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刘建立手机:15623556508中国思想史儒家思想孟子目录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孟子的基本思想:人性本善孟子的基本思想:民本仁政一、孟子的时代:百家争鸣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进入战国时期。春秋初期,周天子辖下有140多家诸侯,经过360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只剩下了20余家,其中势力最强的七家:齐、秦、燕、楚、韩、赵、魏,被称为“战国七雄”。与此同时,政治的动乱却带来思想的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孟子生活的时代1.“四民之首”的“士”2.养士之风盛行3.九流十家简介“四民之首”的“士”春秋时期已有“士”,不过指的是隶属于同宗大夫的“武士”,虽然是低等的贵族,不过没有人身自由。战国时期的“士”,开始由“武士”变为“文士”,身份也相对自由了许多,“邦无定交,士无定主”,“合则留,不合则去”。这一时期的“士”,一般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并且想用自己的思想改变天下纷乱的局面,“思以其道易天下”。养士之风盛行由于各诸侯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各个诸侯,包括诸侯国内的公卿大夫,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批以养士著称的贵族,其中最著名的有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史称“战国四公子”。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势和财富,动辄养食客数千人。在食客的帮助下,往往能对本国甚至天下的政治产生重要影响。养士之风盛行信陵君窃符救赵:秦兵围攻赵国邯郸,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因为害怕秦国,一直没敢出兵。信陵君屡次请求,魏王始终不听。后来,信陵君听取门客侯嬴的建议,请魏王最宠爱的如姬,偷来了调动军队的兵符。信陵君拿着兵符去调动军队,又遭到率军将领的质疑。这时,信陵君另一位朱亥拿出铁锤打死守军将领,信陵君终于率军解了邯郸之围。养士之风盛行孟尝君鸡鸣狗盗:孟尝君田文有一次被秦王囚禁,他找秦昭襄王宠妾燕姬求情,宠妾索要白狐毛皮袍子,但这件袍子已送给秦王。田文有一位门客,深夜里潜入库房,学狗叫骗过守库门吏,把袍子偷了出来,献给燕姬,燕姬向秦昭王求情,把田文放了。但不久,秦昭王后悔了,派兵去追,田文来到秦国边境函谷关,关口规定要鸡鸣才放人,时辰未到不肯开关。幸好下等门客中有人学鸡鸣逼真,带动其他鸡一起叫了起来,田文及时地过了边关。九流十家简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大繁荣的局面,当时主要的派别,被后人称为“九流十家”。“九流”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十家”是在“九流”的基础上再加个小说家。这十家的思想,有些流传得比较久远,如儒家、道家、法家,有些则缺少文本,流传不广,如农家、小说家等。九流十家简介墨家:由战国思想家墨翟建立的学派。提倡人与人之间“兼相爱,交相利”,通过互相帮助,让大家都获得好处。在外交方面,墨子反对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在治国方面,墨子“尚贤”,主张让有才能的人治国,其次还“尚同”,强调国家思想的统一。另外还提出“节用”,反对儒家的铺张浪费(如丧礼等)。九流十家简介名家:先秦名家主要是对事物的名实关系进行讨论,思维具有逻辑性,但是偶尔会脱离常识,有点诡辩的味道。当时著名的名家人物有公孙龙,他提出了著名的“白马非马”论,将事物的属性与事物本身分开讨论。另外一个代表人物是惠施,曾与庄子进行过多次辩论,其中最著名的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九流十家简介纵横家:纵横,是“合纵连横”的简称。在战国七雄当中,秦国一家独大,其他六国为了抵抗秦国,联合起来共同进退,这叫“合纵”,合纵的主要人物是苏秦。秦国为了瓦解六国的同盟,联合其中一国攻打其他各国,这叫“连横”,连横的主要人物是张仪。纵横家是战国时期是和政治联系最密切的一个学派。二、孟子的思想:人性本善孟子的言论和思想,主要存录于《孟子》一书。《孟子》原来七篇,后来每篇又分为上下两篇,共十四篇,由孟子本人和他的弟子共同编订。与孔子相比,孟子更关注人的内心,着重探讨了人性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治国思想。孟子的思想:人性本善1.先天本善2.后天变恶3.修身养气先天本善孟子认为,“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从自然属性上来讲,人和禽兽的差别并不大,唯一的差别在于,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即道德属性。“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在人类产生之初,上天就赋予了他优秀的品德。人类遵循上天的安排,因此都喜好这样的道德。先天本善孟子进一步指出,人的善性表现在以下四点: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情感,就是所谓“四端”,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他还这几种情感与孔子主张的君子德行联系到了一起:“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先天本善为了证明“四端”出自人的本性,孟子举了一个例子:我们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一个孩子快要掉进井里了。这时,我们肯定舍不得孩子掉下去,都会上去拉他一把。我们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想和孩子的父母交朋友,也不是因为想得到百姓的称赞,更不是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而是我们生来就有的恻隐之心(同情心)。后天变恶孟子认为,人人虽然都有善良的本性,但是现实中的表现,却不都是一样的善良。这是因为,善良的本性还需要后天的培育。就像是麦子,就算是一样优良的种子,不过如果土壤环境不同,下雨多少不同,也会长出不同的麦子。所以,现实中的人品性各有不同,并不能说明他们的本性就不相同。后天变恶孟子甚至指出,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本来善良的人也有变坏的可能。比如水一般都是向下流,但是如果前面有一个高山,那么水面也可以变高。人之所以会变恶,主要就是因为复杂的环境,让我们失去了善良的本心。孟子小的时候,他的母亲为了给他找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曾经三次搬家。修身养气孟子说,既然世人变恶是因为善心的丢失,那就要通过教育,让人们把丢失的善心找回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他曾经感叹,一个人家里丢了一只鸡,他都会努力去找,现在把善心丢了,怎么能不去找呢?同时,为了防止善心再丢失,我们还要注意“存心”、“养心”,也就是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修身养气要想让找回来的善心不再丢失,“养心”的重点在于“寡欲”。只有减少自己的欲望,才不会主动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才不会为了身外之物丧失本心。另外,孟子还主张“养浩然之气”,因为这种浸涵着仁义道德的浩大刚正之气,可以抵御外在环境的入侵,保证自己身心的纯洁。修身养气我们修身养气的最终目标,是要能坚守自己的善心,不受物质条件或强大外力的干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们要认识到,保持精神的纯洁,比维护身体的完整更重要。如果要在仁义和生命之间做出选择,一定要能够舍生取义,因为在我们看来,仁义比生命更长久。三、孟子的思想:民本仁政孟子在探讨人性,提出“性善论”的基础上,同样把思考的重点扩展到政治方面,提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也就是仁政的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王天下”(统一天下)为目的的,因此又称为“王道”。主要内容就是以民为本,通过保民安民,通过道德感化,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压人。孟子的思想:民本仁政1.以民为本2.具体措施3.孔孟区别以民为本在孟子看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百姓的支持是政权合法性的唯一来源,一个国君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才是合法的国君。因此,在国君、政权、百姓三者之间,首先要考虑百姓是否支持,然后是政权是否稳定,最后才是国君本身。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有现代民主思想的影子。以民为本在孟子看来,百姓的民意不仅能决定一个国家的政权是否合法,也能在具体事务上决定一个官员的去留。朝廷要任用一个官员,不能依靠国君侍从或其他官员的推荐,而要看老百姓对他的评价如何。只有老百姓都说他好,国君才任命他为官员。同样,要罢免一个官员,主要也是看人民的意愿。具体措施保民:孟子提倡的王道思想,首先要求统治者要能够“保民”,所谓“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保民”,就是在百姓收到侵害的时候能保护他们。保民除了要有爱民之心,推广自己的爱心,还要勇于为受苦受难的百姓出头,这样才能让天下的百姓都自愿来到你的国家,自愿听从你的统治。具体措施富民:孟子认为,在保证人民人身安全的基础上,还要带领百姓致富,因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百姓只有吃饱穿暖,才能更好地遵守道德和礼仪。如果他们的基本生活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至于如何富民,孟子认为最重要的是尊重农业时间,不给百姓填困扰。具体措施教民:孟子认为,民众实现温饱富足之后,还有对他们进一步教化。只要这样,才能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国家奠定更牢固的根基。至于具体的教育方法,孟子认为要因人而异,可以主动讲解,也可以师生问答,可以主讲道德修养,也可以培养理财问政,最重要的是要深入人心,促进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措施与民同乐:除了上面几点之外,孟子还主张国君与民同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国君与百姓同欢乐,百姓才能与国君共患难。只有这样,才算是得到人民的真心支持。孟子劝国君实行仁政,目的是要实现人和。只要这样,才能够凝聚百姓的力量,国家才能够战无不胜。这也是孟子以“功业”诱诸侯的一个表现。孔孟区别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和孔子的“德政”相比有一定的区别。这种区别,突出表现在对齐桓公(管仲)的评价上。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思想,其核心不外乎尊王攘夷、恢复礼乐。因此更强调在宏观上维护国家秩序,为大局不计个人小节。管仲的个人品德虽然不好,却帮助齐桓公维护了中原文明,功劳很大。孔孟区别孟子同样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思想,其核心在于弥止战乱、实行仁政。更强调在微观上争取社会民心,重内治不重外战,因此不道“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对齐桓公通过战争手段实现霸业不以为然,认为这不符合王道。对于管仲个人,孟子非常瞧不起,弟子拿他和管仲比,曾让他非常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