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张慧全一、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教育部2006年16号文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教学模式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SundertandTechnicalCollege)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Education)。英国出现三明治教育模式以后的第3年,也就是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ofCincinnati)开始实施与英国基本相同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并称之为“合作教育”(CooperativeEducation)。•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orldAssociationforCooperativeEducation)在美国成立,总部设在美国麻萨诸塞州波土顿的东北大学(NortheasternUniversity),协会成员来自40多个国家,每年召开一次国际性会议,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发达国家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发展的重点是跨国安排学生的工作实践,以达到教育国际化的目的。2000年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Learning),以进一步从名称上凸显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便于理解。一、基本概念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其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人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人才培养活动所尊崇的教育观念和原则为人才培养活动指明了方向是教育理念得以贯彻的中间环节人才培养行为得以稳定存在并持续不断的行为模式是人才培养活动的评判环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2.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综合操作技能高于中职毕业生,工作过程知识优于本科毕业生,发展潜质符合职业生涯要求“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双主体的育人环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很多人称为工学结合课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过程课程体系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专业之外的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关键能力赵志群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我国对“职业能力”目前没有大家普遍接受的理解;•劳动部系统和受美英(安格鲁撒克逊)文化影响大的族群和职业院校,对能力的理解是英语式的,即强调技能和可测量的学习绩效;•教育部和原国家教委的文件,强调职业能力是“综合职业能力”,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这种理解是偏德国式的对能力的理解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在职业教育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学习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态度而获得的。通常,专业能力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其使用和劳动材料的认识等。专业能力赵志群•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中的很多内容属于情感类的教学目标,无法简单通过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和传授式教学来实现。•为了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必须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这不是简单地将原有的学科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排序。三、职业教育课程的特征•高职教育的课程应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工作范围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边界、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这是一种以“三个一致”为特征的课程组织模式,即: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特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课程开发必须解决两个问题:1)内容选择2)内容结构化职业教育知识属性----过程性知识包括:经验知识策略知识“怎样做”的知识,它涉及到方法论“怎样做更好”的问题,指的是在什么情况、什么条件下,可以做得更好的知识内容选择的标准----必须、适度、够用,或说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适度够用的理解以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以经验和策略的知识为主,以概念、论证的知识为辅或者以“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知识为主,“是什么”“为什么”,特别是理论上的“为什么”,为辅内容结构化知识只有在结构化才能传递学科课程是知识系统关注知识的构成要素知识存储职业教育关注工作过程系统关注工作过程的构成要素知识运用把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过程知识也可以形成系统(1)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将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应参照职业资格标准)(2)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内容的重构,就是要改变按学科体系编排课程内容的“平行”结构,建立按工作过程编排课程内容的“串行”结构。这种“串行”结构的课程内容,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这意味着,在工作过程或行动体系中获得的,是实践技能、理论知识的总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找到课程内容的由实践情景构成的过程逻辑,使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变成基本符合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例如:数控机床操作。•实际操作过程:准备启动机床——夹紧工件——输入数据——移动刀具——启动机床——加工工件——测评工件(调整机床参数)——结束工作。•教学内容的习惯编排:设备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各个机构的工作原理——操作方式——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遵循两个规律:1、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2、职业成长规律由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实现三个转变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实现以下三个转变:●在主观上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而不是具体分析“点状”的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或能力点;●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创造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适应能力的培训;●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由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的原则–①任务相互关联,任务难度相当,工作过程完整,便于组织教学,教学工作量适宜,60~100学时;–②逻辑关系——同一学习阶段、平行关系;不同学习阶段,递进关系;–③工作过程——产品不同,但工作过程相同;–④难度层次——相同的学习阶段,难度相同;不同学习学习阶段,难度递增;–⑤产品特征——形成完整的结构物,由同一施工队完成。–总之,由简单到复杂,由初学者到专家递进;由基础能力、单一能力到实用能力、综合能力完善。•从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即该工作任务是否合适用于实现教学目标。–①学习任务可针对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不同岗位、产品、工艺流程、服务对象等;–②有相应的教学资源;–③能帮助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新知识新技能、学习与工作方法、交流与沟通、实现教育性目标);–④能帮助学生获得设计能力;与企业实践的联系,技术的适用性,解决方案的多样性,工作与技术的革新性。–⑤任务的质量;典型工作任务质量、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对记录、展示和时间安排提出建议等。–⑥能促进校企合作。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这是我国学者在研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别是在认真研究“学习领域”课程所提出的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与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课程模式目前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在积极探讨的模式学习情境1(主题单元)学习情境2(主题单元)…学习情境M(主题单元)学习领域1(课程)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学习领域2(课程)………………………学习领域N(课程)………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由简单到复杂由新手到专家的工作过程平行、递进或包容(项目、任务、案例:零件、设备、现象、产品)主题单元载体选择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是一个两维的“矩阵”纵向是学习领域,即课程;每一个学习领域,即课程纵向排列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把功利性的需求与人本性的发展结合起纵向排列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横向是课程的学习情境,即学习单元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独立的每一个学习情境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步骤工作任务分析: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学习领域转换: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课程门类设置教学设计实施工作过程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图几个重要概念(1)工作过程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是对人的“职业行动”进行科学分析的工具,是工作人员在工作情境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行动的程序。•标准的工作过程和工艺流程都具有节点、方向、工作量和成果四要素。•工学结合课程的重要特点:是工作过程系统化,亦称“基于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完整的行动模式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工作是人的脑力或体力劳动,工作过程是“人”的活动过程,而不是企业的生产(工艺或服务,下同)流程。工作过程与生产流程有一定联系,但有本质的不同:•①工作过程是人的技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