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在育人中的作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心理学知识在育人中应用——兼谈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教育和咨询能力中央教科所心理教育研究专家武汉大学特聘教授华师一附中高级心理咨询师尹邓安电话:027-6266355813396088598邮箱:yda1616@126.com讲四个问题:一、几个故事与教育和教育规律二、中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三、教师的教育能力四、学校心理辅导附一、考试心理辅导(高考)附二、学生学习情绪问题的自我调节方法附三、生物钟的计算方法附四、教育学生时的正面用语(词)附五、教育学生时的负面用语(词)一、几个故事与教育和教育规律(1)两个心理学家的智商测验……(2)“7+8=?”的故事……(3)一个丑女孩的故事……(4)差班与好班的故事……(5)陶行知的四颗糖……(6)英国解剖学家麦克劳德的故事……(7)《南方周末》:8岁女孩两次转学……(8)汉口文盲太婆之孙高考得冠军,而两个副教授之子学习差……(9)“童言无忌”……1.几个故事2.几点体会(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育人的全部决窍,在于抓住学生的上进心(1)学生的优点是表扬越多,缺点是越批评越多(2)没有赏识就没有心理沟通(3)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不会赏识就不会教育(4)要学会赏识学生,也要教会学生赏识自己(5)会赏识学生的老师是愉快的,被赏识的学生是幸福的(6)只要对学生不信任、不赏识,教育就缺少正效应(7)用放大镜寻找“差生”的优点——不要在鸡蛋里挑骨头,而是要在骨头里挑鸡蛋(8)差生是差的家长和差的老师差的环境共同制造出来的(9)教师与父母的最大责任不是千方百计地寻找孩子的缺点,而是要想方设法赏识孩子的优点(10)当老师的一天不夸奖学生一两个优点就是最大的教育失误(11)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的老师总是发现学生的优点,缺少心理学知识的老师总是双眼紧盯学生的缺点(12)培养学生自信心是每个老师的首要职责;(13)不能用道德标准衡量学生的非道德行为;(14)学生先接受感情再接受道理;(15)学校应常有歌声、笑声和掌声;(16)要在学生面前学会三装:一装糊涂、二装无知、三装学生;(17)重在培养学生的五心:一是自尊心、二是自信心、三是责任心、四是恒心、五是韧心;(18)当你从远处扔给孩子两颗糖时他不会感谢你,因为你缺少尊重,当你蹲下来给孩子两颗糖时,他也许会给你一颗;(19)学生学习生活质量衡量的3标准:(a)身心的愉悦程度(b)内心的充实程度(c)学生对自我成就的感知程度(20)什么是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也是老师循循善诱通过讲道理激励学生改正错误、发扬优点的地方(21)现代社会对老师的要求:一是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来武装自己,用这种思想指导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学生命运改变,学校命运改变,个个学生命运改变,将是整个社会和国家命运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是掌握在无数老师手里,一位老师总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学生:“你说,我教你学好,难道我错了么?”(错在过分强调自己的正确,并强加于孩子,孩子情绪反感。)二是用先进的思想陶冶学生。在学校里,用熠熠生辉的思想鼓励学生,他就会变得高尚、丰富、独到、深刻,他会感到人生的魅力和趣味,他才真正具有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三是唤醒和保护学生的尊严,关注和提高学生的人生价值,维护学生正当的人权,表达学生的心声;(22)要认识到坏的不是学生,坏的首先是不合格的家庭教育和不合格的学校教育;(23)受学生欢迎的、懂得心理学教育学的优秀教师总是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告诉学生要发扬这些优点,结果是学生现有的优点巩固了,新的优点又产生了;不受学生欢迎的、缺少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教师总是双眼紧紧盯住学生的缺点,并反复告诉学生要克服这些缺点,但结果多半是学生原有的缺点巩固了,新的缺点也又产生了。什么原因?人在接受教育时都伴随着情感、情绪原因,也就是心理上的原因。(24)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在教育和咨询过程中易犯的3毛病:a.不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内心体验;b.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受;c.一味地从自己的心思和愿望出发来教育甚至训斥学生:“我觉得重要,你就要认识到重要,我用心讲了,你就应该认真听,你不听、学不好,莫怪我。”例1:一学生对一老师个别辅导的评价:一句也没听进去,因为老师……例2:背语文、英语还是背政治的故事……(25)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衡量的3标准:a.学生身心的愉悦程度。身心愉悦意味着身体放松、舒展,心灵舒坦,没有疲惫感;b.学生内心的充实程度。内心充实意味着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没有空虚感和无聊感;c.学生对自我成就的感知程度。成就感就是意味着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能不断强化自我积极评价(例:“你是个天才”……)。(26)教育服务。这种服务体现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真正做到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向他们提供最切当的教学,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潜能、不同气质、不同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例1:“天才”学生获全年级第一名……,又培养一名“天才”例2:“只迟到28分钟”的故事……例3:80%的学生都是“部长级”的干部……教育=科学+艺术返回目录3.教育与教育规律(1)教育:培养人的实践过程(活动),三种教育:家庭、学校、社会。(2)教育两条规律:宏观规律:教育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微观规律: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指两个方面,一是年龄阶段身心特点,二是受教育时身心需要)。(3)人成才的4个条件:遗传(基础)、环境(条件)、教育(主导)、个人努力(关键),无一个条件是惟一的,成才:智力因素占20%,非智力及其他因素占80%,要关注成长背后的因素。有学者分析了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心理特点,发现他们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1)对自然界和科学现象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兴趣;(2)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想像力;(3)具有强烈的自我成长动机和成就动机;(4)高度的创新性、独立性和求异性;(5)具有反潮流精神,不追求物质利益;(6)刻苦、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哈佛大学教育学教育霍华德·加德纳用多方面的研究,证明人有7种不同的智力:①语言的智力,②逻辑—数学的智力,③视觉—空间智力,④身体动觉智力,⑤音乐的智力,⑥人际交往智力,⑦进入内心的智力。因此,要全面看待和培养孩子的智力,不要片面强调某一两个方面。爱因斯坦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他的相对论中的公式E=mc2,就是通过想像而提出来的。达·芬奇既是画家,又是科学家。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门捷烈夫的化学无素周斯表也是通过想像而提出来的,并不是通过单纯的死记硬背提出来的。(4)教育两大派:①传统教育派(德国赫尔巴特)三个中心:教师、教材、教室;②现代教育派(美国杜威):三个中心:儿童、兴趣、活动;对教育两大派别的评价:是适应时代要求的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都有其针对性和局限性。传统教育重视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但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人格的培养;现代教育派重视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人格的培养,但忽视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尚未形成的第三个教育派别:主体教育论(或发展教育、创造教育、素质教育等)。二、中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1.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1)精力充沛,活动能力强,认识水平低,易冲动,自制力差,因而不自觉地产生某些盲目的、不必要的动作。在他们出现错误时,对他们的教育要注意3点:第一,要学会原谅他们冲动性的过失;第二,对他们的批评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第三,当他们做了错事时,不要把他们想得太坏。这时,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他们能认识到行动的意义和后果,并避免再犯错误(例:“尹老师等于牛”的故事)。(2)具有强烈的渴望独立自主的愿望,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但心理深处希望得到关心和帮助。他们反对家长和老师把他们当孩子看,过分地监护和管束常常使他们反感,他们常常以自觉和不自觉的反抗和不服从来作为改变与成人不平等地位的一种手段。他们又具有依附性,离不开老师和家长(汉口某中学一位学生中考前因与老师有矛盾离家出走,后家长老师改变教育方法,考取汉口某省重点中学)。(3)情绪冲动,意志薄弱。易出现违背常理和集体准则的行为。因此,对他们的教育一方面要加强道德、纪律、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自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冷处理,进行心理疏导。例1:对两个打架学生的处理……例2:上课前一个学生因被打而不进教室……(4)成人感产生,评价能力发展。他们要求被尊重,不愿意处在从属地位。评价别人容易,评价自己困难,存在主观片面性。例1:“天才培育班”;例2:“要家长只写优点”;2.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1)智力发展显著,但认识有时出现偏激。感知和观察较少年稳定;记忆目的性增强,力求理解意义和内在联系上进行记忆;抽象思维得到发展。高中生要求教师有较高理论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当一个老师教不好时,学生公开提出换老师)(2)情感发展但容易冲动。情感比少年时丰富和深刻,能把学习与社会意义结合起来,关心社会,关心人类、自然环境,憎恨危害社会的丑恶现象。(3)意志力增强。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学习。但感情有文饰的特点。内心体验与外部表现可能不一致。在教育中,不要横加指责,要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教育,以理服人。(4)自我意识增强。更加主动关心自己,能从不同角度认识和估量自我,自我评价逐渐趋向全面、客观。人生观开始形成。常思考“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对他们教育要多接近,多引导。(5)心理发展的矛盾性。他们具有强烈求知欲,但识别力不高;情绪与理智矛盾;理想与现实矛盾(恋爱的学生增多,但要进行疏导)。3.影响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因素。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本体,离开了这个物质本体,心理无从产生,更谈不上发展。但遗传仅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而向什么方面发展以及发展到什么水平,则要由客观条件和教育决定。(2)客观环境。一是自然界,二是社会环境。(3)受教育情况。教育是人心理发展(智力、社会性的非智力)的主要条件。(4)主观能动性(内因)。4.中学生的心理困惑与教育(1)学习困惑(不会计划、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读书、考试);(2)智力开发困惑(不会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3)青春期心理困惑(春心萌动但又压抑自己……);(4)交往困惑(同学、老师、家长),一类学校、二类学校、三类学校学生表现有所不同;(5)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困惑。5.中学生的心理需要(1)需要关心、关爱、关注;(2)需要鼓励、激励、肯定(一句赞扬话语可能影响一生);(3)需要友谊、友情、亲情、爱;(4)需要指引、开导、沟通;(5)需要知识来武装和一定的社会实践来解除苦闷。6.心理健康的标准(1)认识正常(智力或智力活动);(2)情绪健康(稳定、积极);(3)意志健全(行为自觉、果断和顽强);(4)行为适度(行为协调,反应适度);(5)人际关系和谐(以信任、尊重、友谊、礼貌、诚挚、谦让的态度与人相处);(6)社会适应良好。返回目录三、教师的教育能力1.教师的三种领导方式(1)放任型领导方式教师能力差,不鼓励也不批评学生,不控制学生行为,造成学生士气低落,道德水平低,学习成绩差。(2)专断型领导方式对学生严加监视,控制学生学习活动,体罚或变相体罚,不尊重、训斥学生。经常向家长告状,其结果是学生情绪不稳,学习松弛,无创造性,心理困惑和压抑增多。(3)民主温和与严格要求型方式教师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又严格要求学生,与学生共同设立教学目标,学生喜欢学习,有自信心,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师生关系融洽,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成长。教师心理健康的6条标准第一,教师身份认知:“悦纳”教师专业身份(热爱教师职业)第二,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内心充满了教师教育工作和教育活动的丰富内容,每天想学生、教育第三,教育独创性:在创造性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第四,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能处理好与学生、教师、领导、家长的关系。第五,抗教育焦虑:能忍受和阻抗一定强度的教育焦虑,有毅力和耐心。第六,教育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适应和改造环境,使之变得更适合

1 / 1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