盟社的一个分支机构。1942年后,根据1941年伪满颁布的《通讯社法》的规定,伪满当局组建新的伪“满洲国通信社”,并作为伪满国家机关,垄断东北地区新闻的收集与发布。第十二讲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第一节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4)战时东北沦陷区的广播电台“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先后攫夺中国东北的沈阳、哈尔滨两座广播电台,组成沈阳广播电台,于1931年10月26日开始播音。1932年3月伪“满洲国”在长春成立后,日本主管通信、广播事务的关东军特殊通信部也迁到长春。该部在其管辖的新京电话局内设立演播室,以奉天放送局新京演奏所的名义开始播音。1933年4月,由关东军司令部直接控制的新京放送局成立,9月起移交隶属于实由日本控制的伪满交通部的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电电”)接管,1937年“七七事变”后改名为“新京中央放送局”,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改称“新京放送总局”,作为伪满广播事业的中心。1944年,日伪在东北的广播电台已增加到25座。第十二讲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第一节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5)战时华北沦陷区报业的大劫难在北平,日伪报纸主要有《新民报》、《实报》、《晨报》、《华北日报》、《华北新报》等。在天津,日伪报纸主要有《庸报》、《东亚晨报》、《救国日报》、《新天津报》等。第十二讲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第一节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5)战时华北沦陷区广播业的大劫难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天津、太原、青岛等地的广播电台相继沦入日军之手,并在日本广播协会的直接掌握下先后恢复播音。1938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平成立,同日,伪北平中央广播电台开播。1940年7月,华北广播协会成立,下辖广播电台8座。1939年9月1日,蒙疆广播协会成立,控制绥远、察南、晋北等地广播事业。第十二讲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第一节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6)战时华中沦陷区报业的大劫难在上海,日伪报纸主要有《新申报》、《中华日报》、《平报》、《国民新闻》、《新中国报》等。此外,著名大报《申报》、《新闻报》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也沦为附逆报纸。在南京,日伪报纸主要有《民国日报》、《新南京报》、《南京晚报》、《中报》等。第十二讲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第一节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7)战时华中沦陷区通讯社的大劫难抗战时期,日本同盟社的华文部几乎成为沦陷区敌伪报纸唯一新闻来源。汪精卫投敌之后,该部又改成汪伪组织的“中华通讯社”。1940年5月1日,“中华通讯社”和原“维新政府”所属的“中华联合通讯社”合并为“中华电讯社”,作为全国新闻通讯事业的最高统制机关,隶属于伪宣传部之下。汪伪中宣部长、汉奸报人林柏生被押赴刑场。第十二讲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第一节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8)战时华中沦陷区广播电台的大劫难上海、南京是日伪创办广播电台的主要城市。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日本侵略军霸占了国民党在上海的两座广播电台,并利用其设备建立起大上海广播电台,作为日本侵略军当局的喉舌。1938年3月,日伪“上海市广播无线电台监督处”成立,强令上海各电台向该处申请登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把所有的民营广播电台一律查封,并强行接收美国人主办的广播电台,使日伪的广播电台一统天下。在南京,日本侵略者在1937年12月13日占领后建立“南京广播电台”,1941年2月汪伪中国广播事业建设协会成立后被改组为“中央广播电台”。第十二讲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第一节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9)战时华南沦陷区报业的大劫难在广州,日伪报纸主要有《中山日报》、《迅报》、《民声报》等。《中山日报》创刊于1940年1月,积极宣传汪伪的“和平运动”。《迅报》是日本“南支派遣军”司令部机关报,最初除办中文版外,还办有日文版。其日文版后来独立出来,改出日文的《南支新闻》。太平洋战争前夕还一度出版晚刊。第十二讲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第一节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10)香港沦陷后报业的大劫难在香港,日伪报纸有《南华日报》、《天演日报》、《香岛日报》、《大光报》、《东南晚报》、《华侨日报》等。第十二讲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第一节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11)沦陷区的抗日新闻宣传活动在沦陷地区,中国共产党和一些爱国志士也曾创办过一些抗日报刊,同日伪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天津,1937年7月30日沦陷后不久,曾出现过《高仲明纪事》报、《炼铁工》、《抗战》、《匡时》、《中心月刊》、《前哨》月刊、《火线上》、《突击》、《后方》等20多种小型抗日报刊。这些报刊大部分由爱国知识份子主办,物质条件极差,大多为油印。《高仲明纪事》报创刊于1937年,油印小报,由爱国的职业报人们编辑,至1939年停刊,共出700余期,每期发行数达6000余份。《炼铁工》则由粗通文墨的工人编辑,流传于天津的大小工厂。在苏南,一份名为《青白报》的抗日小型报刊在1938年间曾在苏州附近一小镇上问世。第十二讲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第二节上海“孤岛”时期的抗日宣传活动一、以“洋旗报”为主干的抗日宣传阵营的建成(1)孤岛初期抗日宣传的由强转弱1937年11月12日上海租界沦为“孤岛”后,《救亡日报》、《立报》和《抗战》三日刊等报刊纷纷停刊或内迁。据1937年版《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