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建筑的存在性,推出一种永久的怎么看都是建筑的建筑,打破形式与功能之间所谓的的必然联系,是我建筑设计中的重点。”——PeterEisenman彼得·埃森曼一·埃森曼的建筑之路二·埃森曼的设计理念概述三·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四·设计理念总结五·埃森曼的现实与未来彼得·埃森曼生于1931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建筑,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到剑桥大学深造,获得了大多数知名建筑师没有甚至鄙视的博士学位。在剑桥攻读博士的3年时间中,他关注于当代哲学、符号学、语言学、心理学等最新的理论发展。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1957年加入格罗匹乌斯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在这位现代主义大师领导下工作,对于现代主义具有直接和深刻的认识。1967年,他在纽约成立著名的“建筑与都市研究所”,成为新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研究中心。他在这个研究中心担任负责人直到1982年。1980年,在经过多年的教学、写作和设计并做出令人敬仰的理论工作后,埃森曼将他的专业经验集中在建筑学方面。他设计了大量的原型项目,其中包括大面积的住宅、城市设计规划、教育器材的设计以及许多私人住宅。多年来,他一直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因此,他具有建筑师少有的书卷气和知识分子味道,自然也就有了一份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师所没有的清高。1982年到1985年期间,他在哈佛大学担任建筑学教授,1993年秋任哈佛大学EliotNoyes设计评论家。一·埃森曼的建筑之路埃森曼专长理论,耩读过许多专著.在工程技术、哲学理论和历史方面均有造诣。他写过12本书,包括《未知的住宅》《飞驰的箭、爱神和其他谬误》《卡纸板住宅》等,另外,埃森曼还是美国著名杂志《OppositionsJournalandOppositionBooks》的编辑和作者,他还在世界上著名的杂志和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关于建筑学方面的论文。艾森曼还是纽约建筑师协会的领导者(即“建筑界5巨头”之一),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他是首位通过自身领域的工作来证明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知识都有可能成为建筑学中的一部份的建筑师。第九届威尼斯双年展所有奖项中最权威的金狮奖终身奖得主为美国著名建筑师彼得·埃森曼,双年展组委会在授奖词中高度评价埃森曼对国际建筑界的贡献。赞词中说:“埃森曼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诸概念的先驱者、具有非凡创造力的建筑师、新世纪的设计大师,以及全世界建筑界先锋领域的导航灯。”二·埃森曼的设计理念概述在这个图像充斥的当代世界,在这个所谓的后媒体时代,人们似乎已经羞于谈论意义,语言的张力逐渐让位于形象的狂欢。然而却有这样一位奇特的建筑师——他将建筑设计作为学术研究的过程,他希望赋予建筑以使命感和社会意义,而他渊博的知识和强烈的责任感更令同行难望其项背。他的建筑作品与他本人一样,都是近30年来建筑界最富于争议的,即便不认同他的人,也都无法否认他具有理论性和实验性的巨大创新能力。这个人就是彼得·艾森曼。埃森曼是一位让人费解的建筑师。他喜欢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设计建筑。他质疑建筑设计中现有的种种标准和原则,将众多其他领域的知识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他的建筑方案设计很少受现有建筑教条约束,其设计灵感来自建筑学之外的领域,其中哲学和语言学对他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他所引用的理论高深晦涩,阐释作品所用的名词经常属于哲学范畴而非数学概念。美国建筑界的元老菲利浦·约翰逊曾对埃森曼作品的难解程度发出这样的感叹:“由于他的朋友多半是美国建筑界从来没听说过的思想家和解构主义者,因此我们无法追踪其哲学思维涉及的范围”。所以对于普通读者面对他的作品和阐释,特别是作品和阐释摆放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感到很是疑惑不解。多年来,埃森曼始终不愿过多地强翻传统习俗,在其作品中也涉及历史和人文,他始终保持抽象的美学观,运用筒单的几何形式符号,运甩概念要素及其关系进行形志的生成。艾森曼曾对自己的建筑理论作过筒要的闻遗:“要集中研讨和着手解决当前建筑设计和建筑发展中遇到的最典型、最重要的和最广泛的冲突。”这些冲突在于:(1)公众兴趣与建筑师个人赢趣之间的矛盾;(2)美学上的严谨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异;(3)专业上的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之间的差异;(4)文化的进展与经济环境日益增长的紧张性之间的分歧;(5)新建筑物与已存在的有价值的旧环境之同的矛盾;(6)技术能动力与文化渴望之间的差别;(7)思想理论与实践行动的不同;埃森曼的实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对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的形式主义解读和“卡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操作。2、中期柏林IBA社会住宅和俄亥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等设计建筑的抽象图像如何融入多种复杂关联的“场域”的关注。3、近期辛辛纳提阿诺夫艺术与设计中心和哥伦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能力的研究,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几何学和复杂空间的探讨。埃森曼强调建筑形式可以作为一系列的符号来看待。他认为建筑中存在着两种形式结构:“实际的形式结构”和潜在的可别意识到的“深层结构”。他反对“形式追随功能”,认为形势的产生是建筑师对形势逻辑认识的结果。形式逻辑可以导致形势关系的产生。这比功能的需求还重要。如果梳理一下埃森曼的庞杂的言说,我们可以把他那些高深的理论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另一部分则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埃森曼他以梁、柱、墙作为单词、句子和段落,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由点到网络的建筑语言。进入80年代后,他又尝试着从拓扑几何学、麦卡托网格等不同领域中借用大量的理论术语,将他们引入自己的建筑作品中。他在这些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作品,毫无疑问与传统的建筑形象迥异。埃森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相当缜密的理论。总结一下埃森曼的建筑设计,他运用各种其他领域知识理论将其引入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将他的作品分类归纳为四个类型:网格型,剥落型,轨迹追踪和重叠型。三·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1.网格型他最早的作品是从1967年开始的,将研究理论用于一系列住宅设计中。在“住宅Ⅰ号”中,埃森曼通过网格图解使形式和功能相分离。实现了建筑自己产生自己的形式,不依靠人来形成自己的意图。埃森曼是这么说的:“建筑应该创造一种紧张和距离,因为它不在人的控制之下。人和对象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是崭新的”。在该住宅中,他创造了一系列的转换场所,从过大到极小,个人产生了很多对空间新的认识和体验。一层平面轴测图体现出了埃森曼独特的艺术信仰:功能只是形式的附庸。IBA社会住宅这座坐落在柏林一个街区转角上的低收入者公寓,满足柏林安置低收入居民的严格的功能和经济要求。在这个设计中他在基地上组织了两套同格系统(首层平面),一套与现有建筑相吻合,另一套则遵循原柏林城的城市格局,与前一套产生偏离和x、Y两方向上的错动。这两套系统也对公寓形成“切中肌肤”的影响,使其立面与造型强烈地反应出两套系统的重叠与错位,贯穿于立面之中红色网格似乎提醒人们当时柏林处于分裂的事实。如其所言,“这个街医公寓不仅要解决柏林巨大的居住压力,也要唤起对于在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的事件的记忆。”这种理念使这幢建筑在历史街医中显得既醒目又有某种说不出的和谐,相对于背后那幢使用了一些简化的古典细部的建筑来说,显得更加成熟。13121.立面2.首层平面图3.概念草图2.剥落型在“法兰克福生物研究中心”的设计过程中,艾森曼将生物的基础看做设计意图的相似部分展开设计的。他运用了D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三种机制:复制、转录、翻译,来作为建筑布局的主要构思。透视屋顶立面DNA被当做一个模型来使用,它带有逻辑的顺序,并有无限扩展的可能性。在这几个部分体块中,分别有复制,剪切,错动,移动。组成了错落不同的散落的建筑单体,但是又不乏其中的联系。罗密欧与朱丽叶城堡该项目的意图虽然是在不同的位置上建立两个城堡,但是在建筑形式上却统一表现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主题。功能平面概念图模型表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主要有三种看法,这三种看法是设计意图的基础。每个故事情节被三个结构的关系赋予特征:分离(情人之间的分隔/阳台);结合(恋人的婚姻/教堂);他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恋人的相聚与分离/朱丽叶的坟墓)。建通过缩放这一过程呼应了一个世纪前得文化。在这三个功能块的分割与剥落,正是对整个城堡主题的诠释,埃森曼的整个思想就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与表达。3.轨迹追踪在“布谷大楼”当中,艾森曼将海底扩大学说理论作为暗喻加以应用,表现出地球变动产生的裂痕。由地震所引起的建筑崩塌前的“凝结的瞬间”被记录下来。艾森曼并非是要单纯地表现所谓“凝结的瞬间”,而是意在强调存在于建筑中的从解读的单一化及含义的必然性等等制约中解脱出来的“内在的时间”。日本的大陆板块经常发生地震活动,布谷办公楼被看作是那些连续震动的隐喻。与此同时,该项目试图对那些垂直的办公楼进行了反思。首先创造了一个没有骨架和线条的建筑,它是由一个壳体和被压缩的和翻新的金属板制成的,其次他创造了一种介于挺拔和柔软之间的形象。屋顶剖面阿朗诺夫设计及艺术中心该设计的原则是表现在这个媒体支配的时代里信息所担当的亘古未有的重要角色,设计艺术中心是信息主导地位的一种图解表达。设计与艺术中心不再使用网格体系做明确清晰的置换操作,而是将一列由矩形组成的规则“链条”受力变形为一动态曲线,宛如力学中支柱受力失稳,而后“飘带”和原有的建筑的模拟形体开始以不同形式各自运动,产生交叠与冲撞,并在不同的瞬间被定格于不同的位置,从而形成了无法言传的混沌与生动的效果。平面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义什么样的建筑才能容纳如此具有创造力的当代人的活动。信息时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动态性,虚拟性和模糊混沌的状态,信息时代里空间的许多问题被时间的问题所取代,非物质化的趋势有增无减,艾森曼开始运用动态的空间构成来进行创作,意图很明显是呼应于时代的。因为这种动态处理是在空问中三向度展开的,所以造成的丰富的室内外效果甚至连设计者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只有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才能顺利进行。也只有通过计算机,才能最终使这种自寻烦恼的设计得建造出来。这一点艾森曼和弗兰克·盖里必有同感。探索计算机拓展出的新的创作方式也是两人所共同关心的问题。4.重叠型1990-1994年,埃森曼规划了莱伯史陶克公园的重建方案。这个雄心勃勃的设计计划,征求一个规划意象,要求在26公顷范围内,建造2O万平方米的居住和办公,满足六千居民和三至四千个工作岗位,整体系统各部将包括一个学校,至少四个幼儿园,五千平方米的商店。5O公顷土地将进行园林规划而作为城市绿带之一部。该方案把28个建筑街坊(区),疏落地排成四行,以园林穿插其间。艾森蔓把选合技术浓缩集中作为该项规划的基本原则。这是法兰克福郊区,他划分了两个空间互相错动的7×7正交网格分隔基地,然后连接他们之间那些平移的顶点产生一个扭曲的空间。然后又把上面网格顶点与下方最近的顶点相连接。造成了扭曲的褶网状结构的出现——褶子。折叠的地形学成了埃森曼设计莱伯史陶克公园的逻辑。叠合理论避免直角,而且用“Z型计算机软件”产生三维空间模型,计算机图象看起来象表面敷设网格。无论其上其下,没有互相协调的平面,地面也不是必然地水平。叠合并不只是与凝固的框架相关,而是与事物的连续变化有关。“叠合”概念引发了这种时间和形式的综合。公元2000年教堂教堂的两大块被中空切断,彼此跨空,以放纵的细致步伐跳起双人舞。一种形式的每个姿态都在另一种形式中找到呼应。两大块反转时的复杂性,更把两所建筑纵深内空的外涵套模塑成与中央外空处于深度重振之势。照那种设计,每大块就为用于切开之空的栖止之所。于是两大块隔三空的三分系统就高度统一的扣在一起,使每件的主要不同之处绝无主次关系。要把圣父圣子与一位朝生暮死的第一位圣灵结合成至高的统一,成其为三位一体的神秘关系,这就达到了一种很好的表达。他暗示教堂是钻进两个不相连的大块空隙之中,对全部建筑史一直致力于精神一统宏伟形象的教规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