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内容提要]..................................................................................................1关键词.........................................................................................................1一、绑架罪的定义....................................................................................1二、绑架罪的特征....................................................................................2(一)绑架罪的本质特征.....................................................................................2(二)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3(三)绑架罪的主体特征.....................................................................................4(四)主观上只能出于故意,其目的是勒索财物以及实现其他非法利益.....4三、绑架罪的司法认定............................................................................5(一)绑架罪与非罪的界限.................................................................................5(二)绑架罪的既遂与未遂的界限.....................................................................6(三)绑架罪的共同犯罪的认定.........................................................................8(四)绑架罪一罪与数罪的界限.........................................................................8(五)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的区别...................................................................10(六)绑架罪与抢劫罪的界限...........................................................................11四、绑架罪的刑事责任..........................................................................11(一)绑架罪的一般刑事责任...........................................................................12(二)绑架犯罪过程中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刑事责任...12(三)偷盗婴幼儿的定罪量刑...........................................................................13参考文献...................................................................................................141试论绑架罪[内容提要]所谓绑架罪是指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忧虑,以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或以实力控制他人的行为。刑法对本罪规定比较简单,这样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一些分歧和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给实际运用带来诸多不便,下面本人就本罪的概念、特征、本罪的认定、与其他罪名的区别以及刑罚作简单的探讨。关键词:绑架暴力胁迫勒索财物非法拘禁一、绑架罪的定义绑架罪罪名源于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1997年修订刑法时对罪状作了修改和补充,因而将罪名相应地改为“绑架罪”。绑架也称为劫持人质,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没收财产。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该条是刑法对绑架罪的规定,即是指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忧虑,以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或以实力控制他人的行为。绑架行为使用了暴力、胁迫等强制手段,因而严重侵犯了被绑架人在本来的生活场所的安全与行动自由。与此同时,行为人还可能向被绑架人的亲属或其他2人勒索财物,或提出其他不法要求,故可能同时侵犯他人的财产权利及其他权利。绑架罪因在法律中规定较简单,实践中容易出现模糊的认识和处理,本文试图对此作一深入探讨。二、绑架罪的特征(一)绑架罪的本质特征绑架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属或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忧虑,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或以实力控制他人。绑架既可采用暴力、胁迫等强制方法,如捆绑、殴打等,亦可采用药物麻醉等非强制方法。不论何种方法都具有使被绑架人不能反抗、不敢反抗或不知反抗的本质。①绑架的对象是任何他人,包括妇女、儿童和婴幼儿乃至行为人的子女或者父母。绑架的实质是使被害人处于行为人或第三者的实力支配下,事实上存在着使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开生活场所而将未成年人控制在行为人实力范围内的情况,也存在使被害人滞留在本来的生活场所但使其丧失行动自由的绑架案件。所以,绑架不要求使被害人离开原来的生活场所。绑架行为应具有强制性,即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控制他人。对于缺乏或者丧失行动能力的被害人,行为人采取偷盗、引诱等方法使其处于行为人或第三者实力支配下的,也可能成立绑架罪。例如,以勒赎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成立绑架罪。所以绑架罪就是限制被害人人身自由,向其近亲属或其他人索要财物的行①高名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84~485页。3为。所谓勒索财物,是指行为人在绑架人质以后,以一定的方式将绑架人质的事实通知被绑架人的亲属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并以继续扣押人质或加以杀伤相要挟,勒令其在一定时间内交付一定数额的金钱或财物,以换回人质。②综上所述,本罪在客观行为上存在三种方式和两个环节。三种方式是:1、以勒索财物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绑架他人的行为;2、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劫持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3、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行为。两个环节是:1、对他人进行绑架等将他人置于自己的实力控制之下的行为;2、向关心、爱护被绑架人的家人、亲属或其他人提出非法要求,这里的“其他人”包括单位、社会组织乃至国家。(二)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绑架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不仅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同时还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利。由于通常是以前者为主要方式,故《刑法》规定此罪,立法者强调的对人身权利的保护。至于行为人所绑架的对象,可以是妇女、儿童,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任何人。②周振想主编:《中国新刑法释论与罪案》,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版,第1096页。4(三)绑架罪的主体特征关于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主体必须是已满16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自然人。虽然绑架罪比一般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等法定刑要重,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绑架行为是不负刑事责任的。如果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在绑架过程中,又杀害、伤害被绑架人的,则应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行为负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四)主观上只能出于故意,其目的是勒索财物以及实现其他非法利益。行为人一方面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忧虑,这里的“其他人”包括单位乃至国家。另一方面以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③绑架罪是目的犯,其目的是勒索财物以及实现其他非法利益,如果不具有这种心理状态,则不构成绑架罪。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不需要现实化。换言之,只要行为人具有这种目的,即使客观上没有对被绑架人的近亲属或其他人勒索财物或提出其他不法要求,也成立绑架罪;如果行为人客观上向被绑架人的近亲属或其他人勒索财物或提出了其他不法要求,也不另成立其他犯罪。但是,如果行为人绑架他人是为了直接向被绑架人索取财物,则不构成本罪,而应认定为抢劫罪。目前,法学界对于两种情况有一定的争议:一是行为人出于其他目的、动机以实力支配他人后,才产生勒索财物意图进而勒索财物的,应如何处理?二是收③宣炳昭:《特别刑法罪刑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5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后,以暴力、胁迫手段对其进行实力控制,进而向其近亲属或有关人员勒索财物或提出其他不法要求的,应任何处理?本人认为,这两种行为原则上也成立绑架罪。三、绑架罪的司法认定(一)绑架罪与非罪的界限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规定,只要以勒索财物或提出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实施了绑架和勒索行为,就构成绑架罪,而没有危害后果和情节的限制。因此,行为人的动机、实施绑架的手段、勒索的内容、勒索的程度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危害后果等是决定社会危害性大小的重要因素。根据《刑法》第十三条的规定,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就不按犯罪处理。如被害人拖欠工资、债务而索要少量超出工资、债务范围的钱财的,或因婚姻、家庭纠纷,一方扣押被害人,提出让媳妇回家的等都不宜按绑架罪论处。如被告人甲与女友乙因终止恋爱关系而分开,一日甲用威吓的手段将乙的弟丙绑架于家中,并及时给乙的家人打电话,要求与乙见面。在绑架的过程中,甲没有采取任何的暴力手段,且甲与丙认识,前后经过6小时,丙没有发生任何的人身危害。再如,被告人丙与丁是同公司的职工,丁因做生意借丙的现金20000元,丙多次追要该欠款,丁未归还,丁的生意做的也不错,该款一直拖欠四年之久,丙十分恼恨,一气之下,将丁的儿子骗至家中,随后给丁打电话告知丁如果两小时内不送交20200元钱,就把其儿子卖掉还债,两小时过后,丁未送款,丙将其儿子放走,在其期间丙未对丁的儿子采用暴力、胁迫的手段。上述两个案例,6从形式上看,均符合绑架罪的特征,但实质两被告人的社会危害性显然没有达到犯罪的程度,不应按犯罪处理。从作案的目的看,两被告人都不属于重大的违法目的。从作案的手段上看,两被告人都未采取严重限制人身自由的绑架手段。从危害后果上看,两案都未达到严重的危害后果。因此,应当认定两被告人的行为情节显著轻微,且社会危害性不大,均不应以犯罪论处。(二)绑架罪的既遂与未遂的界限关于绑架罪的既遂与未遂的区分标准,理论上有不同主张:1、不法要求实现的观点。认为本罪是结果犯,应当以实际勒索到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区分既遂与未遂的标准。根据刑法理论区分既遂与未遂的唯一标准是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具备法律所规定的构成要件,本罪绑架的目的是否得到实现不是构成犯罪必须的,不可缺少的,行为人即使勒索不到财物或满足不了其他不法要求的目的,仍然构成绑架罪既遂,因此,不法要求实现的观点是不成立的。2、控制人质的观点。认为绑架罪是单一行为,以是否达到控制人质作为既遂的标准,因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