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正确对待中国经济思想史必须反对国粹派的夸大性与民族虚无派虚无主义,特别是虚无主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思想史不屑一顾。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不能搬用西方经济思想史的方法,西方经济思想史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时代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主要从商品、资本等范畴来研究,而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主要研究封建经济思想史,中国在鸦片战争前一直停滞在封建社会,中国近代社会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因此,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应该研究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但不能以之为中心,其中心应是土地及相关问题。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主要以两种形式分割,一种是地租,地主利用地产直接向农业劳动者收取,一是赋役(赋税和徭役)。国家对土地私有者(自耕农与地主)征收,国家对对自耕农的赋役是对剩余劳动的直接剥削,对地主征收的赋役,则是地主所占有剩余劳动的分割。中国封建社会,没有欧洲中世纪那种工商业者的自治城市,中国的封建城市是封建统治者的强大堡垒。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基础,地租和赋役是封建社会中剩余劳动分割的两种主要形式。对任何经济问题的探讨一般都与地产、地租、赋役联系,一切经济思想都或多或少地与此相关。中国经济思想史中的优良传统主要有批判的传统、改革的传统、富于理想的传统。批判的传统就是敢于对一切阻碍社会经济进步的旧关系和旧思想进行批判的传统。如封建制确立期,对奴隶制残余思想的批判,西汉对豪民、权贵横暴行为的批判。改革的传统是对经济政治制度中过时事物进行变革。富有理想的传统就是提出各种乌托邦理想的传统。如农家的并耕而食,道家的小国寡民、儒家的大同。第一部分先秦经济思想第一讲西周经济思想1、财富概念说明周人对劳动创造财富已有蒙胧认识。西周财富观念以物质的使用价值为内容,不同等级的人所拥有财富的内容不同,把财富重点放在自然形态的财富上,容易产生财富是自然所创造的观点,2、农业生产观念重视农业是世界古代各国的共性。西周对农业的重视主要表现在:第一,《周礼》“以九职任万民”,第二,每年立春日,举行“籍田”礼。十八世纪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还非常欣赏,建议路易十五举行这种仪式以示重视农业。3、工商观念战国以前,思想界没有重农抑商观念。西周重视农业,但并不轻视工商业,西周对商业也较重视,《逸周书》中有许多史例,如《大匡》、《大聚》篇中提出给商人以诸多便利,如给予移居城市的乡村商人以住房。许多政治家从政前多从事过商业,如管仲。古代许多国家如印度、希腊、罗马等一般是轻视工商的,但我国轻商观念产生于战国后期。4、市场原则市场管理。西周固定的市多设于王城或诸侯国都之内,少数设于交通要道。其市场指导原则为“凡治市之货贿、六畜、珍异,亡者使有,利者使阜,害者使亡,靡者(奢侈品)使微。”价格管制。商品价格由政府任命的贾师制定,价格相近的不同商品排列在附近地段,以便不同社会身份者购买。当时认为,奢侈品与日用商品的价格走向反映民风好坏。5、高利贷行为西周高利贷由政府直接经营,其原则只对生产贷款取息而对非生产贷款免息。利率约为5%。政府直接经营贷款业务比欧洲要早许多,欧洲最早的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开始于十二世纪晚期。政府经营高利贷业务,使高利贷行为合法化、王道化,使中国缺乏足够的反高利贷思想。而希腊、罗马政府反对高利贷,甚至反对任何取息贷款行为。25、财政思想财政基本原则为量入为出。这是古代世界的基本原则,税收原则。按九种社会职业征收,主要实物征课,实行“任土所宜”与负担平均原则。财政支出方面提出了专税专用原则。第二讲春秋时期政治家的经济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制度剧烈变化时期,也是我国经济思想史的光辉时期,可与古希腊相比。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土地王有制,独立的手工业者与商人阶层产生。文化教育方面,私人自由讲学逐渐代替贵族阶级的垄断。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春秋时期具有丰厚经济思想的政治家主要有周王室的单旗、齐国的管仲、晏婴、越国的范蠡等。管仲的思想保存在《管子》一书中,但《管子》一书保存了许多战国时期的思想,现成为了一显学《管子》之学,故单列。子产、晏婴、叔向与孔子同时,而略长于孔子,他们互相之间来往密切。一、晏婴的经济思想晏婴,春秋末年齐相,以节俭著称。其经济思想主要有:1、义利观——幅利论。幅是布帛的边幅,即边界。人们获得物质利益的边界是德与义。他不接受国君赏赐,认为不是“恶富”,而是怕失富。2、经济政策上,主张薄敛与节俭。二、单旗的子母相权理论。子母相权论,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货币理论。春秋时周王室的单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所谓子母相权,指人们感觉流通领域的货币购买力相对于物价水平过小时(患轻),就另发行一种较重或较大的货币来作为价格计算新标准以代替流通中的现行计算单位,即“以母权子而行”,如果人们觉得现货币单位价值过大,不便于使用时(若不堪重),则另发行一种较轻的货币作为新的价格计算单位以代替旧的单位,两种货币仍并行流通,即“以子权母而行”。单旗的货币理论主要有:第一,“量资币”,将资财即当作使用价值的商品与货币相对立,已认识到有了货币可以随时取得资财,又认为废除轻币,使“民失其资”,失去货币就是失去财富本身。将货币作为财富的最基本的存在形态。第二,“币重”、“币轻”概念说明他认识到货币与商品之间必然存在某种不轻不重或平衡的关系。由于这种平衡关系的破坏,才发生于人民不利的患轻或患重的现象。但这平衡是以什么为基础,没有进一步分析。第三,患轻时,发重币,以母权子而行,患重时,发轻币,以子权母而行。就是要以新的货币单位来代替旧的货币单位,而此新货币单位可以是轻币,也可以是重币,主要是使它能适应商品交换的要求。说明他认识到货币作为价格标准要能与现实价格水平相适应。他的主要着眼点是怎样使货币单位大小能正好适应商品的流通,至于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多寡很少考虑。单旗把货币流通当作客观过程来理解,认为王权之调节,必须遵守其客观性,不能任意规定其大小,也不能在社会经济条件不需要时任意加以调整,过早或过迟的调整,是“可先而不备谓之怠,可后而先之谓之召灾。”成为打击王权乱发货币的理论武器。三、范蠡(计然)经济思想。计然是不是一个人,历来争论较大,我们仍采用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是范蠡的计然之术。范蠡他认为社会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因此须先知道天地之恒制,即自然规律以指导人们行动,才可以有天下之成利。指出,阴阳万物各有纪纲,顺之有德,逆之有殃。提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即客观世界充满矛盾与斗争,国家与个人都必须有备,即积蓄粮食、布帛、钱币等。而要积蓄物资,必须掌握天时的变动,能掌握或利用天时的变动,就能掌握一切物质资源的情况(即时用则知物)。他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循环学说。把天道循环所引起的年岁丰歉现象与整个社会经济情况联系3起来,这个理论是围绕木星的运动建立起来的。其经济循环论在贸易领域得到充分运用。提出,“水则资车,旱则资舟。”水旱车舟原则,并非简单囤积居奇,以贱买贵卖的不等价交换致富是前资本主义商人的特点,但商人达到这一目的有两种方式,一是所谓囤积居奇,一是范蠡的方法,即将某些尚未形成社会急切需要从而价格较便宜的商品,预行大量购存,待价格上涨时出售。主张所存商品价格已贵时,应把它当作粪土一样立即抛售,在物价便宜时,应把便宜商品当作珠玉一样大胆收购,无敢居贵,不贪求过分高价,应从商品周转次数增多中增加商业利润。他认为商品价格的自发涨跌是自然规律,是天道。在价格方面,范蠡提出,国家对五谷的价格政策,国家应该领导价格,把它的波动局限在有利于生产与流通的一定幅度以内,在这个幅度内任其自由波动。他认识到:第一,价格对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二,价格对商品的生产与流通的影响。第三,谷贱伤农的概念是范蠡第一次提出,它成为历代谈农业问题的名言。第四,平籴政策可以齐物,关市不乏,从生产、消费和流通等领域来考虑。积著之理,即获取利润的方式。他提出,掌握的商品质量要好,方易于出手,所以要务完物,收购商品时要以货币为媒介,但售出商品与购进商品时,要象以物相贸易迅速,加速资金周转,获取更多利润。主张无息币。商品与货币都要它们“其行如流水”,他认为,国家或个人,只要会做买卖,能通悉财货源流,就可通过商业的中介把别人的财富收入自己的手中。第三讲儒家经济思想一、孔子的经济思想(一)财富观。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有两种解释:“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孔子前的伦理标准是义或德,孔子发展为一整套的行为规范“礼”,一切活动要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则。在财富观中,指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他曾说,“士志于道,面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他甚至将义与利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在孔子看来,伦理标准对人们追求财富不只是消极的限制,还有积极的追求,他认为“邦无道,富且贵焉”是可耻的,同时,“邦有道,贫且贱”也是可耻的。但他又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强调安贫知命的教义。(二)生产与流通概念孔子对财富的生产不加以任何限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他认为财富的生产依赖于自然力,对财富的生产只能因势利导,不能横加干涉。孔子反对士人阶层直接参加生产孔子不仅反对士人直接参加生产,而且为他们指出一条出路,《论语·卫灵公》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对商业并不反对。他反对多置关卡阻碍贸易。古代思想家一般仇视商业,如柏拉图,但孔子与此不同。原因值得思索。(三)分配与消费观念他认为君子会安贫乐道的,只有小人难以贫而无恨,因此分配问题主要针对小人而言。主张在各阶层内部,实现一种不甚悬殊的分配状况。孔子并不主张在全社会内平均分配财富,但孔子第一次提出财富不均是引起社会不安和骚乱的首要原因,后代思想家以“不患寡而患不均”作为反对社会贫富不均的理论依据。消费观念。总原则是知足,具体标准是俭不违礼,用不伤义。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绝对的俭奢标准,其消费思想反映了等级观念。(四)财政思想孔子坚持个人的财富获取,须受伦理道德的制约,但从社会而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君子少,因此从整个社会着眼,孔子将财富放在第一位。一方面,把足食作为足兵的前提,足食、足兵为民信的前提,另一方面又主张去食存信。孔4子在谈为国的政治纲领时,把利放在重要地位。但在说君子个人立身处世的伦理规范时,君子不能以获取财富为首要目的。其财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提倡节用,反对聚敛。孔子提出薄赋,但不反对赋税,缴纳一定赋税,是获得土地私有权的法权保证。第二,在租税上,孔子强调培养税源,反对竭泽而渔。《在税率上,孔子主张什一税。孔子思想也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孔子是个轻视劳动,同时也不太注意物质资料生产的人,特别是反对士人阶层直接参加生产。他不愿谈生产方面的事,即罕言利。这种思想对中国影响甚大。二、孔子弟子们的经济思想(一)子贡的经济思想子贡的经济思想主要有:第一,希少价值说。提出了物以稀为贵的价值论。第二,重视生产知识与机械的利用。第三,反对使用奴隶。(二)《大学》、《中庸》的经济思想1、《大学》的经济思想在国民财富问题上,《大学》首先提出“德”字,主持国政,德是基本的,财富是次要的。但有土此有财,说明他已认识到土地是财富生产的根源。在财政思想上,他提出,第一,国家拥有财富人民与拥有财富是矛盾的,主张藏富于民,强调财源,反对聚敛。把聚敛之臣比得连盗贼都不如。第二,在财源的培养上,从生产与消费的对比关系上去了解财用之是否充足。2、《中庸》中的经济思想第一,将天具体化。孔子以天代表自然力,中庸认为天地是生产万物的根源。天所以生万物,地所以载万物,中庸更将地具体表现为山和水,它是生产万物的直接根源。第二,提出工业能生产财富。将百工列为天下国家的重要任务。对百工要经常考核监督,即所谓“日省月试”,要按事功支付报酬。《中庸》重视手工业是很罕见的。(三)大同、小康论大同、小康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