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什么是“文化”,其外延及基本属性是什么?2.什么是“历史文化”?3.怎样领会“历史文化学”的研究方法?4.学习“中国历史文化概论”课程的意义是什么?一、“文化”的概念广义——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内在的精神产品。二、“文化”的外延外延——几乎与人的实践活动有关的一切。说明1——并非与人的实践有关的一切均属于文化范畴说明2——文化既指高雅学术,也包括粗俗丑陋之习。实际上,在人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等社会生活方式中都存在着浓郁的文化问题。三、“文化”的基本属性人性——必须是与人有关的事物。意识性——必须是因人的意识活动(灵感、潜意识、思想)而产生的事物。传承性——应该是经过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而积淀成形的事物。(时间长短?)群体性——应该是某一特定的人群所共同创造的事物或共同拥有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人数比例?)中四、“文化”的基本分类——按地域划分国——小农文化美国——牛仔文化法国——情人文化英国——绅士文化日本——武士文化……五、文化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性格(一)文化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性格外在特征——样子、形态内在性格——品质、精神(“骨子里”)(二)中国文化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性格1.外在特征——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宗法性——专制性——小农性2.内在性格——好大喜功、唯我独大(疆域、长城、长安城、大运河、郑和船队、万园之园、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敬官尊君、唯上是从(尚同下压、民意难表)——孝善为先、亲情至上(宗法发达、人情难却)——恋古守旧、难思进取(祖制不变、创新犹难)——宽容大度、大不欺小(旧隙易合、邦地不占)……(三)中国人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性格外在特征——聪明伶俐、善良淳朴、宽以待人、重视亲情、敬老爱幼、尊师敬长、不拘小节、缺乏浪漫感……内在性格——平和中庸、谨慎内向、勤劳坚韧……六、“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文明——既可泛指人类社会从民智初开之时迄今一切文化成就的总和,也可特指一个区域、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及生产方式这样一个局部性的整体。第一层次的区别:文化——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它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文明——使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东西,表现着人类的普遍的行为和成就。第二层次的区别:文化——不必特意传授,由于耳濡目染就会获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文明——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东西,因此时常与“有教养”、“有知识”等词语相联。第三层次的区别:文化——往往是固守的、不变的,它表现出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抗拒。文明——常常始终在运动的、前进的,表现着殖民和扩张的倾向。一、历史文化概念——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文化风貌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艺术以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展现不仅是单纯的文化方面的体现,还与文化的创造者、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制度环境以及地区间文化的相互交流相关联。二、历史文化学概念——以文化眼光,即宏观的、对比的、高屋建瓴式的眼光,审视和研究人类历史发展演进的科学。结论特征——抽象、概括。如认为殷商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幼稚时代。四、中国历史的文化沉思——为什么说统一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归宿?——为什么说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中国文化的必然选择?——为什么说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是中国历史发展无可避免的结果?——为什么中国曾在世界范围领先达数千年之久,却在近代迅速落后于后起的西方国家,并曾被资本主义列强任意宰割?——为什么中国比西欧早将近1000年进入封建时代,却在17世纪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尚处在封建专制制度高度强化的明清时代,资本主义才刚刚萌芽?——为什么综合实力远远强于周边国家的古代中国不仅从不去海外抢占殖民地,而且还在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为什么中国古代科学早慧早熟,曾创造出以“四大发明”为首的辉煌灿烂的科技文明,却后继乏力,进入近代以后几乎没有一项伟大的科学发明与中国人有关?——为什么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影响都十分有限,而儒家学说不仅占据了正统思想地位,甚至取得了“儒教”的地位,深入人心,影响久远?——为什么中国人的性格在隋唐以前,尤其是隋唐时期无比“开放”,但两宋以后却迅速内收,变成了内向的“羞涩民族”?——正确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作用。(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文化内涵)——掌握中国封建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文化必然。——掌握中国政治统一局面形成及专制制度建立的文化必然。——掌握中国封建时代从重农抑商到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文化必然。一、概念解释地理环境——通常指环绕人类社会的自然界,包括地形地貌、河流湖泊、气候气象、经济物产等自然条件,亦称“自然环境”。文化必然——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因地理环境的影响所导致的必然发生的人文现象,亦称“文化归宿”。二、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一)绝对作用体现1——地理环境(地球)决定人类的产生。体现2——地理环境是人类生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迄今为止人类离开地球环境仍无法生存。体现3——局部地区地理环境的剧烈变化,如火山、地震、洪涝、干旱、海啸、气候变化等或严重影响,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起阻碍、灭亡或推动作用等。批判两种观点: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社会的一切,如社会性质、政治制度、民族特性、宗教信仰等。地理环境无用论——人类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无无二)相对作用——越往人类历史的早期,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大。——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地理环境在很多时候对人类社会体现为间接影响。三、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简而言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具体而言: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其生活习惯、行为方式、语言文字、思想意识、价值取向,以及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宗教迷信等,都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强烈影响,并由此决定了某些文化必然(文化归宿)。四、中国历史发展的文化必然(文化归宿)——小农经济的形成及在封建经济中成为据绝对优势地位的经济形态。(小农文化)——统一与一统的实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统一心理,专制文化)——长城的修筑。(墙文化)——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贱商文化,夜郎自大心理)——近代的落后挨打。(崇洋文化,否定传统心理)(一)地理位置优越性地理位置绝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纬度的温带。位于全球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东临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隔东南亚与印度洋相望。优越性气候温和。季风气候发达,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配合良好。(二)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华文明最早发生地和主要演变舞台)的地理优越性地理范围华北平原(约30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包括今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山西、陕西(关中平原)、甘肃、宁夏等全部或一部。优越性土地辽阔土质疏松水源丰沛肥力尚可二、中国地理环境优越性所导致的文化必然(一)农业较早产生并发展迅速——中国农业产生于约1万年前,到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鼎盛时期已比较发达且产量已较大。如陕西西安半坡人种植大量黍、粟,浙江余姚河姆渡人种植大量水稻。(二)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最快并最早产生小农经济——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非常适宜原始人的农业生产,因此这里的农业发展最快,不仅最早进入文明时代,而且文明进步迅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普遍用于农业生产中,以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在此最早产生。(三)小农经济成为封建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地位的经济部门(经济形态)——由于中国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宜小农经济的生存与发展,秦汉以后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及疆域的扩大,小农经济得以从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广到全国。——与此同时,封建专制政府采取种种措施,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强力保护小农经济,从而使之在经济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其他经济部门,如手工业、商业等,则据极其次要的地位。观点:——几乎可以说,在全世界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中国这样适合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生存与发展的国家了。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温和,季风气候发达,温度和水分配合良好;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地辽阔、土质疏松,土壤较肥沃等。↓农业较早产生并发达—产生于约1万年前,到距今6—7千年的母系氏族公社鼎盛时期已非常发达。↓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迅速提高小农经济形态普遍形成—随着铁制工具和牛耕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奴隶制的大规模集体劳动被封建制的一家一户的个体劳动所替代。奴隶制的大规模集体劳动被封建制的一家一户的个体劳动所替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政权建立—小农经济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经济基础。↓历代封建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护小农经济,抑制其他经济活动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十分脆弱,经不起天灾人祸及其他经济成分的冲击。↓小农经济成为封建时代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结语:——由于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农业的发达与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也具有客观必然性,加之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政府必然会采取种种措施保护自己脆弱的经济基础,因而小农经济成为封建社会占绝对优势地位的经济形态就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文化必然。2.特点之二:内部没有不可逾越的天然限隔山脉——太行山、秦岭、大巴山脉、南岭、武夷山脉……河流——黄河、长江……(二)中国地理地貌特点所导致的文化必然之一——保护中国文化免遭外敌毁灭。之二——生活在中国境内内的各民族只有走向统一才能共存共荣。二、地理位置优越导致小农经济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部门从而决定中国必然统一——小农经济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要求实现中国境内各农业垦区的统一(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并要求境内各少数民族聚集区也归属到一个政权的领导之下(四川、江南、西域——新疆、台湾、西藏、蒙古、东北等)。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文化要求基本特点自给自足——几乎不需要与外界沟通。易于破产——经不起天灾、人祸(如战争)的打击,也经不起其它经济成分,如商品经济的冲击。文化要求对外封闭——修筑长城,闭关锁国。对内统一——弭除战争重农抑商——严格控制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三、黄河中下游地理环境优势决定中国必然统一(一)统一的领导者及推动者必定是中原文明——最早形成农业垦区——最先进入文明时代——最渴望统一的实现——最长时间保持领先(二)周边“四夷”必定接受中原文明的统一——经济、文化的落后使“四夷”对中原文明充满敬慕之情,为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它们最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中原文明的文化成果,并与中原文明统一在一起。——经济、文化的落后,使军事征服中原文明的“四夷”不仅无法彻底毁灭或完全改造中原文明,而且最终都被高度发达的中原文明所文化征服,并最终与中原文明统一在一起。(对中原文明造成很大威胁或军事征服成功的主要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吐蕃、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结语:——由于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农业的发达与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也具有客观必然性,小农经济是十分脆弱的自然经济,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它必然要求实现政治统一,因此实现政治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就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文化必然。一、中国地理环境非常适合小农经济的生存与发展——小农经济必然成为中国封建经济中据绝对优势地位的经济部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小农经济要求上层建筑必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二、脆弱的小农经济要求实现政治一统(专制)——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使之不仅要求统一,减少战争侵害,而且要求政治权力必须集中在一人(皇帝)手中,即实行一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防止分裂,并最大可能地消除战争隐患,从而给小农经济提供最强有力的保护。(至于专制制度本身所导致的分裂与战争,小农经济只得无奈地接受,因为它无力改变和创新)寡头政治——由少数统治者操纵一切的政治制度。(斯巴达)三、战国思想家对一统的认识《吕氏春秋》:“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