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第一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我们这个世界是怎样来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怎样?当我们在人生的某个时刻抬头仰望星空,并浩叹于它的神奇、瑰丽、深不可测并试图追究这一切的根源时,一个巨大、朦胧而又深刻的哲学问题便产生了。哲学的本体论就是不屈不挠地追究世界怎么来的?世界的本源或本质是什么?一切……(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人人皆有。但是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的、零散的,还不能称之为哲学。只有经过哲学家自觉研究、系统阐发和逻辑论证的世界观,才能称之为哲学。1.哲学的含义(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第一,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和特殊)、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第二,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方法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角度、途径、程序等。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最一般的方法。一般来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如邓小平科学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从哲学思维方式上看,这是把“是什么”和“怎么样”统一起来,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典范。当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并不是绝对的,两者也有相分离的时候。如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世界观--辩证的方法论)、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形而上学方法论)。2.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因为:(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人们对世界的看法表现为精神和物质两大类,因此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成为一切哲学必然要遇到的问题。(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论争的理论焦点。(3)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和解决,成为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思维和存在之间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思维?存在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3.哲学的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古希腊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并不是神创造的,世界是永恒地燃烧着又熄灭着的活火;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古中国则有阴阳、五行、八卦说等;古印度有“四大”说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最高成就是以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缺陷:这种物质观把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难以概括所有的物质的共同本质,也很难解释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合理性:从自然界本身探究世界本原,而不是把物质看成是精神或神创造的,坚持了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代表人物:17世纪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18世纪以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法国“战斗的唯物主义”。荷兰有斯宾洛莎,德国有费尔巴哈。自然科学基础:物质结构理论的最新成就——原子的发现。以当时的自然科学所提供的材料作为依据,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猜测性、直观性。反映了人类对世界本原认识的深化。主要观点: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小单位,也是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具有不变性和不可分性,不同原子按不同比例结合起来构成世界万物,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原子是“宇宙之砖”。成就:在反对以宗教神学为精神支柱的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政治变革的先导。缺陷:第一,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同具体科学的物质结构混为一谈,即不理解特殊和一般、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第二,错误地把原子当作是物质的最终层次,导致原子是人类不可逾越的界线。第三,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对世界的理解仅限于自然界,不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物质的。A.机械性;B.形而上学性;C.不彻底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最高形式A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B客观唯心主义绝对理念黑格尔贝克莱(2)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心灵、观念、主观精神或意志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万事万物因我们的感觉、意识、精神、观念等而存在。如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是观念的集合”;中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宋代陆九渊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等。客观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的一切事物是一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认定其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如“理”、“理念”、“绝对观念”、“神”或“上帝”。这种“客观精神”在柏拉图那里是指“理念世界”,在黑格尔那里是指“绝对观念”,在中国宋代朱熹那里指“理”。柏拉图提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黑格尔提出现实世界是“绝对观念”的派生物、对象和外化;朱熹提出“理在事先”。下列说法哪些属于主观(或客观)唯心主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存在就是被感知;理在事先(朱熹);意念移物;“万物有灵”、“元神不灭”;心外无物(王守仁);“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4.哲学上的“两个对子”“两个对子”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用联系、运动、发展、矛盾的观点看事物、看问题。有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现代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认为世界静止不变和事物孤立存在的世界观方法论,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二)物质观的发展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古代印度认为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和合而成,“缘聚则生,缘尽则灭。”如,人之身体:“地”代表骨骼、肌肤等;“水”代表血液等;“风”代表呼吸等;“火”代表体温等。在因缘聚时才有人体的构造,当缘尽时(缺其中之一)则灭(空)。中国古代的“五行说”: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水能灭火,火能熔金,金可伐木,木可耕地,土能挡水。评价:这种物质观坚持从物质世界本身去探寻世界的本原,总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它只是一种猜测,缺乏科学根据,无法解释物质的无限多样性及其内在差别性。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原子是当时科学认识已经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人们由此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相互转化,原子的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被看成是一切物质的共同的属性。评价:这种物质观以当时的自然科学为依据,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直观性和猜测性。但它把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中关于物质结构的学说混为一谈,不懂得两者之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无法解释社会历史现象,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考验,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客观世界是可知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把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中关于物质结构的学说区别开来了,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三)意识与物质的关系1.意识的起源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地球上只存在无生命的物质,没有生命,更没有人类,因而也没有意识。大约在30亿年以前,地球上才出现了生命,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发展,才产生了人,考古发现,人是在300万年以前才诞生的,有了人,才有了人的意识。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ABC(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中起了决定作用在人的意识产生过程中,社会性的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劳动为意识产生提供客观需要。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2)劳动促进了意识器官——人脑的形成。(3)劳动产生了语言,丰富了意识的内容。猴子为什么一万年也不会产生人的意识?“狼孩”、“豹孩”、“熊孩”为什么也不具有人的意识?2、意识的本质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由此可见,意识的本质可从两个方面得到说明:(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的重量大,脑与身体的比重也大人脑产生意识活动的过程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进行的。巴甫洛夫的两个信号系统理论:由实物信号刺激所引起的条件反射的一系列神经活动,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由抽象信号(语言和文字)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的一系列神经活动,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前者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后者是人所特有的。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就是意识。(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它自身并不能产生出意识来,就好比一个加工厂,光有加工厂而没有原材料是无法生产出产品的,意识的原材料就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任何意识,无论其如何荒诞不羁,都不是人脑纯主观地“无中生有”,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不论是正确的、错误的意识,甚至是荒谬的鬼神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某种“原型”。鲁迅:“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意识的主观性表现在:人脑反映客观世界有两种主观形式(感性、理性);主观差异性。意识的主观差异性,主要是因为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人生阅历、生活经验不同等造成的。3、意识的能动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F=GM1M2/R2第三,意识具有指导

1 / 2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