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建制和精神气质•科学和科学技术•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共同体•科学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本质的多维度透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也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1、贝尔纳关于科学的“五种形象”(1)“一种建制”•社会事业,社会职业“科学家”(惠威尔,1840)(2)“一种方法”•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采取一整套思维和操作规则,有程序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气功外气”与“双盲原则”(3)“一种累计的知识传统”•科学的发展是累进式的,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进步性。•原因在于科学具有公认的客观检验标准和方法。(4)“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这是科学在当代最重要的形象•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对社会的物质生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5)“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的来源”•科学是引起人们哲学世界观、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变革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进化论”与“神创论”的冲突2、科学的基本含义第一个层次的科学含义:指人类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规律的所有知识体系及其创造活动的总称,可以称之为广义的或大科学的概念。包括数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人类全部知识与创造活动的总和。这是含义最广的科学概念。第二个层次的科学涵义是对区别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简称。包括着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等在内的综合体系,可以把它称之为一般意义或通常意义上的科学概念。关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讨论,实际上就是基于这种认识运用“科学”这个概念的。第三个层次的科学涵义:指自然科学,是在与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相区别的意义上运用的,包括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学科,可以称之为狭义的科学。通常人们所说的“科学技术”一词中的“科学”,就是指这种狭义的认识。3、科学的本质(1)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体系•19世纪思想界关于科学本质的主流观点。•康德:科学是一种知识系统。•黑格尔:科学是组织起来的系统化的知识。(2)科学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社会化的生产过程•丹皮尔:科学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理性研究。•梅森: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技术、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不断发展活动。•伏尔科夫:“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培根:“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皮尔斯:科学驱逐怀疑、获得稳定思想的一种方法。•拉契科夫:“科学是研究事实与发现规律的方式、方法。”(3)科学是一种研究方法(5)科学是社会生产力•培根:“知识就是力量”。•马克思:“生产力中包括了科学”。•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哈贝马斯:科学和技术是第一位的生产力。注意: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物质形态的生产力(6)科学是一种文化科学不仅受文化的影响,而且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有意识地把科学置于艺术、道德、社会风尚的背景中加以批判。•施本格勒:《西方的没落》,把科学看作是一种文化,主张将科学放到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贝尔纳:强调要“把科学当作整个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对待”,才能正确认识科学,促进科学的健康发展。•西尔:《人论》,“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中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斯诺:明确提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概念。•李克特:提出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的观点。科学的整体结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建制科学精神4、技术的本质(1)技术的定义•人类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综合。•包括生产工具、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方法等•技术是一个历史范畴(3)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在经济系统中,技术属于直接的生产力范畴。•技术渗透于生产力的三个要素,直接决定着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科学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要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必须以技术为中介5、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科学与技术的共同本质•它们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与生产力相关联,具有生产力的社会功能(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目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成果:理论知识;物质产品•评价标准:真理性标准;实用性标准•与社会的相关程度:普遍性和共享性;独占性和保密性(3)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技术创新以科学发现为先导•科学研究以技术手段为基础6、关于“科学技术”•简称为“科技”,一般指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合称•scienceandtechnology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发展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1)科学的技术化科学的技术化是指现代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持。主要表现是:第一,现代科学活动装备了复杂的技术设施,科学的进步依赖于最新的复杂技术装备的支持,重大的科学研究完全离不开先进、复杂的技术手段。第二,现代科学研究离不开各种类型技术人员的合作和支持。第三,现代科学与技术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了,科学研究工作本身也越来越带有工程技术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正在变成技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2)技术的科学化•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技术是分离的。•自19世纪后半叶特别是20世纪以来,技术的进步越来越依靠科学上的突破。现代技术完全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第一,许多传统技术日益转移到新科学理论基础上而推陈出新,如传统的机械加工技术发展为使用超声波、离子束和激光的加工技术。第二,当代的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并且包含着密集科学知识的技术。第三,当代的重大技术创造如原子能技术、激光技术、半导体和微电子技术、超导技术等等,无一不是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2、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发展两大科学的合流•马克思:“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普朗克:“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的链条。”第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移植。“系统”、“信息”、“反馈”;“熵增原理”;数学方法、假说方法、模拟方法、统计方法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目的”;价值方法第二,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结合,形成了许多交叉性学科和综合学科。交叉学科:社会生物学、社会心理学、人口地理学、计量经济学、数学语言学。综合学科:环境科学、生态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第三,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成为沟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桥梁。系统科学: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复杂性科学: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分形理论、混沌理论它们具有很强的方法论功能,使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真正整合在一起。第四,技术、生产与管理成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汇流的结合点。三、科学的社会建制化•科学的社会建制: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形成的两个标志:一是社会上出现专职科学家这种社会角色,二是科学研究变成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在特定的社会圈子内进行。1、史前时期:16世纪以前•当时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有两类人:“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技师”(工匠),阿基米德、希波克拉底•研究科学是兼职的2、初步形成时期:17—18世纪•1661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学会成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种特定的社会圈子。创办学术杂志《nature》、颁布学会章程•英国科学家共同体开始形成,科学研究成为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17世纪英国的科学社会建制只是“初步的”•1666年,成立“法兰西科学院”成立特点:职业化和专家化•法兰西科学院的办院模式意义:开科学研究活动职业化之先河3、发展时期:19—20世纪•1840年代,惠威尔创造了Scientist这个术语,用来指称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的人•背景:科学的社会建制化开始成熟。•两个标志性事件:率先在19世纪的德国出现一是科学研究彻底进入大学,大学成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二个特定的社会圈子。二是企业纷纷成立“工业研究实验室”,工业研究实验室成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三个特定的社会圈子。•世界科学事业空前的繁荣•20世纪40年代以后,科学由近代的“小科学”发展转变为现代的“大科学”。•1961年,温伯格最先指出当代科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小科学变成了大科学•1963年,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小科学:指历史上那种传统的以增长人类知识为主要目的,以个人的自由研究为主要特征的科学。•大科学:大规模社会建制化的科学。规模大、投资大、社会化、国际化。四、科学共同体的社会组织形式•科学共同体:科学家组成的社会集团•具体存在形式:社会内在形式:学派、“无形学院”社会外在形式:学会、科研组织机构•学派组织的特点:内聚性:以权威作为组织的“核”整体性:有竞争力的集体传承性:学术思想的历史继承关系排他性:学术思想上的党同伐异•学派组织的作用:它能使可贵的学术思想经过集体的、数代人的努力,日臻完善和成熟,而不致夭折。它有利于造成学术争鸣的态势,易于保护真理、发展真理和揭露错误。•中国学术界为何缺少学派?2、“无形学院”•原指“英国皇家学会”最初的活动组织形式,即不定期或定期集会,进行无约束的学术自由讨论。•现指介于学派与一般科学共同体之间的、以学术思想沟通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与学派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共同点:以优秀科学家为中心,自由联合,进行学术思想的自由交流不同点:一般是多科性的,排他性不强。•“无形学院”是科学共同体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内在组织形式之一在科学前沿,往往是由少数人的非正式交流系统——“无形学院”——创造出新知识多学科的“无形学院”的活动往往成为新学科(交叉学科)的温床。3、学会•学会是科学共同体诸种形式中覆盖人员最为广泛的社会外在组织形式。4、科研组织•科研组织是科学和技术最强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是在国家直接领导下的科研机构。•包括国家的各级科学院、研究院、研究所,和企事业单位的研究所、研究室。五、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运行机制1、科学共同体的分层结构1)科学共同体的金字塔结构•存在的原因是科学家们所取得的科学成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是不平衡的。2)科学共同体的权威类型•知识权威:作出划时代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理论发现的科学家•导师权威:首先是一流的科学家,其培养的学生后来成为杰出的科学家•管理权威•政府官员权威2、科学共同体的奖励与惩罚(1)奖励•科技奖励就是对科学家取得的成果所作出的一种积极肯定的社会评价。a)科技奖励有如下的功能•为科学家树立角色模式。奖励增加“知名度”学术“声誉”研究“资源”为其他科学家树立角色样式。•激励科学家努力作出科学发现。•促进新思想、新理论的传播。b)科学奖励的形式•荣誉奖励•物质奖励•荣誉和物质相结合奖励c)科学奖励的模式我国科技奖励的模式分为三种:•政府主持的奖励模式,即政府主持的对科技成果进行鉴定和奖励的制度•市场导向的奖励模式,即以专利制度为核心的市场奖励机制•科学共同体主导的奖励模式,即以同行评议为依据的奖励(支持)机制。d)科学奖励的原则•科技奖励应遵循准确性、公平性和庄重性的原则。2)惩罚•对科学研究中的越轨行为的惩罚,是科学共同体内的社会控制的重要途径。•科学界的惩罚主要是道德上的谴责3、马太效应(默顿)•“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圣经·马太福音》13•指科学评价和奖励中的不平衡现象:一个科学家越是受到“承认”或所获得的“出众性”程度越大,就越是会受到更多的承认和获得更大“出众性”。•造成科学家迅速分化、分层的重要机制。•一般而言,马太效应主要起的是负面作用,它不利于新颖理论的社会承认。六、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行为规范•科学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规则1、无私利性•主张为科学而科学,即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主要是为了促进人类知识的增长。•无私利性要求科学家将探求真理放在第一位,把由此而来的物质利益和荣誉奖励都放在第二位。•要求科学家在接受或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