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平简介2.历史背景3.功与过4.历史评价5.个人观点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19世纪初,英、法、美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家迫切需要掠夺海外殖民地作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与此同时,清朝政府适行闭关锁国,拒绝接受西方蛮夷文化。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赔款割地。也正是鸦片战争让其他资本主义强国看到了清政府的无能与软弱!随后的一系列战争促使清王朝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于是,清朝渐渐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中。1、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维护了清朝统治。之后,已有条件自立为王的李鸿章解散淮军。2、建立新式海军:七十年代,他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3、参与洋务运动,建立现代工厂:①1863年左右创办了中国第二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同治四年,建立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②同治九年,接管原由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并扩大生产规模。(注: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③同治十一年,李鸿章创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评价:这些作为不但促进了没落王朝的工业化,而且为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1.1863年12月,戈登率领洋枪队配合淮军转战江浙,在苏州城久攻不下后,戈登以指天为誓保证对方性命的方式招降,使守城军内讧,兵不血刃攻占了这座太平天国重镇,事后不久,他的上级、身为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却借口诱杀了所有献城的8个太平军降将和无辜士卒几千人,将之前的招降协议弃之如敝履。梁启超后来评论此事时说,杀降罪状有三:违背公理,食言,负友人2.1895年1月,日军进攻威海卫。一月底,威海卫南北岸炮台相继失守,日本人用岸上中国的新式大炮对龟缩在港内的奉李鸿章不许出战之命的北洋舰队进行轰击,同时在海面上用军舰进行袭击。最终,丁汝昌、刘步蟾分别自杀,余众向日本投降,将十一艘舰艇和全部军用物资拱手交给日本。至此,洋务派李鸿章用中国人民的血汗钱经营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最终导致甲午中日海战的战败,直接导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正面:近代史学家唐德刚(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同乡)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另外,周恩来是一个,顾维钧是半个。)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宰相俾斯麦齐名。梁启超则说:“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负面:清朝和法国的战争结束后,李签订条约放弃对越宗主权,左宗棠评价李鸿章是:“对清朝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中立: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居位之高之久,却乃使庞然硕大之支那降为二等国。”“以兵事论,俾斯麦所胜者敌国也,李鸿章所夷者同胞也。他是一个弱国的外交强手,也是经济天才;军事上内战属强者,外战属庸者(不完全是弱者),军事思想不如他的后辈先进;文化上是奉行“中体西用”的代表——这点个人比较欣赏,这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比“全盘西化”和“闭关自守”都来得符合实际;官场生存方面,也属于强者,一直能立于政治的中心;政治理念上,他只能属于封建王朝的卫道士,根本不是什么新时代的代表——他就是自己评价自己的那种“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根本不会想到把那间“破屋子”完全推倒了,再建一座新的。(摘自人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