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早期鲜卑族拓跋部的游牧生活导入新课: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然而,“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第5课课标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魏晋南北朝(220—589)南朝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北朝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1)拓跋族的兴起与南迁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439年),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嘎仙洞的发现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颠之东麓,是一天然石洞,洞内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数千人,是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派人来此祭祖,现在祝文仍镌刻于石壁上。嘎仙洞遗址鲜卑拓跋部的南迁嘎仙洞遗址汉魏以来,鲜卑拓拔部逐渐南迁,过着游牧生活。公元315年鲜卑拓拔部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北魏建立后,鲜卑人受汉族影响,学习农耕,逐步定居下来。(1)拓跋族的兴起与南迁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439年),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2)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北方北魏政权的建立者:公元315年建立:386年拓跋珪改国号:史称:都城:统一北方:鲜卑族拓跋部代国淝水之战后,魏北魏平城(山西大同)439年拓跋焘(2)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北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439年),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2、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经济: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农耕经济;文化风俗: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①政治: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②阶级: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③经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④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和亲”、“册封”。⑤友好交往民族融合的途径(原因)“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3、北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1)土地抛荒现象严重(2)宗主督护制——(3)赋税制度混乱——地方与中央矛盾——阶级矛盾尖锐(4)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其他民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冯太后与孝文帝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由祖母冯太后主持开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后。北魏孝文帝北魏冯太后永固陵石券门。魏孝文帝五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北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1)土地抛荒现象严重(2)宗主督护制(3)赋税制度混乱——所以要实行均田制——所以要实行三长制——所以要实行整顿吏治(4)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所以要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基础2.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3.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4.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面临危机可能性——必要性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面临危机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改革的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改变落后状态,促进社会发展。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冯太后北魏孝文帝二、改革的内容1、均田制背景: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前提:主观目的:内容: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影响:北方经济恢复发展促进了北方内迁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融合;对后代田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国家农民租税、徭役和兵役土地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东晋以来,连年战乱,土地抛荒现象严重均田制的局限性A、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然存在。(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B、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C、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1)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桑田加倍授给,以备休耕。露田不得买卖,身死或年满七十者归还官府。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不须归官。桑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桑田五十株、枣五株、榆三株。不宜种桑之地,男子给麻田四十亩,妇女五亩。(2)奴婢和耕牛参加授田。奴婢依一般农民授田。耕牛每头授田三十亩,限四牛。(3)田地缺乏地区,允许农民“逐空荒”,迁往他郡。(4)犯罪流徙户或绝户,其土地归国家所有,作均田授田之用。桑田男:20亩露田男:40亩女:20亩麻田男10亩女5亩国家所有农民所有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禁禁限必修2: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土地所有制类别特点备注所有权属于国家;北魏隋唐均田制不是主要类型,但一直存在土地私有制主要供君主私人开支土地兼并成为扩大地产的主途径从东汉起出现田庄;兼并引起动荡拥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官田)农民宗主北魏政权北魏的行政体制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宗主督护制的弊端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政府由于无力消灭豪强势力,被迫承认其合法性,地方的赋税、徭役也由他们代管、征收。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混乱的赋税制度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2、三长制——政治(2)内容:(3)影响:(1)原因: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农民宗主北魏政府邻长里长党长农民北魏政府州郡3、整顿吏治——政治2)内容: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俸禄制、任期考核制1)原因: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贪污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3、整顿吏治2)内容:3)影响: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俸禄制、任期考核制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原因: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有,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现象。还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配合,使制度、执行与监督三者相互结合才可能有效地防止官吏的贪污受贿。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二)中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北魏南迁图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平成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从洛阳方面看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气候恶劣,生产条件差,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4.迁都洛阳---政治----推动改革的深化(1)原因(二)中后期4、迁都洛阳(2)迁都洛阳的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1)迁都洛阳的原因:(3)迁都方法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迁都洛阳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多万,从平城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洛阳。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孝文帝迁都,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北魏洛阳平面图(二)中后期4、迁都洛阳A、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B、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4)迁都洛阳的意义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内容:1)改穿汉服5)政治机构的设置、管理名称、礼仪、典章等改行汉制4)改说汉语3)提倡与汉族通婚2)改用汉姓,“定姓族”作用: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4、迁都洛阳鲜卑姓汉姓拓跋元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知识整合主持者改革措施改革重点前期后期冯太后孝文帝建立新制移风易俗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②推行均田制;③设立三长制;④推行租调制迁都洛阳——改革内容积极:经济: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政治: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民族关系: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四、改革的重大意义:三、改革内容的实质政权的封建化、少数民族经济的农业化、思想的儒学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1、忽视了北部边境2、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4、后继乏人3、全盘吸收汉文化不足之处认识:先进必然战胜落后;五、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3、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4、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相同点: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政权的封建化。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④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胆略和卓识、以身作则及其坚定的信心.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六、认识: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课堂小结:背景社会矛盾尖锐鲜卑族落后内容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实行汉制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加速鲜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巩固政权的稳定侧重点通过制度建设缓和社会矛盾全面推进汉化政策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祝你学习愉快!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B、鲜卑贵族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D、汉族地主阶级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B、迁都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4、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C、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D、恢复和发展经济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它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A、均田制B、宗主督护

1 / 5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