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论中的认识误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科学理论中的认识误区来源:弘扬中华文明学术社团作者:金然寿时间:2012年2月09日20:36155次浏览0条评论0次顶欢迎分享大学网精彩文章:第一节词性问题传统文言文只有实词和虚词之分,语法比较简洁易懂。而现代白话文是模仿西方语言创制的,故而无可避免的引用了西方语法特性,其中各种词汇的复杂词性就是西方语言固有的东西。而在一般性的陈述中,各种词汇的词性又是隐而不显的存在,因此,词性中存在的一些弊病被掩盖起来了,很难被人们察觉。科学地减肥方法合理地减肥方法显然,对于有严重科学崇拜心理的现代人来说,第一句的魅力远远大于第二句,如果是一个广告策划者,绝不会使用第二种陈述句,因为不能白白浪费了科学二字的宣传功效。在上面的两句陈述中,科学和合理其实是同义词,而且从语法角度来看,它们都是形容词。请注意,这里的科学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而我们在当下急切的需要仔细辨别的是“什么是科学?”“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等陈述里头的,以名词的身份出现的科学。事实上,我们可以组合出很多类似的词句:这个事情办的很科学这个事情办的很妥当中医科学吗?科学科学吗?科学本身有科学性吗?科学一点都不科学。科学是科学的。科学是不科学的。等等…………之所以会存在这些让人疑惑的陈述,就是因为在一句陈述中,同时出现了名词的科学,和形容词的科学。是故,新文化运动以来非常流行的如“中医不科学”等陈述里的科学也是一种形容词,因此它不是真的在平等的对比两种独立的体系,而是以一种先入为主的认为“科学=合理”的立场来使用“作为形容词的科学”一词。如果我们看出这一点,“中医不科学”这样的陈述其实是非常可笑的,这犹如说“男人不是女人”“狗不是大象”这样的废话型陈述,因为中医和科学本来就是两种体系,中医当然不是科学。怎么就不说“科学不是中医”呢?因为我相信科学而不相信中医?您自己不相信不等于您不信的东西不合理。反过来,“我相信”和“我相信的东西合理”,是两码事,我们无法通过充分必要逻辑推理来证明“我相信的东西必定就是合理的东西”。除非我们陷入一种自我循环论证——我相信所以我相信的东西合理,我相信的东西合理所以我相信;我不相信,所以我不相信的体系不合理,不相信的体系不合理所以我不相信…………。第二节科学时空观按照通常的解释,科学是一种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而判别一种知识是不是科学的理论标准,一般认为是「能不能定量化」。如果一种认知体系并没有数学的直接参与,我们大致上可以认为是「非科学」。实际上,我们可以更容易的谈论这个问题,《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被科学共同体奉为最伟大的科学着作,而其书名已经非常明确的指出了科学的核心理念——不是其他原理,而是数学原理。希望对世界进行数学化阐释的诉求,早在牛顿之前的伽利略那里就开始了(再追溯的话还能追溯到古希腊,但限于篇幅贱文略去)。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写到:“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倘若我们追问这句话,伽利略是从什么地方得知的这一点的,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清楚的说明,这是伽利略进行科学研究的大前提,亦是最重要的假设。而这个大前提和假设至今也未有改变,科学理论是离不开数学语言的体系,或者说,科学共同体在原则上的阐释方向,正是数学化。任何自成体系的一种系统知识,必然要对「时空」提出自己的独立解释,亦即,我们可以说「时空注释」是一种系统知识的“容器”,其他构建要素必须要装到这个“容器”里,我们才能谓之“这个系统知识是一种完整的系统知识”。事实上,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其他构件要素是为了勾勒这个“容器”而存在的,同时,这个“容器”又涵盖着这些构建要素。而科学,既然也是一种系统化知识,不可例外的要对此两者做出明确的解释,亦即,如果「科学共同体」想要构建一种数学化知识体系,对时空的数学化,是最基本的,也是必须的。一、时间的数学化合理吗?先说结论。科学共同体能把时间“量化”的秘诀其实非常简单。时间的本质实际上是事件发生的分阶段顺序,而科学共同体用数字来表示顺序,如此一来,人们就产生了时间貌似可以量化的错觉。事实上,顺序和数量是不同的概念,因此,数字和序列号并不是可以混为一用的。1、1+1=2牛顿的绝对时间是「可加和量」。所谓「可加和量」,就是一个由各个组分构成的联合客体,其对某一数量的值乃是这各个组分的这种数量的值的算术和。质言之,如果我们有两个事件,其一刚好开始于另一事件结束之时,则时间的时间长度乃是两个的时间长度的算术和。简单的说,就是认为时间是可以进行数学计算的概念,亦即,认为「2小时+2小时=4小时」这样的数学式可以成立。「1小时等于1小时」。这是我们认为时间可以进行数学运算的逻辑起点。此一等于彼一,是1+1=2的前提,而1+1=2又是我们建立数学体系的逻辑基础。但是,如果我们不把时光抽象化而是具体化的考虑,就可以发现这个等式与我们在尘世中的生活经验是相违背。因为,根据我们的切身经验,如果在两个「一个小时」之内所经历的事件不同,其感悟到的流逝感是不一样的。比如,开会的时候和打麻将的时候,虽然同是一个小时,可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前者无聊而漫长,后者感觉过的很快。倘若问一个人“200秒和201秒哪个更长?”,大多数人大半会脱口而出“当然是201秒”。可事实上,这种提问本身就已经含有暗示性了,因为已经使用数字表示了时光。一眼看上去201秒应该大于200秒,假如我们只考虑纯粹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话(更苛刻的讲,纯粹数字没有可比性,因为没有指出数字的指向具体到什么物体,譬如201个苹果和200个人,是无法进行无差别比较的)。不过,如果让一个人不看表,也不看数字分别感悟201秒和200秒,无人能肯定的说哪一段更长。「6小时是2小时的3倍」。已经习惯于数字化时间表示法的人不会感觉到异常,但“时光”绝对不能如此简单的被数字化,是阅读这段文字的人进行了简单的纯数运算而已,即6÷2=3。诚然,「6÷2=3」之类的抽象纯数计算源出于如下经验,即6个苹果是2个苹果的3倍,6个人是2个人的3倍等等。然而需要仔细推敲的是,这种实物计算中抽象而来的纯数计算,到底能不能无条件的延伸到时光之计算上呢?流逝感并不是直接出现在我们的生理器官的可捕获能力范畴之内的,所以它其实无法真正的转化为我们的切身经验。直白的说,我们要想验证6个苹果是不是2个苹果的3倍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拿出6个苹果和2个苹果进行直观化计算,并可以切身的经验到「6÷2=3」或「2×3=6」到底是指什么意思。但是,我们可以拿出6小时这样的「实体」,以及拿出2小时这样的「实体」,并进行对比,且在这种对比中切身的经验到两者之间的量化关系吗?否。或许有人会指着钟表说,6个小时是时针走6个格子所花的时间,而2小时是时针走2个格子所花的时间,而6个格子是2个格子的三倍,所以6个小时是2个小时的三倍。但是,愚想要辨析的是,时针走的是距离,所以用格子来论证倍数关系,只是论证了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依然不能用来直接证明6小时所含有的“时间之量”和2小时所含有的“时间之量”是有必然而确凿无疑的逻辑倍数关系。实际上,时间的抽象数字化,亦是对活生生的具体个人的生活抽象化,在这样的框架下,具体的人除了数学化时间存在意义之外,不再具有任何其他意义。越是资本主义发达的地方越是能看到这种倾向,即,越是资本主义发达的地方,越是推崇“以时间计算工资”的制度,人的生活意义仅仅剩下用“数字化时间”来换取“数字化纸币”的过程。所谓时间就是金钱,就是时光和金钱的数字化关联。然则,千金难买寸光阴,如果可以,愚只想做一种生意,天天赔钱,却天天变年轻的生意。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共同体成员会不约而同的走向宇宙的数学化的原因,因为数学化是资本化的前提,简单的说,一种存在只有能被定量化的时候才方便交易和统计。2、存在的当下性24点是今天还是明天(或0点是今天还是昨天)?有人也许会说:“24:00是今天,明天应叫0:00”,或说“今天的结束,明天的开始”等等。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明显的,以现行的线性时间表示法,24点又会是0点,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今天就是明天吗?24点=今天,0点=明天,24点=0点,故,今天=明天?事实上,时间是个「相」,不可着。有时间相才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无时间相则无过去、现在、未来之分。诚然,「昨天」已经不复存在,这应该是很好理解的,但事实上,这个世界同样不存在「明天」。当我们说:“明天8点要上班”的时候,我们是怎么理解这个「明天」的呢?是指过了今晚,早上起床,洗漱之后的大概时辰。然而,当我们真到了所指的「明天8点」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并不身在「明天」,而是又来到了「今天8点」。「明天」永远也不会到来,只要到了我们所指的那个「明天」,那个「明天」就变成了「今天」(昨天今天明天,这只是三心的一种形式而已,去年今年明年,上一秒这一秒下一秒等等,具是)。此时此刻,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未来,唯此时此刻而已。然则,此时此刻本身又在瞬息万变,当我们说「现在」的时候,话音未落刚才说的那个「现在」又不再是现在的「现在」,现在又是一个新的「现在」。过去心在上一刹那即已远去,未来心却永远不来,因此,现在心亦处在刹那生灭之中而永不得住。是故,「存在」仅仅只是「变化无常的现在」,无过去,亦无未来。一个生命历程(或者一件事件)是在「连续不断的当下」中完成的,而不是「过去,当下,未来」三心中度过的。物理学对时间的定义:时间是事件发生到结束的「时刻间隔」。换言之,时间是「时刻间隔」的简称。来看看「间隔」一词。人们对「间隔」一词的理解是对视觉空间的理解开始的,比如,当我们说“两堵墙之间的间隔”的时候,间隔一词是指,我们的眼前有两堵墙,而两堵墙的空旷部分叫做“两堵墙之间的间隔”。但是,当我们把这种对视觉空间理解转嫁到「时」上的时候,这个「间隔」就要面对语义歧义。因为,当我们使用「间隔」来描述两堵墙之间的时候,两堵墙是同时存在的,而「间隔」用来描述「时」的时候就要面对「一个时刻只有一个时刻」的问题。也就是说,当我们说“从昨天到今天的间隔”的时候,昨天“这堵墙”已经消失,因而这个「间隔」失去了「一堵墙」,只剩下今天「这堵墙」。质言之,我们永远只能处在一个时刻,或者说,我们无法同时处于两个时刻,如何定义和理解“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呢?※:在现代语境中,有一个「提前消费」的观念,意思是从我们的未来中透支一部分财富来消费,并通过未来的劳动收入来支付这部分预支。事实果真是如此吗?其实不然,因为未来是不存在的。所以本质上,是我们在「当下」借了别人「当下」的钱并在「当下」消费,绝非是从我们的未来中预支了。因此,我们并没有“提前”消费,只不过是借款消费了而已。3、量词「某物从A点移动到B点用了6秒」。这样的陈述以白话文透视,并没有多少“异常”。其实,这句话是一句中文病句,是不符合于标准的中文语法的。要遵守中文语法,应该写成「某物从A点移动到B点用了6“个”秒」。“Thereare3applesonthetable.”翻译工作者顾及到语言通畅性问题,通常会把这样的语句翻译为“桌子上有三个苹果”。这无可厚非,只是如此一来,把中文和西语之间的结构性差异给掩盖住了。且不管生涩与否,我们直译他一回:There(那里)are(有)3(3)apples(苹果们)on(上)thetable(桌子)——简化则是,桌子上有「3苹果们」。「数词-量词-名词」结构是「儒家语系」的语法特点之一。从儒家语系之语法逻辑的角度来讲,「量词」表述了一句陈述中数字所描述的对象的个体是如何划分的。因此在儒家语系中,表达事物之数时,量词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6个苹果”,“2杯水”等等。反观西方语言(贱文主论英语,其他西语愚一窍不通,故不敢妄言),并不存在儒家语系中的「量词」这样的词素。因此,这种语言有可能会省略去数字所描述的对象之「定一过程」。而此章节中所要细论的时间概念正是属于,缺乏「定一过程」却在随意使用数字的情况。特别要指出的是,科学理论是倾向于定量分析的体系,而不是倾向于定性分析,所以「定一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先定义了什么是「一」,我们才能够构建定量体系,并进行定量分析。而正是因为西方语言没有特定的量词,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