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人人平等、不分贵贱是社会的理想。但社会现实始终是有人治人,有人——;有人富可敌国,有人——;有人学富五车,有人——;有人倍受尊敬,有人——。人总是被分为尊卑贵贱、三六九等。在从古至今的历史中,我们也看惯了许许多多的个人、家族或社会集团兴衰成败、沉浮起落的种种情状:昔日王侯,今成黎民;旧时农奴,今为主人;前年还在贫民窟,今天搬进别墅区。“我没有钱,我只有未加修饰的容貌。我每天穿着朴素的衣服,站在花枝招展的她们中间。我每周都要坐4个小时的公交车,去给那个高傲的小女孩做家教。她有钱,可连水都不想给我喝。我的家庭很穷。我的妈妈每天割猪草,双手满是老茧。我的父亲,风烛残年,可还要在建筑工地打工,为了我可怜的学费。我不期待爱情,我没有衣服,我没有化妆品,我的电脑也是二手的。我恨这个世界…….”——2006年6月15日,北大未名BBS匿名版帖子小康生活标准及2000年综合评价值按性别逃生率男性17%女性和儿童69%泰坦尼克号逃生率按舱位逃生率头等舱66%二等舱44%三等舱26%上述材料揭示了什么问题?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一、什么是社会分层(socialstratification)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以及占有社会资源的不同而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二、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不平等现象?功能论主要观点:◆社会中某些职位的功能比其他职位的功能更重要,更需要特别的技术来执行这项功能;◆社会中只有少数人有这项才能,只有少数人有机会学习到这些职位所需的技能;◆一些受训的人为了学到这些技能,在训练期间必须作出不少付出;◆因此,在这些有才能的人日后从事某项职位时,社会就必须给他们高低不同的回报;◆这些回报是稀有的。冲突论观点◆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达伦多夫主要观点:◆社会的不平等无法避免。◆权力和资源的垄断直接导致社会不平等的产生,社会不平等导致剥削。阶级的含义阶级产生的条件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阶层分析法三、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阶级是一种控制资本、决策、他人工作和自己工作的社会关系。社会不平等缘于社会成员与社会资源的关系性质,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性质。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个领域中的不平等。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韦伯认为:阶级是一批在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划分阶级的标准实际上就是“市场购买力”。阶级差别主要是货币量的差别。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韦伯认为:声誉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社会评价从肯定到否定构成了高低有序的阶梯,声誉地位即指人们在这一阶梯中所处的位置。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韦伯认为:权力是为实现自身意志,无视他人意愿而支配他人的能力。权力地位是依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确定的。权力分层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与韦伯分层理论的比较:◆理论基础不同。经济决定论,规律论。非经济决定论,非规律论。◆标准与方法不同:一元论或先经济多元论或综合性◆研究目的或结论不同。社会主要矛盾,废除私有制;不平等不能消除,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帕雷托的精英理论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普遍和永恒的,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上层和下层的社会地位凝固不变。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由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决定的,即自然差别。社会成员归属于哪个社会层次取决于他们天生的能力和才干。帕雷托的精英理论精英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每一个以社会地位划分的集团中都有一定数量的精英。各个集团社会成员能力和才干的平均植决定着该集团在社会分层阶梯中所处的位置。ACBD执政非执政社会差别自然差别精英非精英帕雷托的精英理论ACBD执政非执政社会差别自然差别精英非精英帕累托以精英及精英循环概念说明社会系统——特别是其中的政治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帕累托以性质不同的两个标准:天赋能力的自然差别以及掌权与否的社会差别——进行交互分类。图示中,A类是执政精英,B类是非执政精英,C类是执政阶层中的庸才,D类是芸芸众生、庸常之辈。箭头指示方向则是精英循环路线。帕雷托的精英理论ACBD执政非执政社会差别自然差别精英非精英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通畅,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个社会只有当执政阶层的能力、才干的平均值高于非执政阶层时,才是稳定的,而要经常保持这一点就必须借助于精英循环,即非执政层中的精英人物上升为执政者,以及执政的庸才下降到非执政层。四、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分层的方法与标准◆层内关系和层间关系的定性研究◆对多元分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一)分层的方法与标准分层的主要方法A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种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主观法主要用途在于发现人们的分层意识。B声誉法——调查员从一个社区中选出一些熟悉社区情况的人作为评判员,让他们按照事先规定的高低层给本摄取成员分层归类。调查员可以对各层成员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人们进行声誉分层的标准。C客观法——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由于不说主观因素影响,客观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分层的主要标准分层的标准有两类:A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如职业B以潜在地位为标准,如收入、教育分层标准要求是对人们心理和社会表现产生较大或持续影响的因素。常用社会分层标准A收入B职业C教育程度D权力客观探究法:◆不平等指数—指用最高收入者和最低收入者的比例之和。◆五等分法◆基尼系数—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恩格尔系数—指食物支出额与全部生活消费支出额的比率。◆社会经济地位(SES)测量法—用来测量社会地位的综合状况。基尼系数:G=A/A+BA:实际收入分配线与绝对平均线之间的面积。B:实际收入分配线与绝对不平均线之间的面积。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2002年版A:教育从文盲到硕士研究生以上分别赋值为1-7;B:人均月收入从200元及以下到4001元以上分别赋值为1-7;C:职业从临时工等到高层管理与专业技术人员分别赋值为1-7综合值的评分标准:最上层:21分上层:18-20分中上层:15-17分中下层:9-11分下层:6-8分最下层:3-5分(二)层间关系定性研究A各层次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和谐、相互依赖、功能互补,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分歧?矛盾和分歧的性质、范围和发展趋势如何?。B各层次之间的沟通方式、交往状况和频率,相互之间的基本态度—把对方作为仿效、参照的群体还是敌对现象?如何评价对方?等等。C各层次之间的冲突状况—如果发生冲突,是以个人形式还是以群体形式出现?是局部性的还是全局性的?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冲突各方的目的何在?有无妥协的可能?其妥协又将如何达到?等等。(三)对多元分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社会多元分层结构指的是由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空间中的具体分布确定的各分层地位之间的关联状态,可以由统计学的相关系数对其加以测定和描述。-教育程度++收入甲-教育程度++收入乙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人的能力、知识、技术、趣味、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婚姻生育意愿、人格修养等等。同时,对于整体社会的运行来说,教育程度分层结构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1981年与1987年中国教育的经济回报率仅为0.025和0.027。2002年,教育回报率大约为6~7%,即多受一年教育者收人增长6~7%,这一教育经济回报率水平接近欧美国家,但比东亚一些国家低。结构弹性分析社会成员的一种分布状态,分层属性之间的相关性越强,则结构弹性越低;反之,相关性越弱,结构弹性越高。根据结构弹性的高低可以区分出两个极端类型的分层结构:刚性结构弹性结构结构弹性分析刚性结构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具有很强的地位相关性,或者形象地说,社会成员在多元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集束状态。一个刚性结构的社会,其社会不平等便成为积累性不平等。弹性结构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相关性很弱,形象地说,社会成员在多元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弥漫状态。其社会不平等便成为扩散性不平等。五、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阶级分层(1949—1956)◆身份分层(1957—80年代初)1、城乡之间,通过一些列的制度设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二元社会结构”。如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2、城市内部社会成员被分为干部和工人两大类。工人内部又分全民与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工人。◆多元化(80年代中期至今)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分层机制逐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社会分层机制。当前中国的社会分层陆学艺等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分层。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阶层比例12345678910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2.1%1.6%私营企业主阶层1.0%专业技术人员阶层4..6%办事人员阶层7.2%个体工商户阶层7.1%商业服务人员阶层11.2%产业工人阶层17.5%农业劳动者阶层42.9%城乡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4.8%。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拥有组织资源)经理人员阶层(拥有组织资源或文化资源)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经济资源)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的文化、组织或经济资源)个体工商户阶层(拥有少量的经济资源)商业服务人员阶层(拥有少量的三种资源)产业工人阶层(拥有少量的三种资源)农业劳动者阶层(拥有少量的三种资源)城乡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源)社会上层中下层中上层中中层底层(一)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雏形已经形成1、社会结构的中下层在逐步缩小2、社会中间层已经出现,并且正在不断壮大3、掌握或运作经济资源的阶层正在兴起和壮大4、现代社会流动机制已经出现,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社会流动机制我国社会分层状况评析(二)中国现有阶层结构仍不合理,存在引发社会危机的结构性因素理想的社会分层结构结构形态:橄榄型阶层结构:公平性、开放性和合理性中国现有阶层结构:“洋葱头”型。01020304050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个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十等公民:一等公民是公仆,子孙三代都幸福;二等公民搞承包,吃喝嫖赌全报销;三等公民是租赁,汽车洋房带小姘;四等公民大盖帽,吃完原告吃被告;五等公民是演员,扭扭屁股也来钱;六等公民手术刀,割开肚子要红包;七等公民搞宣传,隔三差五也解馋;八等公民驾驶员,上班下班都挣钱;九等公民是教员,海参鱿鱼认不全;十等公民老百姓,学习雷峰干革命。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一、贫富分化更为明显,财富的集中化程度更高,分化的形势比较严峻。二、贫富分化造成的“社会结构紧张”的局面比较严峻。社会结构紧张公正失衡年份基尼系数19800.3319880.38219940.43419960.457720030.5国家基尼系数塞拉利昂0.629巴西0.601危地马拉0.596南非0.593巴拉圭0.591哥伦比亚0.572巴拿马0.571津巴布韦0.568智利0.565几内亚比绍0.562三、阶层结构出现了定型化的倾向◆阶层之间的界限逐渐形成。◆社会下层群体向上流动的比率下降。◆具有阶层特征的生活方式、文化模式也逐渐形成。◆阶层内部的认同得到强化。干部子女当干部的几率要比一般人高2.1倍(《当代中国社会流动》)60后到70初:《我用了18年,才可以和你一起喝咖啡》80后:《我用了18年,还是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湖南冷水江官员打报告要求安排在校子女进财政局获准2010年12月,一份名为《请求安排子女工作的报告》复印件在网上广为流传。人民日报:底

1 / 6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