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导读》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新传院各专业本科教学中通选的一门文学类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以对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解读促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文科课程的基础概念。通过学习该课程,引导学生利用和巩固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现当代一些重要的经典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所选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在阅读中形成自己有建设性的见解,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写作积累资料和题材。二、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包含现当代两个时期的经典作品,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种体裁分成四大部分,每种体裁的作品又有精读和略读的不同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到开放教育的特点,在每篇作品的后面都附有“阅读提示”、“扩展性阅读书目”、“参考书目”等内容,以方便学生自学。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并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对所列篇目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树立文学的整体观。三、教学媒体的使用文字教材本课程以钱理群、王风、贺桂梅编选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为基本教材,该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对学生的建议一对文学名著文本细读,进行“鉴赏性阅读”,即强调学习者心灵的投入,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不仅注意作者“写什么”,更着重体味作者“怎么写”,反复揣摩作品的言语,行文结构与文体风格;并提倡对作品的多样化的阐释。建议二:应把作品放回到“文学史”中,进行比较性的阅读(不同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等等)。要学会发现问题,查找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写出分析性、研究性的文章。建议三:首先是“读”:①要集中主要精力读教材中的选文,而且要根据教材的指导,读全书,读作家的其他作品,读得越多越好。②最初读的时候,不要看任何参考资料,要直接读原文,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要特别重视与珍惜自己阅读的第一印象;在反复的独立阅读中,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以后,再去读必要的参考资料,以启发自己的思考,开拓阅读视野。③初读时要着重对作品的总体感悟与把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细读,细心揣摩作者的语言与写法。④不仅要默读,而且要提倡“朗读”,在朗诵中读出作品的情感与韵味。如有可能,一些诗歌与短文最好能背诵。建议四、在多读的基础上还要“多写”,一是要勤写“读书笔记”,要养成“每读书必动笔”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写法是自由的:读后感想,片断的分析,提出不同看法,抄录选文中的佳句好词……都可以。有条件与兴趣,还可以进行模仿性以至创造性的写作。小说部分:一、重点阅读篇目⒈鲁迅小说:《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孔一己》要求:把握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体会“鲁迅气氛”及鲁迅创作的基调。⒉茅盾小说:《子夜》要求:⑴全面理解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⑵熟知相关的人物。⑶体会“社会剖析小说”的内涵。⒊老舍小说:《骆驼祥子》要求:把握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⒋沈从文小说:《边城》要求:主题,故事风貌,人物。⒌王安忆小说:《纪实与虚构》要求:体会“虚构自己小说”的含义。⒍萧红小说:《呼兰河传》要求:⑴了解小说的基本情况;⑵体会“回忆体小说”的含义;⑶关于“东北作家群”的情况。二、一般阅读篇目:⒈鲁迅:《铸剑》:了解《故事新编》的基本情况。⒉老舍:《正红旗下》的基本情况及其相关人物。⒊阿城:《棋王》的艺术风格及其相关人物。⒋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故事情节和有关人物;《金锁记》的故事情节和有关人物。⒌赵树理:熟悉《小二黑结婚》等扩展读物的基本情况。⒍汪曾祺:《故里三陈》的基本情况。⒎王蒙:《春之声》体会“意识流小说”的特点。⒏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基本故事情况和相关人物。⒐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的基本故事情节和相关人物。学习要点:1.学生要学习必要的文学常识。2.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时代背景。3.掌握作者的创作风格。4.仔细阅读作品。5.把握作品的内容和要点。一、在酒楼上鲁迅相关知识:1.《呐喊》: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入1918——1922年的15篇作品。第一篇小说为《狂人日记》,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上。另外,比较典型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最初连载于《晨报副刊》,署名巴人(精神胜利法)以及《孔已己》等。鲁迅照片青年时期学生照中年时期2.《彷徨》: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共收入1924——1925的11篇小说,主要是描写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比较熟悉的作品有《祝福》(祥林嫂)、《离婚》(爱姑)、《伤逝》(涓生、子君)、《在酒楼上》(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幸福家庭》(作家夫妇)等。(一)时代背景:《在酒楼上》选自《彷徨》,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以后的社会现实,是鲁迅先生表现知识分子问题的比较著名的作品。(二)人物形象分析:吕纬甫与涓生、子君、魏连殳等一样,都曾受过近代教育,接受过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资产阶级进步思想,是社会改革的有志之士。吕纬甫过去“敏捷精悍”,曾有过“到城隍庙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破除偶像壮举,为了探讨“改革中国的方法”,与人争论得“打起来”。他们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社会中最先觉醒的分子,开风气之先。但辛亥革命失败后,强大的旧势力的压迫之下,他们自私卑怯,动摇妥协,消沉颓废,改变初衷,几乎成为社会矛盾的孤独者和异类。吕纬甫和先前判若两人,变得“敷敷衍衍,模模糊糊”,这也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缺乏坚定性的充分暴露。作者对他(们)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和所走过的个人奋斗的道路,对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作了深刻的剖析。作品表明,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正确道路,应该别寻新路。(三)艺术风格:1.忧愤沉郁。(见文中)2.朴素自然: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都力求如实描写,不假虚饰。结构上采用散记的形式,开头虽无惊人之处,却极其自然,信笔写来。结构单纯(“我”和吕纬甫)、以对话连接故事情节。3.语言凝练简洁。(尤其表现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通过将几处的写景抒情结合在简短的几句话中,不仅体现了作家的心灵体验和感情的渲染,而且使读者得到了丰富而深切的感受。二、铸剑鲁迅㈠关于文学常识:《故事新编》收历史小说8篇。《补天》写于1922年,原题《不周山》,曾收于《呐喊》;《奔月》《铸剑》写于1926年和1927年,《铸剑》在《莽原》上发表时名《眉间尺》。其他5篇写于1934至1935年,分别为《补天》《理水》《非攻》《采薇》《起死》。《故事新编》多数是在“博考文献”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㈡《铸剑》是一篇浪漫主义杰作,其中虽有现实主义的描写,但作为主要倾向的,是以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夸张的手法,塑造了眉间尺和宴之敖两个复仇者的形象,表现了“予及汝亵亡”的复仇反抗精神。“铸剑开炉”一段文字诡奇而绚丽,金鼎沸水中,“三头相搏”激越悲壮,惊心动魄,把誓死向暴君讨还血债虽死而战斗不息的复仇精神,表现得极其充分突出,生动而形象,有感情有气势,足以见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语言风格。《铸剑》着重于性格刻画,如眉间尺的说不清是杀老鼠还是救老鼠的行为,他听到父亲被楚王残杀后复仇怒火的燃烧,他去复仇却缺乏办法,他的头和楚王的头在金鼎沸水中殊死搏斗,则都出自作家在文献基础上的想象和加工,从而创造了一个有性格发展过程的真实丰满而又富有浪漫的复仇者形象。精心安排情节发展。小说情节由一个高潮到另一个高潮,作者由前面情节叙述的义愤、慷慨到最后的讽刺嘲弄的语调,增强了现实感,作品妙趣横生,充满了喜剧色彩,更突出了作者的忧愤深广和内心的矛盾痛苦。三、《子夜》选读⒈茅盾:(1896——1981),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出身于世香门第之家,自幼受到比较开明的家教。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之一,是最早从事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知识分子之一。1925年参加了“五卅”运动。1927年秋——1928春,他很快用近距离的素材完成了连续性的三部曲《蚀》,原稿用笔名“矛盾”,看见作者当时的心境,后由叶圣陶改为“茅盾”。1928.他东渡日本。长篇《虹》是茅盾1929.4——6月在日所撰。1932——1937,抗战爆发,是其创作鼎盛时期,长篇《子夜》问世,奠定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另有“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及短篇代表作《林家铺子》……1941年“皖南事变”后,在重庆写下饱满热情的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1939——1944,问世长篇《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⒉《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是其创作的高峰,标志左翼文学的伟大实绩,被瞿秋白誉为“抗鼎之作”,原名《夕阳》。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完成。此作是茅盾“细心研究”的力作,代表了他的创作个性。作为“真能代表现时代”的“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在其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子夜》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其内容和艺术成就可参见《专题研究》)吴荪甫是在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第一个企业家的代表,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资产阶级形象中出现得最早、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一个……⒊本文选自《子夜》第一章,重点写吴老太爷的“都市感觉”。这一节内容在全书中的作用很重要。正是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使“二十多年足不窥户”的吴老太爷仓皇出逃,而目的地正是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的大上海。试想,二十多年来,吴老太爷的生活“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坟墓生活”。现在他所“看见的,听到的,嗅到的,哪一样不带有强烈的太强烈的刺激性?”茅盾正是通过吴老太爷初进大上海的各种心理感受,写出了大上海的特征。这一节内容中,作者并未对吴老太爷进行肖像描写,而且他的语言描写也不是太多。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尤其是对吴老太爷的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更突出了人物痛苦的感受能力。⒋这部小说,作者对心理分析所采用的方法已不仅仅是在现实主义手法的应用上,而是明显地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这种象征手法或隐或现地几乎从作品的开头贯穿始终。小说第一章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一个总体象征展开。我们可以通过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细节窥见这个封建僵尸丰富的内心世界:⑴作为象征道具的黄绫套子的《太上感应篇》就发挥了神奇的功效;⑵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巨大的恐惧感)⑶丰满的乳房、赤裸裸的白腿刺激老太爷时的恐惧……都强烈地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巨大反差。这一切作者并未用旁白的手法来叙述,而是通过张素素、李玉亭、范博文等人的言行去点化了这具“古老社会的僵尸”的象征内涵和特殊的心理特征。其实,此类带有象征主义色彩的心理描写在《子夜》中屡屡出现,更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性,有力地突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及经济衰败对社会变革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体现了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四、边城沈从文(1902——1988),出身于湖南凤凰县一个行伍家庭。15岁参加土著部队。1927年赴上海,曾与胡也频、丁玲一起,参加新月社。1930年,曾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3年,回北京,主编《大公报》的《文艺副刊》。期间发表的《文学者的态度》和《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曾引发了文坛上关于“京派”和“海派”之争。他的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他长期以来发现并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艺术追求,更促使他以具有生活特异性的湘西边陲,作为他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如:《柏子》《龙朱》《边城》等代表作,其间的三三、翠翠、夭夭等形象更是他所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与极致。正是在理想化了的古朴环境下生活的善良纯厚的人们身上,体现了作者所确认和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⒉《边城》是沈从文的优秀的中篇小说,用人性美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这里人性皆真,人性皆善,人性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的人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淳朴的土性乡风,加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