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区域性自由贸易与经济合作背景介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经贸合作飞速发展是近几十年来国际经济领域里的突出现象;区域经贸合作改变了国与国之间实行自由贸易或贸易保护的状况,成为两种贸易政策合流的新形式:集团内的自由与集团外的保护GATT第24条允许地区贸易协定作为一个特例存在,因为它认为地区经济一体化在促进地区贸易流动的同时并没有提高对外贸易壁垒,因此它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有益补充而不是威胁;通过建立各种优惠的经贸安排,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已成为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政策选择。背景介绍关税同盟:关税同盟成员之间的贸易已取消了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同时,成员对非成员的贸易采用了相同的关税税率和相同的贸易规章。这样,完全由关税同盟来行使关税同盟成员的关税主权。自由贸易区:是指在成员间取消关税与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的商品可完全自由流动,但自由贸易区成员对非成员不实行相同的关税税率。这样,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在关税问题上对外仍保留部分的关税主权。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图:RTA数量,按通告日期分类(截止到2002年12月通告WTO的RTA个数和已实施的RTA个数)第一节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区域经济合作类型区域性自由贸易的经济分析贸易创造贸易转移1.区域经济合作的类型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共同对外关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种经济政策(财政、货币等)的协调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最初级的合作层次是定期或不定期的多边协商,最高层次是经济一体化区域性经济合作典型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欧盟(EU);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2.区域内自由贸易的经济分析(1)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贸易创造:由于取消对成员国关税而增加的进口量被称为“TradeCreation”;贸易转移:由于取消关税,改变了进口来源,即从非贸易集团成员国转向成员国,这一变化被称为“TradeDiversion”贸易创造(TC)和贸易转移(TD)数量mMmMcM贸易转移贸易创造1211ODSD数量价格价格1011美国市场墨西哥市场acbd(2)影响贸易创造的因素对于进口国(美国)来说,利益变动: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剩余增加a+b;政府关税收入下降-(a+c)因而社会福利究竟增加还是减少则有b和c决定;数量价格O中国关税后价格墨西哥自由贸易价格中国自由贸易价格McMmabcD价格数量acb1b2D1D2McMm1Mm2图:影响贸易创造的因素(a)(b)贸易创造的影响因素如果墨、中两国在自由贸易下的出口价格越接近(c越小),或与加税后中国价格差距越大(b越大),贸易转移损失越小,美国净收益为正的可能性越大如果美国对运动鞋的需求价格弹性越高,由价格下降产生的贸易创造越多,b越大,美国净收益为正的可能性越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的影响因素贸易关系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就建立自由贸易区而言,成员国经济互补性是有利的,竞争性不利的;关税保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效果一个新成员国出口到由几个国家组成的贸易区的贸易增加程度和贸易壁垒成正比例关系墨西哥:社会总福利变化为d美国:消费者a+b;政府(关税减少)a+c;如果bc美国有净收益,如bc则美国有净损失;中国:净损失全世界:资源利用效率降低3.区域内自由贸易所产生的利益变动第二节区域性自由贸易和经济合作的发展欧洲经济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的发展亚太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一、欧洲经济的一体化1.欧盟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第一阶段:建立关税同盟阶段第二阶段:实现关税同盟和建立统一市场阶段第三阶段:实现统一市场和建立经济政治共同体阶段欧盟“东扩”历程上世纪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先后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7月1日,6国将上述3个共同体组织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盟;1981年1月1日,希腊成为欧共体第10个成员;1986年1月1日,葡萄牙和西班牙加盟,使欧共体成员国增至12个。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洲联盟。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扩至15个。2004年5月1日,马耳他、塞浦路斯、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0个国家将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2002年12月13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与会领导人及部分官员合影。当日,欧盟首脑会议闭幕。欧盟与10个入盟候选国达成了历史性协议,确定10国将于2004年5月1日加入欧盟。2.欧洲一体化对经济贸易的可能影响商品市场统一的影响劳动力和资本市场统一的影响二、北美自由贸易的发展1.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产生过程1980年,美国总统里根就提出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设想。1988年1月2日,美、加两国正式签订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建立美加自由贸易区,1989年1月1日正式生效。按照这个协定,两国将在10年内分三次取消一切关税,大幅度降低非关税壁垒。美国还同墨西哥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大纲》,并就两国贸易自由化的细节问题进行谈判。此外,美国还以加勒比海诸国不采取损害美国利益的措施为条件单方面对它们提供地区性特惠待遇,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1993年8月13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同时宣布,三国已就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劳务和环境附加条约达成协议,从而为三国通向北美自由贸易道路扫清了障碍。2.北美自由贸易的影响(1)对自由区内三国的影响(2)对非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的影响三、亚太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产生与发展第一阶段:酝酿筹备阶段第二阶段:规划行动阶段第三阶段:调整及面向全球化阶段2.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性质、目标、原则和组织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plusASEANFreeTradeArea,简称CAFTA)发展历程:1992年中国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1996年双方由部分对话关系上升为全面对话伙伴关系;1997年,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共同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建立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1999和2000年,中国与所有东盟成员国签署和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双方关系框架文件;2000年中国前总理朱镕基提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构想;2001年11月,中国和东盟一致同意确定今后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共同签署《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东盟与中国有共同语言吗?1967年8月东盟成立时,正是中国文化大革命高潮时期,也是美、苏在东南亚争霸,进行激烈较量的时期。东盟视中国为共产主义威胁,而中国则视东盟为反共集团。东盟成立仅两个月,其最大并起核心作用的成员国印度尼西亚便宣布与中国断交。此后东盟各国纷纷实施对华贸易禁令,中国与东盟成员不但没有外交关系,也中断了经济贸易关系。摘自《国际商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10+3”模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3”自由贸易区由中国、日本、韩国3个国家和东盟10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它是由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的“东亚经济集团”(EastAsiaEconomicGroup——EAEG)设想,后改称“东亚经济论坛”(EastAsiaEconomicCaucus——EAEC)数量绝对量(单位:百万美元)%总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5.51-38.9“10+3”模式-21.75-152.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2214“10+3”模式15.74181.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6.87117.5“10+3”模式9.53157.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0.38-8.5“10+3”模式7.5170.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38170.1“10+3”模式4.24206.9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6964.5“10+3”模式29.6580.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5120.9“10+3”模式2.9142.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4528.5“10+3”模式6.54127.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8522.4“10+3”模式18.74109.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0.956.4“10+3”模式3.5223.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9767“10+3”模式11.92403.7463.91350.6动物纤维其它动物产品总和“10+3”模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糖类植物纤维猪禽肉水产品粗粮蔬菜水果油籽油脂农产品合作模式总进口稻米两种合作模式对农产品总进口的影响政策含义关税削减之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模式的贸易创造效应要低于“10+3”合作模式;排除亚洲发达国家——日本和韩国而建立起来的一体化组织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说明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10+3”模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而不是现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10+1”模式。三、寻求静态收益正在转向动态收益(一)RTAs的静态经济收益1,改善贸易条件;2,提高市场准入(增加贸易量);3,引进FDI;经验研究显示:RTAs的静态收益不大(Schiff&Winter,1998)(二)RTAs的动态经济收益(规模经济效应和竞争效应)和非经济收益1.区域内公共产品海洋开发、水资源、环境保护等2.化解历史、外交和民族纠纷非洲和南美洲地区;3.扩大对国际经济规则(乃至整个国际事务)的影响力;EU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特殊地位;4.服务于民族国家的全球战略反恐与中东自由贸易区;意识形态输出;RTA非传统收益分类1,约束政府政策行为的时间不协调性(timeinconsistency)2,向外部世界发出的信号效应(signing)3,为小国提供保险效应(insurance)4,提高成员国的交易能力(bargainingpower)5,发挥协调机制的功能(coordinationdevice)(Schiff&Winter,1998)南北型合作方式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流(一)80年代以前的南-南型区域经济合作1,以南-南合作为基础的RTAs:非洲、拉丁美洲、西亚;2,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RTAs:经互会(二)90年代以来南-北型区域经济合作1,经互会的瓦解与对欧盟的转向2,欧盟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3,未来的FTAA(三)不同类型RTAs的影响1.对成员国收入水平的影响南南型RTA会拉大成员国的收入差距;而南北型RTA会缩小差距。Venables(1999)2.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南南型RTA的贡献度远小于南北型RTA的贡献度。Vamvkidis(1998)“群集效应”与“反群集效应”;大国之间的竞争区域贸易组织之间的竞争(一)欧盟东扩进程(二)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进程(三)美欧在世界其他地区的争夺墨西哥、智利、南方共同市场、北非与地中海、中东、东亚。(四)日本的应对策略(五)新的世界经济“三足鼎立”?(六)小国应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AdditiveRegionalism;Hub-and-Spoke;大西洋两岸的竞争进程1986:欧共体决定与EEFA在1986:美国决定与加拿大签署1992年建立欧洲统一FTA大市场1992:欧盟签署《欧洲统一1992:美加FTA扩展为NAFTA法》2004:欧盟东扩完成(25国)2004:FTAA谈判完成G20简介20国集团由19个成员国和欧盟共同组成。19个成员国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土耳其、英国、美国;由各国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代表参加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六、中国的战略选择(一)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是我国的一项必然选择1.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避风港;2.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3.成为地区性大国的必要条件;4.扩大对国际经济规则制定的影响力5.国家统一的重要推动力(二)对待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立场1.东亚区域合作是基础;2.中日韩FTA是核心;(三)对待跨区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