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回顾与展望一、人文地理学的萌芽:古代地理学古代地理学特点是以地理知识的描述性记载为主;学科内外分化不明显;由于环境差异和交通不便,古代地理学的体例和内容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一)西方1.起源《荷马史诗》的问世《伊利亚特》(Iliad),《奥德赛》(Odyssey)荷马:地理学祖师2.古希腊古罗马柏拉图(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相当于春秋时期):最早提出:“圆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埃拉托色尼(Erathosthenes,公元前273—192年,相当于战国时期):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学之父”斯特拉波(Strasbo公元前64—公元20年西汉时期):开创西方区域地理的先河中世纪时期(5~15世纪)中国、阿拉伯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有长足的进步;欧洲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则出现了停滞和倒退。柏拉图埃拉托色尼从15~18世纪,地理学处于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时期。西方地理学用了3个多世纪,完成了技术革新、资料积累和建立地理唯物论的哲学基础,为欧美近代地理学的建立创造了前提。3.地理大发现新大陆的发现新航道的发现首次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地理学一系列理论和方法的变革。证明了地球是圆的,也证实了地球上广大海洋的存在,弄清了海陆分布的基本轮廓,搜集和积累了大量资料,使地理学有可能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科学地理学的产生已成为呼之即来的必然趋势。(二)中国“地理”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中“仰天以观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尚书•禹贡》九州:即兖州、青州、徐州、冀州、中州、扬州、荆州、雍州、梁州。导山:描述了4列东西向延伸的山系。导水:记述了9条河流的水源、流向、流经地、所纳支流等,记载了10个湖泊。五服:以王都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的五服制度(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反映了中央最高统治者与小封建领主以及边远少数民族的关系。《山海经》全书18篇,分山经、海经、大荒经等3部分。《史记•货殖列传》西汉的司马迁撰写《货殖列传》内容涉及山西、山东、江南等地区的地理位置、土壤、人口、经济、物产、交通、贸易、风俗等方面,并分析了许多重要城市,注意到了因地制宜和区域差异,堪称我国最早的区域经济地理学专著《汉书•地理志》东汉的班固撰写《汉书•地理志》是其中一篇,它是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全国性区域地理著作,主要记述了103个郡国及1587个县、道、邑、侯国的建制沿革、户籍人口、山岳陂泽、水道渠流、水利设施、各种物产、聚落要塞、名胜古迹、官家工矿企业等,内容丰富,对地理学影响极大,开创了沿革地理学之先河,其格式、内容多为后人仿效。司马迁班固郦道元《水经注》古代地理名著,40卷,北魏郦道元撰写,成书于公元490—527年。该书以《水经》为纲,记载了大小水道1252条,名为《水经》作注,实则自成巨著。对所记载河流的原委、方向道里、水利设施及所经地区的山川、城邑、关津、建制沿革、历史事件、人物、神话传说等都有记述,内容丰富,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其水平之高是当时世界地理文献中无与伦比的。《大唐西域记》作者玄奘(口述)、辩机(编纂),12卷,成书于唐贞观20年(公元629年)。该书采取以行程为经、地理为纬的体例,记载内容十分丰富,将所经城邦、国家的面积、都城、气候、地形、水利、物产、交通及风俗习惯等做了概括的记载,反映了该地的历史社会面貌,并写了佛教的故事传说。《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徐霞客30余年游历记录汇集,成书于18世纪的明末时期。对地理、水文、地质、地貌、植被、聚落等多种现象进行了细致观察和详实记载,并能从中获得系统概念和见解,如他对西南岩溶地貌的分布、结构、景观及其与水流的关系描述甚为精辟,部分见解接近西方18世纪地理学的水平,有的还达到20世纪初期的程度。玄奘辩机徐霞客二、近代人文地理学亚厉山大•冯•洪堡Alexander•Von•Humboldt1769—1859年洪堡治学领域广泛,涉及自然地理、地质学、气候学、生物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方面,其代表著作是4卷巨著《宇宙》,当时被译成了几乎所有文字,在学术界有极深刻的影响。洪堡对科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仅就地理学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创立了地理学的两原则,即因果原则和综合原则;首创等温线、等压线概念,绘出世界等温线图,指出气候不仅受纬度影响,而与海拔高度、离海远近、风向等因素有关;研究了气候带分布、温度垂直递减率、大陆东西岸的温度差异性、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地形对气候的形成作用;发现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性,论述气候同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的关系,得出植物形态随高度而变化的结论,创建了植物地理学;首次绘制地形剖面图,进行地质、地理研究;发现秘鲁寒流(又名洪堡寒流)。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使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向近代地理学的揭示和探讨因果关系。卡尔•李特尔(Karl•Ritter,1779—1859年)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提出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原则,确立了人地关系研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他认为“地理学的中心原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地理学的着眼点在于地球表面自然和人诸因素的相互关系和因果联系”,他的名言是“土地影响着人类,而人类亦影响着土地”。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1.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源地,学术流派众多拉采尔(Friedrich•Ratzel,1844—1904年)1891年完成《人类地理学》,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分布和发展起决定作用,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其生存、活动和发展严格地受环境制约;1897年完成《政治地理学》,提出了国家有机体理论。认为国家是“附着在地球上的一种有机物”,和生物一样,有其生长发育的历史。人类集团总是从一个核心向外扩张,即国家在成长过程中要通过侵占别国的领土来维持生活(即需要生存空间),直到碰上自然或人为的障碍为止。赫特纳(A•Hettnen,1859-1941年)区域学派的创始人。著作《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认为区域和区域差异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反对把“人地关系”作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认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研究时应该从区域开始,并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区域研究的标准研究程序(或地理样板)。区域研究首先总是从地位或位置(即地理位置)开始,然后依次为:地质,地表形态,气候,植被,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开发或定居过程,人口分布,经济方式,交通和政治分区等。施吕特尔(O•schluter,1872-1952年)景观学说的提出者,1906年发表《人类地理学的目的》,认为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论述了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区别。李希霍芬(F•Richthofen,1833-1905年)提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地表形成过程,对地貌进行形成过程分类,研究了土壤形成因素及其类型。李希霍芬到中国进行地质地理考察将近4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回国之后,从1877年开始,他先后写出并发表了五卷并带有附图的《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他在《中国》以专门的章节论述了中国的黄土,最早提出了中国黄土的“风成论”。对近代中国地质学、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2.法国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以或然论为特色注重小区域研究白兰士(Paul•Vidal•De•La•Blache,1845—1918年)法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奠基人。著作《人生地理学》。提出人地关系理论----或然论或可能论。即认为自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白吕纳(Jean•Brunnes,1869—1930年)进一步发扬了白兰士的思想,使或然论思想广泛传播《人地学原理》人生地理现象分为三纲六目,第一纲为地面上建设事业之不能生产者,包括两目,第一目为房屋,第二目为道路,第二纲为动植物之利用事业,包括两目,第三目为耕田,第四目为家畜,第三纲为经济上之破坏事业,包括两目,第五目为开矿,第六目为动植物的采取业。《人地学原理》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34年有李旭旦、任美锷译成了中文。3.英国麦金德(H·T·Mackinder,1861-1947年)1904年〈历史的地理枢纽〉,1919年〈民主的理想与现实是其代表作,他运用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了大陆腹地说罗士培(PereyRoxby,1880-1947)提出了人地关系的“适应论”,认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人类社会如何调整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4.美国美国近代人文地理学思想源于德国,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德国人文地理学思想的翻版。学术思想多元化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森普尔(Ellen•Churchill•Semple,1863—1932年)和亨丁顿(E•Huntington,1876-1947)都片面接受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民族发展、国家历史、人类文明等的决定性影响;巴罗斯(HHBarrows,1877-1960)认为在人地关系研究中主张人类生态论观点。在景观研究中,索尔(C•O•Sauer,1889-1975年)主张地理学应致力于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研究。在区域学派中,哈特向(R•Hartshorne,1899-1992)主张地理学是描述和解释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各地之间变异特性的科学。5.俄罗斯①十月革命以前开山大师V•P•谢苗诺夫•天山斯基,他主张人地关系的统一性,反对二元论和决定论,注重地理考察,他曾领导俄国地理学会40多年,在俄罗斯有崇高威望。②十月革命以后第一,否定人文地理学的存在,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第二,经济地理学内出现了“区域学派”、“经济学派”的争论。区域学派以巴朗斯基为代表,他的《苏联经济地理》于1957年获斯大林金奖。经济学派以费根为代表,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应遵循经济规律,忽视自然条件的作用和区域研究第三,割裂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二、人文地理学的形成张相文:第一批地理教科书、中国地学会、《地学杂志》竺可桢:创建东南大学地理学系1.国外人文地理学思想广泛传入我国“带来”,“拿来”,“送来”2.开展了区域人文地理学研究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人口地理、城市地理等3.地理教育和研究机构成立并得到一定发展中国地学会(1909)中国地理学会(1934)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地理系(1920)中国地理研究所(1940)中国地理学会三、现代人文地理学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在西方也称为“新地理学”。一是认为1953年谢佛(F•K•Schaefer)在《地理学的例外论》书中提出“新地理学”的口号为标志,一是认为1962年鲍曼提出“计量革命”的口号为标志1.计量革命地理学的计量革命从方法论上抛弃了哈特向的“例外主义”思想体系(地理学的方法论区别与一般学科的方法论,是研究区域的个性差异,而不是共性。),接受实证主义方法论(追求法则、规律,建立法则和理论。).谢佛1953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地理学中的例外论》的文章,抨击了哈特向的地域独特主义观点,即“例外主义”观点。他认为,地理学应该是解释现象,而不应该是罗列现象。解释现象必须有法则,应该把地理现象看成是法则的实例。地理学的目的应该与其他科学有相似之处:都是追求、探索法则。谢佛等人对区域学派的批评与否定,拉开了现代地理学发展史上的计量运动的帷幕。强调地理学的定量研究,强调数学方法的应用。重视地理学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研究。2.行为革命从地理学角度研究地理物象和人类行为始于20世纪初,较早系统研究行为论的学者是美国的索尔1970年美国学者道温斯(R.M.Downs)提出了人文地理学的“行为革命”口号环境知觉(environmentalperception):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环境认知(environmen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