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儒学的兴起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本课主要内容:一、“焚书坑儒”批判;二、罢黜百家;三、太学的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焚书“遗迹(图三)坑儒谷(图四)秦始皇(图一)李斯(图二)焚书坑儒资料: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统一中国后,专制主义集权延伸到文化领域,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工具);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入学经典批评时政。2、经过:(1)焚书——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被秦始皇采纳(2)坑儒——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3、评价:1、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2、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的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3、但其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一场文化浩劫,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使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二、罢黜百家1、背景:(1)西汉社会存在诸多问题(王国、靖边、兼并问题等),需要加强中央集权(2)汉武帝初年起用“贤良文学”的儒士治理国家;(3)前140年的“贤良对策”中,董仲舒提出倡导儒学,实践德政等措施。2、经过:(1)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禁绝与儒学相异学术的建议;(2)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3、影响:(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2)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3)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4)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三、太学的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汉代教育:(1)教育体制:A、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太学生由五经博士教授,提高了儒学地位;太学生学优为官,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B、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2)太学影响:A、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加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B、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并促进了文化传播;C、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势力有所收敛;D、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门径得以拓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和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的状况。2、科举制:(1)确立:隋唐确立的选官制度。(2)特点:A、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B、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3)历史影响: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B、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D、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中国古代的三种选官制——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世官制:始于夏商,盛于周,终于战国。周世官制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世代垄断官职,占有封地。春秋战国时,社会开始大变革。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世官制时代结束。补充察举制: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它肇基于高祖刘邦,初步形成于汉文帝,定制于汉武帝,东汉末年因战争频仍而无法推行。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即“选贤使能”。考核能力的办法是“对策”:皇帝把问题写在竹简上,叫做策问,被逐级举荐到朝廷的人把答案也写在竹简上,叫做对策。皇帝根据对策来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下。董仲舒就是通过“对策”得到汉武帝赏识的。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把持乡举里选,使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察举制作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科举制:一种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起迄: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极盛而衰于明清,1905年废除。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过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宋代科举仿行唐制,但在考试程序、考试内容、录取人数和考风考纪等方面做了很大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明清两代的科举制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以朱熹的集注为解释依据,不准发挥个人见解,文章的格式严格规定为八股文。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科举制使许多士人幻想“十载寒窗,一举成名”把毕生精力都消耗在儒家的经书和文选等典籍方面。因此,科举制度对巩固封建统治起着很大作用。但也导致了士人知识结构的偏狭。综合探究请大家结合教材上的介绍和以下材料思考二者的异同。材料一“燔诗书起淳于越之谏,坑士起自诸生为妖言。”——(东汉)王充《论衡·语增篇》材料二“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唐)章碣《焚书坑》材料三“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清初)陈恭尹《读秦纪》探究题1、“焚书坑儒”“罢黜百家”不同点原因对儒学态度手段作用相同点目的实质作用“焚书坑儒”“罢黜百家”不同点原因秦刚刚统一;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国力强盛;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对儒学态度排斥、打击尊崇手段简单粗暴倡导、劝勉、教化作用儒学发展进入低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相同点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实质文化专制作用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探究二)秦始皇和汉武帝同样是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的统治者,为什么对儒学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呢?(探究三)秦始皇和汉武帝都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但一个简单粗暴,一个倡导教化。你们怎样看待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政策?(探究四)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探究2)秦始皇和汉武帝同样是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的统治者,为什么对儒学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呢?秦排斥儒家思想是因为秦统一后面临着中央集权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等迫切任务,儒家的“仁政”思想不适合秦当时的统治。汉武帝推崇儒学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汉初“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二是董仲舒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探究三)秦始皇和汉武帝都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但一个简单粗暴,一个倡导教化。你们怎样看待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政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是一种先进制度。秦皇汉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是无可厚非的:但秦始皇的焚烧和坑杀只是暂时压制了人们的思想,却制造了一场文化悲剧,是“灭学之祸”。而汉武帝利用舆论诱导和利益的驱动来推动思想的统一,不仅不会激化社会矛盾,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探究四)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更不能依靠暴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民族。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是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探究五(展示相关材料)目前的学术界对儒学的认识有三种观点: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有人认为,儒学的思想原则有积极的健康的一面,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现代化的转化你同意哪一观点?请大家各抒己见,进行讨论。同意第一个观点——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因为,儒学的思想核心是封建的伦理道德。它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从儒家思想的内涵上看,第一,儒教宣扬天是超自然的宇宙神,天命是宇宙神的意志和意愿。这是宗教宿命论的世界观。它的目的在于压抑人的自主意识和斗争意志,把人变成无条件顺从封建统治阶级的奴隶。第二,儒学宣扬“忠”、“孝”思想,企图使封建王权神圣化、封建统治秩序和家长制合法化。第三,儒学以“孝”为基本理念的“三纲”、“五常”,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毒害了人民健康的道德生活。同意第一个观点——儒学曾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期对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起过积极作用。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甚至中国近代,其消极、保守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已经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我可以举一些实例。如明清时期统治者为加强专制统治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把人们的思想严格束缚在儒学的范畴内,结果造成中国在近代科技上的落后;再如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遭到先进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为此他们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的儒家思想。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全面批孔的文章,论证孔子旧礼教不适合现代社会。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鲁迅在《狂人日记》里深刻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统治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可见,早在明清时期儒学就已经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思想。因此,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打倒孔家店”,彻底抛弃儒家思想。同意第二种观点——儒学中大量积极健康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儒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包含大量健康向上的内容,对我们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有意义。比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等,都是儒学所宣扬的优秀价值原则。这些价值原则经过两千多年的浸润,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不能抛弃的。同意第二种观点——儒学思想在中国盛行几千年,已经渗入中华民族的骨髓,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如“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守中”思想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境界,构成了儒学特有的“中和为用”的和谐观念,是后人道德修养和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也铸造了中华民族求同存异、团结一致、整体向上的和谐观念和进取精神。同意第二种观点。儒学的“天人合一”思想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无论是庄子“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的顺应自然思想,还是荀子“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的改造自然思想,都体现了天人之间的相互协调。这一思想也同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而且认识这一点对当今我国自然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探究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呢?探究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能不能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呢?探究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呢?我们既不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也不能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传统文化而完全抛弃。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探究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能不能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呢?可以的。比如,儒学中“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对我国的民主建设就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儒学中的教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