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09中国妇女生育水平的影响因素一、案例简介理论上,影响妇女剩余水平的主要和决定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医院,决定着妇女的生育水平。同时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下的宗教文化传统,也对人们的生育观念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妇女生育率。计划生育政策作文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之上,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它通过法律法律的强制力量控制生育,影响妇女生育率。但计划生育因素对生育率的作用已社会经济罂粟的作用为基础,因而成为从属地位的影响因素。我国自70年代初实行卓有成效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生育率迅速下降,不同地区妇女生育水平差异明显加大,似乎表现为计划生育在生育率下降中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那么在生育率的变动和差异行程中,计划生育政策因素就近期了多大的作用,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作用又如何,这需要我们对我国妇女生育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生育率的影响因素对生育率的作用程度,需要在人口问题研究中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把统计分析方法与人口学中关于生育率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结合起来,以实际统计数据资料为基础,反映和发现影响我国妇女生育率的因素对生育率作用的特点,并为计划生育评价和今后的生育控制提供依据。199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普查资料,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计划生育年间,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年鉴,经济统计年鉴等为本案例的研究提供了反映生育率和影响生育率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计指标。二、教学目的和要求在统计数学中选用这一案例,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回归和冷静分析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习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昀佳统计分析方法,选取恰当的统计指标,搜集统计数据并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相关回归和路径分析,解决在统计分析中遇到的问题,并对统计分析结果作出符合人口理论的解释,昀后训练学生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的能力。具体地说,本案例的教学目的有以下两个方面:1.使学生学习和认识人口分析中生育率变动规律,生育率影响因素对生育率的作用程度和方向,寻找地区生育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并对计划生育效果进行评价。2.对相关回归和路径分析的作用。通过本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回归和路径分析在实际运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处理和解释等。比如,怎样处理在多元回归建模中多重共线性问题,怎样提高模型的解释程度,对实际建模统计检验结果和实际意义的解释说明。在路经分析中,认识路经分析是对多元回归分析的发展和深入,怎样选择路径和建立路径影响关系,怎样进行路经分析等。本案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统计学基本原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及路径分析方法等统计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并对人口学中关于生于影响率影响因素分析等有一定认识和了解。当学生不具备这些知识时。需要教师在案例教学前,作必要的介绍,或引导学生在指定的参考资料中寻找答案。在案例分析中,要求学生熟练EXCEL的图表功能和多元统计分析软件,多元统计分析软件可以是SYSTAT,STATISTIC,SPSS或SAS中的任意一种,对于进行本案例分析,上述统计软件没有多大区别,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种,这里提供的分析结果是用SPSS软件计算的。学生在案例讨论并运用计算机软件计算分析得出结果后,需要对分析结果作出书面的统计分析报告。在分析报告中,包括选择统计分析方法的理由,选择统计分析指标理由,对分析过程中所作的统计处理的说明,在回归分析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法,在路径分析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处理理由等,对回归分析结果,统计意义和实际意义的说明,以及分析记过对实际的指导作用的说明等。在分析报告中还需要指出在分析中遇到的困难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具体数据文件的说明见《统计学案例教材(附数据库软件)》的有关部分内容。三、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的说明本案例涉及统计学相关回归和路径分析方法的运用,在相关分析方法中,包括计算相关系数,绘制相关散点图,时间序列图和相关分析图,对相关系数的统计解释和说明等。在回归分析方法中,包括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回归分析图,对回归结果作出统计解释和实际意义的解释。其中,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包括多元统计分析中指标的选择,多重共线性的处理,统计检验不通过时的解释,以及多元统计分析结果的统计解释和实际意义解释,路径分析的基本方法和运用等。四、教学组织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说明研究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利用学生已有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提出问题。比如,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怎样的统计方法进行研究?是否需要运用统计指标,运用怎样的统计指标反映所要研究问题的各各方面?教师把案例布置下去,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有关参考资料,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在案例教学课堂上,学生可以分成为几个小组,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主动积极的思考,参与讨论,对讨论结果陈述理由,不同组和同一组的学生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使问题能被每个学生充分理解并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需要对讨论过程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不偏离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尽可能使讨论结果与本案例提供的比较好的方法一致。建议课堂讨论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讨论试图解决分析方法和指标选择问题,学生根据讨论结果选择比较好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指标。第二次主要讨论在统计分析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的处理方法和理由,及对整个分析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该始终对讨论给与正确引导,在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该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点评,在案例教学结束前,教师应作出本案例教学的总结和总体评价。五、解决思路和方法影响妇女生育水平的因素很多,可归为盛会,经济,文化和计划生育政策因素。这些因素同过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影响人们的生育行为,从而决定妇女的生育水平。我国自70年代初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生育率迅速下降,计划生育活在生育率下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铺平了道路。生育率的下降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计划生育共同的结果。这里我们利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通过选择反映生育水平和影响生育率的社会,经济文化,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统计指标一方面从纵向进行生育率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分析,探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育政策的变动,生育率的变动规律;另一方面可以从静态上进行一定时期内生育率影响因素的分析,通过多地区相关和回归分析,描述生育率应县因素在生育率差异形成中的作用,进一步运用路径分析方法分析个因素对生育率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六、指标选择反映生育水平的指标有粗出生率,妇女一般生育率,已婚妇女生育率,分年龄妇女生育率,总和生育率,其中粗生育率,妇女一般生育率,已婚妇女生育率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用于妇女生育水平的对比分析时,需要销促年龄结构的影响,对指标座标准化处理。而分年龄生育率的综合性差,不便于进行不同人口的整体比较。妇女总和生育率的直观意义明确,表示进入育龄的妇女如果在各个年龄上按照时期的分年龄生育水平生育,在生育期结束时,平均终身生育孩子的个数。总和生育率可以综合反映妇女的生育水平。反映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指标很多,如案例中给出的反应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等。计划生育是一定时期的出生人口中,按计划生育法规和条款规定,并办理了生育指标的出生人口数占同期出生总人数的比率,反映按计划生育出生的人口比重。但计划生育指标的口径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缺乏可比性。综合节育率是一定时期育龄夫妇中采取避孕、节育等计划生育手段的比例,可以反映计划生育工作的强度,因此,这里选取综合节育率指标反映计划生育因素。七、分析方法与步骤进行生育率的影响因素分析,首先描述单方面的因素对生育率的作用方向和程度,在此基础上进想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一)单因素影响分析分析盛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单独对生育率的影响,可以运用变量相关和一元回归分析方法。首先选取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的指标与妇女总和生育率相比,通过统计图表方式,可以比较清晰地描述他们的关系。1.人均收入与生育率这里选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由缺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时间数列资料,动态分析时选取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分别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分析他们与妇女总和生育率的关系。(1).动态分析把1970年以来的妇女总和生育率与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国民收入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生育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比较高的负相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逐渐下降,见图9—1。对比两条曲线,在70年代,妇女生育率大幅度下降,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但增长速度比较低,此阶段的生育率下降表现出一种超经济的力量在起作用,这就是计划生育政策和执政的力量。80年代,生育率曲线在低水平上波动并有所下降,而经济水平增长速度明显提高。应该首次阶段的经济因素在维持与人均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697,在70年代起相关系数达到-0.858,而80年代他们的相关系数只有-0.409。这也说明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阶段,经济因素对生育率的作用比较明显,比经济发展比较高的阶段,生育率已经到比较低的水平,经济因素对生育率的作用不明显。人均国民收入(NIP)与总和生育率(TFR)的关系,也可以用下面的相关图表示(见图9—2)。教学中,可以对上面两种描述方法的优缺点展开讨论。(2)静态分析对我国1990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生育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进行分析,也发现生育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负相关关系,其简单相关系数为-0.667,见图9—3。2.城市化水平与生育率城市化水平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项指标。我国城乡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存在比较大的差异,1990年城市的总和生育率已降到1.55的水平。而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仍为2.54的水平,人口的城市化水平直接影响生育水平。(1)动态分析江1970年到1990年的核总生育率与同期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比例)进行对比,可以看到妇女生育水平与人口的城市化水平直接存在着高度的负相关关系(见图9—4)。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妇女生育率呈下降趋势,他们的相关系数为-0.695。在70年代,城市化水平基本没有变化,而生育率下降很快,说明计划生育等其他因素的作用比较明显。80年代,城市化的速度加快,但生育率处在一种波动状态,说明总体生育水平比较低,并且城乡生育率的差距缩小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生育率的影响大大衰减。(2)静态分析对1990年省、直辖市、自治区城市化水平与总和生育率进行相关分析,也可以发现城市化水平对生育率地区差异的作用比较明显,其相关系数为-0.691,见图9-5。3.文化程度与生育率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尤其是女性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率存在反向联系,文化程度提高,妇女生育数量减少。以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首先把生育率与文化程度进行对比,见表9-1。表9-1中资料表明,各种文化程度之间生育水平差异明显,大学文化程度的生育率昀低,1989年总和生育率只有1.12,文盲与半文盲的生育水平昀高,总和生育率达到2.82。生育率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从妇女生育孩次看,文盲妇女的一孩率昀低,仅为30.41%。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一孩率明显提高,大学程度的一孩率为96.54%。多孩率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多孩率很高,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多孩率极低,说明文化程度是影响生育率的重要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我们取1990年地区的生育率与地区每万人初中以上文化人数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系数为—0.752。表9-11989年文化程度与总和生育率及生育孩次构成文化程度总和生育率(%)一孩比例(%)二孩比例(%)三孩比例(%)总计2.2549.4431.2919.27文盲半文盲2.8230.4131.6037.98小学2.5045.4433.7020.86初中2.0757.0830.9511.97高中1.5262.4726.6210.91中专1.3787.1511.181.67大专1.3595.064.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