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理念与目标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张华教授、博士生导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理念与目标•一、挑战•二、问题•三、理念•四、目标一、挑战•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国15岁以上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不到初二水平,该水平相当于美国100年以前的人均受教育程度。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80%以上仅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0.97%为未上过学或仅具有扫盲班文化程度,接受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者占11.95%,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人口比重仅占3.81%。我国25-64岁劳动力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为82%,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而1999年,29个OECD国家劳动力受教育的状况是:高中及以上学历者所占劳动力总人口的比例29个国家平均为69%,其中,美国为90%,英国88%,加拿大84%,德国85%,日本82%,韩国67%,澳大利亚63%。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2002年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在列入统计分析的49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国民素质竞争力结构中的“金融教育充分性”、“工程师适应性”、“信息技术技工适应性”三项处于倒数第一位;“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处于倒数第三位;“教育体系适应性”居39位;“高等教育适应性”居42位;“人文发展指数”居45位;“生活质量”居38位;“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居34位。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国高中毛入学率仅为41.3%,地区间存在巨大差异,其中云南、广西、海南、贵州、西藏5个省、自治区的毛入学率低于30%,最低的仅为13%。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2001年,我国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为53.2%,同期高中毕业升大学的比率为65.5%。地区间的差异依然很大,如北京、上海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已达到100%,而黑龙江、安徽则低于40%。这意味着我国一半以上的初中毕业生没有受高中教育的机会。据统计预测,我国历史上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数(15岁-17岁)突破7000万大关的年头共4年,分别为:2003年7395万;2004年7587万;2005年7577万;2006年7143万。2007年以后逐年下降,到2010年降至5619万。因此,未来3年,我国高中教育将遭遇空前绝后的人口高峰。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地域方面,而且表现在类型与层次方面。从类型方面看,我国高中教育主要由六部分构成: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001年,普通高中的在校生为1404.97万,比上年增长16.96%。其余五类高中在校生总数为1195.96万,各类均比上一年呈大幅下降趋势。对后五类而言,通过提高教育质量而稳定在校学生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许多职业高中人去楼空,只见教师,不见学生。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中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被人为划分为各种层次:极少数“重点高中”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持续政策倾斜和庇护下,越来越享有特权地位,耗费着甚至挥霍着大多数教育资源;而绝大多数高中生所在的一般高中资源匮乏,质量得不到保证,既要和“重点高中”进行不公平的竞争,又不得不经受市场经济的无情考验。当前我国高中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日益增长的教育机会需求与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未来三年(2004、2005、2006)会登峰造极;•(二)日益增长的教育质量需求与教育适应性不够之间的矛盾,现行的高中教育既不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需求,也不适应个人选择、个体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三)日益增长的教育民主、教育公平需求与教育发展严重失衡之间的矛盾,这种失衡突出表现在不同地域之间、高中教育的不同类型和层次之间。挑战蕴涵着方向。我国高中教育必须致力于平等和高质量两种素质兼得与融合,追求卓越。二、问题•当下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文化是“考试文化”,这种文化以高考为核心。它既是对具有现代功利主义性格的市场文化的复制,又是对具有古代功利主义性格的科举文化的复演。在一项对高考落榜生的大规模抽样调查中,当初因为想考大学而上普通高中的高考落榜生,在77年以前的落榜生中占50%,在77-84年的落榜生中占69.9%,在85-91年的落榜生中占79.5%,在92年及其以后的落榜生则高达85.3%。让我们再看不同时期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的比例:1962年,普通高中在校生与普通高校在校生的比例是:1.61:1(133.9万/83.0万);1980年,普通高中在校生与普通高校在校生的比例是:8.48:1(969.8万/114.4万);1990年,普通高中在校生与普通高校在校生的比例是:3.48:1(717.3万/206.3万);2000年,普通高中在校生与普通高校在校生的比例是:2.16:1(1201.3万/556.1万)。由此观之,“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现象非但没有随高考升学率的提高而缓解,反而愈演愈烈:高考升学率越高,“为考试而学”的动机越强烈。“考试文化”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即是教育价值观全面扭曲和异化的过程。由此所建立的课程体系,只能具有应试教育的性质。应试教育课程体系在高中阶段的基本表现•1.以知识技能的熟练化为课程目标,由此必然导致把知识技能视为外在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2.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火热的现实生活;•3.课程结构“分科主义”倾向严重,简单、划一、拒斥学生的选择;•4.课程实施过于倚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5.“一切为了高考”的选拔取向的课程评价;•6.高度集权化的课程管理。•总之,这种课程体系是排斥教师、排斥学生、排斥学校的。改变“考试文化”,改变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三、理念•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中课程体系并不反对考试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但却旗帜鲜明地反对“考试文化”和应试教育的价值观。新的高中课程体系承认一个朴素的真理:考试,永远是这个学生在考试。它不把考试置于课程的核心,而把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uniqueness)置于核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理念之一: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我国高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这意味着教育民主是本次课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民主意味着:1.使社会经济处境不利的群体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2.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关注并保证其实现;3.不仅从数量上,而且要从质量上考虑教育民主,使高中教育达到卓越。理念之二:超越“单一任务”或“双重任务”的主张,把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定位于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或公民基本素养。•在一项针对高考落榜生的可靠的调查研究中,曾有这样一道选择题:“根据您的经历,您觉得高中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结果64.6%的人选了“教学目的简单,只为高考服务”这一项。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不同高考落榜生群体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没有异议。不论“单一任务”说,还是“双重任务”说,都存在把高中教育工具化的倾向。惟有把高中教育定位于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或公民基本素养,才能确立高中教育的内在价值,使高中教育走出工具化的泥沼。四、目标•(一)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时代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基础性——1。高中课程内容应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同时选择那些超越不同历史时期而具有恒久价值的相对稳定的知识。2。高中课程内容应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选择那些超越不同地域、民族与文化的共同知识与价值。3。高中课程内容应致力于为每一个高中生的终身学习、毕生发展奠定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基础。“高中课程内容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选择性——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国家通过制订各科目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二)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1。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1)学习领域学习领域(learningarea)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以及学科群的发展趋势而规划的学生的学习范围。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设置学习领域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并学科目过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2)科目科目即学科,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它是学习领域的构成单位,性质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科目构成一个学习领域。除综合实践活动外,另外七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科目。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3)模块模块(module)是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并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地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在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引入模块这一概念的意义至少有如下三点:一是使课程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由此走出具有封闭性的传统的学科逻辑的框束,开始更加灵活地适应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适应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发展的需求。二是使课程逐步走向以专题或课题(topic)为组织线索,便于学生从事探究学习。当然,不同模块之间又有内在联系,因此并没有因为引入模块概念而消泯学科逻辑的力量,而是通过这一概念使课程走出内容驱动(content-driven)、走向探究驱动(inquiry-driven)。三是便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新课程中的绝大多数模块都要求学生每周学习4课时,半个学期完成,如成绩合格即可获得2学分。这便于学生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即便暂时学习某一模块失败,也可及时得到补救。2.新课程合理处理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使必修中有选择、选修中有规范。•新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I、选修课程II三部分。3.为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把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在普通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个指定领域。(三)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以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制度保障。•1。每一个学生在入学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信息,选择要学习的课程,确定学习的基本进程,由此形成个人的学习计划。随着学习进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