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辉煌的六十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人物志制作彭和按英文字母排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编2杜厚文(1938-7-12——)四川乐山人。中共党员,教授。1956-1960年在中国人民经济系学习,1960-1968年留校任教。1968-1978年在北京大学经济系任教,担任世界经济教研室主任。1978-1981年回人大经济系任教。1981-1983年德国汉堡大学经济系作访问学者。1983-199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任教,担任国际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200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担任副校长,先后主管教学、科研,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2000年至今,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杜厚文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近50年,共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约60余人,撰写和主编的教材以及其它学术著作10余部,其中《世界经济概论》(1980年)、《世界经济概论》(1985年)、《世界经济学——理论、机制、格局》(1992年)成为全国各大高校相关专业的首选教材。其它主要著作有:《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1988年)、《当代资本主义:结构、特征、走向》(1991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企业应变指南》(1993年)、《世界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研究》(1997年)、《面向21世纪的中关村经济》(2000年)、《现代市场经济》(2000年)、《通货紧缩下的经济增长》(2002年)、《欧元的世纪: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理论与实践》(2003年)、《欧元:区域货币一体化的矛盾与挑战》(2003年)等。此外,他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世界经济》、《教学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核心期刊和报纸,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曾获北京市社科奖、教育部社科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多项。3杜厚文在经济学界声望卓著,他为建立和完善世界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世界经济运行中的普遍性规律,主张以科学的态度深入了解和广泛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杜厚文教授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学问要面向现实”的治学理念。在不同时期,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都表现出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关于“新经济”和通货紧缩的研究就充分显示出难能可贵的预见性和判断力,关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和虚拟经济的研究更是成果斐然。杜厚文长期担任校领导,对我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92年他开始主管教学工作,分管教务处、研究生院、成人教育学院、图书馆等。此时正逢南巡讲话发表,学校开展了深入的教学改革:一是根据社会经济形势飞速发展的需要重新编写教材,当时称“百种教材建设工程”(实际完成300多部教材)。二是进行专业调整,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新设了一大批新专业,改造了一批旧专业。三是完善教学科研秩序和制度。四是大力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1994-2000年间,他主管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分管科研处、科技开发办公室、出版社、书报资料中心、校办工厂等。这一时期,国家更加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教育部加强了对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和领导。人民大学的学科建设获得长足发展:首先,加强和重视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的建设,在教育部启动100个国家级重点社会科学基地过程中,我校批准了12个,是全国高校中最多的。我校的12个基地在本领域均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其次,加强人才,特别是优秀中青年人才建设。在教育部、国家人事部跨世纪人才建设中,我校各批教育部、人事部跨世纪人才共26人,北京市跨世纪人才60余人,均是高校中人数最多的学校之一。第三,组织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结项等管理工作。第四,加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书报资料中心建设,使其成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教材、学术专著、信息交流的重要基地。4方福前(1954-11—)安徽省庐江县人。中共党员。教授。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专家。1978年2月考入安徽大学,1984年12月于安徽大学经济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晋升为讲师,1990年12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外国经济思想史专业博士研究生,1994年7月留校任教。1996年6月晋升为教授,1997年遴选为西方经济学和(外国)经济思想史两个博士点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西方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主编、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家咨询组成员、民政部政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经济学及其流派、中国经济问题、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欧元)。主要代表作有《福利经济学》、《如何认识和使用欧元》、《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等。已完成和正在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到2005年12月,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报刊上已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12篇,出版个人专著5部,合著5部,译著2部,合译3部。其中2部个人专著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篇论文获安徽省和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教学成果获北京市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教学成果获北京市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荣誉称号。2003年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和荣誉称号。方福前对凯恩斯经济思想发展过程的研究在国内独树一帜。他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凯恩斯思想转变的原因以及《通论》的创作过程。根据他的研究,凯恩斯“革命”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就开始启动,《通论》是英国20世纪20年代长期慢性萧条和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产物;在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思想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二者是是一种相互影响、最终由于共同需要而结合到一起的关系。在国内学术5界,方福前第一次提出了从中国实际出发,把西方经济学进行“中国化”的观点。他还第一次提出中国经济学的创建需要走“三化”之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化,西方经济学“中国化”和中国经济问题理论化。他较早介入公共选择理论研究,出版的《公共选择理论》一书是国内系统研究此专题的著作,该书受到海外读者的重视。《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一书是目前国内内容比较系统、又自成体系的经济学流派方面的教科书。方生(1925-09—2002-04)福建省连江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经济学家。1946年考入台湾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曾任该校学生会首任主席,领导台湾大学进步学生运动,受到国民党通缉,被迫离开台湾经香港辗转回大陆,进华北大学。1952年作为中国人民大学首届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8月-1986年8月曾任深圳大学首任副校长。曾任全国政协祖国统一工作组成员、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等职。曾为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和教学。在深圳工作期间开始研究对外开放理论和台湾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特区十三年》获中国青年报社一等奖,《在自力更生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获解放军报社优秀理论文章奖,《论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文章获解放军报社特别奖,等等。出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获全国优秀理论读物奖)、《社会主义经济规律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问题》、《中国经济改革》(被译为英文在美国出版)、《走向开放的中国经济》、《中国对外开放全书》等20余部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学术著作。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进行讲学、学术交流,发表自己新的学术观点。1998年10月应邀出席联合国机构在华盛顿举行的6。国际学术研讨会,他的报告《迈向新世纪的中国对外开放》引起极大反响。方生的学术思想包括非公有经济理论、商品经济理论、对外开放理论等,其中对外开放理论是他近二十年研究的一个重点。1992年,他的长篇论文《对外开放和利用资本主义》,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他在台湾经济理论方面也有深入研究,首次提出借鉴台湾在发展经济中的经验。高鸿业(1921-07—2007-5)江苏省徐州市人。无党派人士。教授。194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系,获学士学位。1952年至1954年任美国贝克莱加州大学经济系助教,1956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56年至1957年任美国密苏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1957年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历任副教授、教授。兼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经济系、美国国际管理研究院客座教授。高鸿业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主讲“西方经济学专题研究”、“西方经济学与中国”和“博士生经济学前沿专题”等研究生课程,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约50人。自1962年以来先后主编、翻译和出版了许多学术著作,代表性的有《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萨谬尔逊的《经济学》(第十版)、《现代西方经济学(上、下)》、《西方经济学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等,其中:《现代西方经济学(上、下)》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西方经济学教学指导思想的改革》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萨谬尔逊经济学》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等等。先后被评为北京市高教系统先进工作者,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十佳教师、人民教师等称号。2001至2007年期间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分别被评为国家级“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教材。其中,第二版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7郭丁(1925-08—)重庆合川人。中共党员。教授。1946年在南开大学外语系读本科,1948年7月进入华北大学学习、工作,1950年人民大学成立后在财政系工作任教,曾任系副主任、主任,1953年到经济学任教,1957年世界经济教研室成立后,先后任副主任、主任、党支部书记。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讲授“资本论”、“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等课程。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即开始收集材料,着手研究设计编写适合高校教学用的《世界经济》教材,并先后参加了当时由北京各高校有关对外经贸教学和科研单位联合组成的“世界经济教材编写组”和中宣部组织的“《世界经济》教材编写组”的编写工作。1977年至1978年参加《世界经济概论》一书的编写。该教材是我国最早出版的高校所用《世界经济》教材之一。他还主编、编写或参加编写了《国际经济关系学》、《对外经济管理概论》、《世界经济概论》、《世界经济百科全书》、《经济社会管理知识全书》等大学教材和著作,在数种全国性期刊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1960年在卡萨布兰卡召开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讨论会”上发表了题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学术讲演,受到与会者的好评;1985年受学校委托,与其他两位教师一起访问加拿大蒙特利尔四所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和协商校际合作。曾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中国美国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多年来,郭丁在世界经济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中,对该学科的学科体系和基本内容形成并提出了以下一些观点:第一,世界经济这个概念应该是世界各国经济通过它们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其他各种联系所形成的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各国经济简单的数量总和。第二,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它是商品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必然产物。第三,世界经济的发生发展有其自己的规律,探寻和认识这些规律及其实现形式,以及它同各国政8治,社会,文化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这就是世界经济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四,该学科的叙述逻辑可分为世界经济的概念、形成和发展,世界各不同类型的主要国家经济及其相互关系,国际经济关系及其主要类型和形式,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四个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