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心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审美心理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的多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对审美活动的考察,就不能离开审美心理的分析。本章将从审美心理要素、审美心理过程、审美愉快和审美超越四个方面,对审美心理进行考察。第一节审美心理要素审美心理要素,属于审美主体的一个层次,即审美的心理层次。人的审美心理因而也就是一种交融着认识心理的价值心理。按照美学家蒋培坤的说法,审美活动包括两个系列的心理因素:①是审美价值心理,由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审美意志等构成;②是与审美价值心理交融互渗的审美认识心理,由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等构成。这两个系列的心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人的审美心理。审美心理一、审美价值心理要素所谓审美价值心理要素就是指人类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审美意志等等方面。审美价值心理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动因系统,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并推动审美活动不断展开和深化。1、审美欲望(激情或冲动)审美的欲望(激情或冲动)是审美价值心理的最初表现形态。它们在具体的审美过程中,表现为一种无意识,是强烈的价值追求。2、审美的兴趣审美兴趣则表现为审美的价值选择。审美兴趣是使对象成为审美对象的必要条件。兴趣在审美过程中又表现为主体对象的一种肯定性态度。只有当对象符合主体的审美趣味时,主体才会对对象产生审美兴趣。而审美兴趣的形成,与主体的审美趣味有着密切的关系。“趣味”本意为“品尝”,其在美学上的引申意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趣味指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对象的鉴赏判断能力。另一方面,趣味又标志着审美活动中个体对特定对象表现出来的审美偏爱。审美兴趣是使对象成为审美对象的必要条件。3、审美情感审美情感在审美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一种审美的价值评价。A.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总是涉及人的功利、欲望,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不同:审美情感的独特性就在于它不是从审美主体个人切身利害中引发出来的情感,不涉及功利、欲望,因此,带有虚幻性。B.审美情感虽然以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为基础,在生理快感的层面上有相通之处,但审美情感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这种情感超越了直观的、狭隘的个人功利,蕴涵着更为丰富、深刻的社会性的内容,推动着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4、审美意志A.所谓意志,首先指的是意愿,而意愿首先作为选择而产生的;意志又引伸为做出选择、从而使意愿得以产生的能力,以及按照某种意愿控制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从而使意愿得以实现的能力。传统美学通常把意志排斥在审美活动之外。B.审美活动中的意志是审美意志。审美意志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是,使审美主体进入并保持在审美状态中。C.在审美活动中的意志并不表现为主体对审美状态的纯然理性的控制,它在很大程度表现为一种审美主体的“情不自禁”的状态,或者称为“意志自由”的状态。因此,人类的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活动,它体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审美价值关系。审美价值心理是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表现,是审美活动的内在心理动因。二、审美认识心理要素审美认识心理,实际上就是主体按一定的审美需要,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去选择对象,发现对象,确认对象,评价对象直至构造对象的心理过程。审美活动中的认识,则是审美主体在价值追求过程中,对对象中能满足主体审美需要的那部分价值的发现和领悟。它包括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等心理活动。1、审美知觉审美知觉具有的特殊性:选择、建构、完形。审美感知的最终目标,是引向和完成一个独立的审美世界。主体在审美感知的过程中,选择那些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属性,通过审美感知的完形和建构,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客观对象的心灵化对象。3、审美想象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根据想象活动中创造性程度的不同,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A.审美想象的基础则是审美情感,审美想象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的自由性,二是更富于创造性。B.审美想象是审美认识心理的核心要素。4、审美理解(领悟)理解,是贯穿于整个整个审美过程中的一个心理因素。审美活动中审美理解作为一种价值体悟,主要表现为对对象形式的直觉把握,近于中国禅和诗学中的“悟”。所谓“悟”,即是指通过个体的独特感受体验领悟到事物的某种意义,直至人生宇宙的普遍意义。A.审美理解的目的,在于体悟审美对象的美的价值,而美的价值具有建构性B.审美理解的认识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不是舍弃对象的个性特征,而是不断强化对象的个性特征,最终达到对审美对象审美价值的领悟。审美理解的建构,包括历构、临构和预构三个层次A.历构层,指的是审美主体在以往审美活动积淀下来、并在当下审美活动中作为范式建构起来的审美图式。这一层次是人类长期审美活动内化建构的结果,它作为先在的审美范式进入当下的审美理解之中,是审美理解的基础。B.临构层,指的是审美主体在当下审美活动中建构起来的审美图式。这一层次是审美理解的核心。C.预构层,指的是审美主体对未来审美活动图式——审美理想的预先建构。第二节审美心理过程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表现出时间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心理要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交融制约、协同综合地发生作用的。审美的整个心理过程,并不是各种心理要素的简单相加,因此,对各种心理要素的分析不能代替对整个心理过程的描述。审美心理活动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现阶段和延续阶段。一、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审美心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审美主体形成了审美注意和审美态度,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审美心理定势,为审美心理活动进入实现阶段做好了准备。1、审美注意A.所谓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有选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这种有选择的集中,在每一瞬间人的心理活动就只能指向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B.审美活动中的注意被称为审美注意,它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最直接的心理中介,是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对特定审美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任何一个事物,只有首先进入审美注意的心理范围,才构成现实的审美对象;同样道理,只有进入审美注意状态的主体,才是真正的审美主体。C.审美注意的主要功能第一,审美注意促使艺术家发现审美客体,并使审美客体的审美价值得以充分显现。第二,审美注意能激发和调动各种审美心理要素,从而使审美主体得以投入审美活动,并使审美不断趋向深入。2、审美态度一件事物能否成为美的对象,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观赏者对它采取何种心理态度。朱光潜先生曾经以古松为例来说明人面对同一事物时的三种不同态度: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卖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如何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是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可见,审美态度是审美活动中所特有的心理态度。审美态度作为审美活动中所特有的心理态度,与非审美态度究竟有什么区别?美学家们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A.审美态度不涉及利害、欲望和功利,是一种纯粹的静观;而非审美态度则是涉及利害和欲望的实用功利的态度。关于这一观点的最著名的理论是英国美学家布洛的“距离说”B.审美态度不但离不开功利欲望,而且它本身就是功利欲望的表现。这种古已有之的美学思想在20世纪以来影响逐渐扩大,对“审美无功利”的观点提出了有力的挑战。C.这两种观点分别揭示了审美态度的某个层面的特性,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将是对审美态度的比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首先,审美态度确实是超越实用功利和欲望的。其次,审美态度之所以是超功利的,恰恰是因为,只有当人超越了实用功利和欲望的时候,人的生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真正达到生命力热烈奔放的状态。总之,审美态度是通过对现实的实用功利和欲望的超越,力求达到生命力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只有当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抱有这样一种态度时,才能摆脱日常意识进入审美状态。这是审美活动的必要准备。二、实现阶段审美心理过程的实现阶段又可以分为“应目”、“会心”、“畅神”三个环节。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并不一定每一次审美活动都要经历三个环节,达到最高层次。只要达到其中的某一个层次,就标志着审美活动的一次实现。1、应目所谓“应目”,就是审美感受的获得阶段。审美感受的获得过程,首先是审美知觉的选择过程,也是审美知觉的理解过程,还是审美知觉的组织、建构过程。2、会心所谓“会心”,就是审美体验的展开阶段,是用“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方式对审美对象的把握。这是审美心理过程实现阶段的中心环节,也是整个审美心理过程的中心环节。在“应目”阶段,审美主体主要是通过各种感官来把握审美对象;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审美知觉,其他审美心理要素处于辅助或边缘的地位;会获得了更高层次的审美愉快3、畅神所谓“畅神”,就是审美自由的实现。这是审美心理过程实现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整个审美心理活动的高潮。这里的“神”,指的是审美主体的精神。所谓“畅神”,就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活动,升腾到一个精神无限自由的境界。三、延续阶段延续阶段审美心理过程的后效阶段,也是审美心理活动的最后一个阶段。1、审美回味审美回味是一种回溯性的心理活动,它是指审美对象不在当前时,审美主体通过回忆、联想、想象,不同程度地回复到审美高潮的心理状态之中的心理活动。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说的就是审美回味。2、审美反思审美反思是指审美主体以较为平静的心态,对审美对象和自己前一段的审美心理活动进行重新审视,从而获得全新的审美领悟。审美心理过程的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不同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不能机械地看待审美心理过程的这三个阶段,而必须从实际的审美活动出发,充分意识到审美心理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第四节审美超越审美超越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一、人对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两方面的超越,使主体在“物我合一”中达到生命的自由表现。二、在现代社会,审美超越所追求的是人性的和谐统一,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境界。我们在本节中所谈的审美超越,主要是指第二层含义。一、审美超越的对象:日常平均状态“日常平均状态”是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的术语,指的是人们每天经历的、通常习惯的、平凡的、普通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重复性和刻板性。1、常人“共在”的实际意思是,许多人的活动共同构成这个世界,这些人也共同分享这个世界。共在有两种可能的状态:一种是每个人保持自己的个性参与世界的构造与分享,这是“共在”的理想状态;另一种是个性消失于群体之中,自我消失于他人之中,这是“共在”的日常状态。人既是个体,又凝聚着人类总体,日常平均状态把人变成了常人,其实质是作为总体的人吞没了作为个体的人,造成个体和总体的分裂。2、工具日常平均状态不仅把人变成了常人,而且把人变成了工具。人要在社会中生存,首先必须对社会有用,而所谓“有用”就是成为某种工具。A、人的工具化直接导致了日常生活的日益合理化和专业化。所谓合理化,就是指人们的行为追求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B、合理化又推动了专业化的发展。从效率和利益的角度来看,让每个人都精通一门专业,并专门从事这种专业的活动。C、日常平均状态把人变成了工具,其实质是作为手段的人吞并了作为目的的人,造成手段和目的的分裂。3、理性在现代社会中,人作为个体和总体的分裂,作为手段和目的的分裂,都基于一种更为基本的分裂,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分裂。较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德国古典美学家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