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禅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1月18日禅城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我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我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我市行政区划调整及我区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本规划主要阐述我区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蓝图,旨在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对禅城区发展的定位要求和区委、区政府对未来五年发展的基本思路,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并实现预期发展目标。一、发展基础和环境(一)“十五”发展成就“十五”时期,我区抓住佛山行政区划调整及推进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机遇,坚持以发展为中心,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时期,我区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积极实施工业强区和科技兴区战略,经济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454.8亿元,年均增长14.8%;人均GDP4.4万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约合5438美元(按8.1元:1美元折算,下同),年均增长10.3%;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16.62亿元,年均增长1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09亿元,年均增长3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48亿元,年均增长12.5%;区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64亿元,年均增长12.1%。2.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特色产业集聚区不断发展。“十五”时期,我区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工业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名牌带动战略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了电力生产与供应、装备制造、陶瓷、塑料、纺织服装、金属加工、电子信息等支柱工业。南庄和石湾、澜石、张槎、环市分别成为陶瓷、不锈钢、针织、童服专业镇。产品附加值逐步提升,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3.2%,全区拥有中国名牌12个,中国驰名商标2件,广东省名牌产品27个,广东省著名商标35件。商贸、饮食、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会展、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十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全区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0.8:56.9:42.3调整为2005年的0.1:59.8:40.1。招商引资形势良好,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内源型经济蓬勃发展,2005年民营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1.0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9.5%;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63.73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36%。对外贸易较快发展,2005年外贸出口总值40.02亿美元,年均增长26.9%;实际利用外资持续增长,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新口径)1.64亿美元,年均增长24.1%。招商引资从第二产业为主向二、三产业并重转变。全区已拥有世界500强企业12家。3.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我区抓住行政区划调整及“2十5”组团城市建设的历史性机遇,积极配合和推进佛山中心组团道路交通、市政配套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初步搭建起现代化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完成了佛山大道(改建)、汾江路、南庄大道(扩建)、石南大桥、澜石大桥、季华大桥等道路和桥梁的新建或扩建改造。一环西线南庄段、广佛地铁、东平大桥等工程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巩固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的成果,建设了澜石桥头公园、石湾文化广场、亚洲艺术公园等绿化休闲公共场所,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加快燃气、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和环卫设施建设,进行了辖区内供水资源的整合工作。积极推进佛高区、岭南明珠体育馆、佛山公园(北园)、文华公园、广东LNG等项目建设。顺利完成祖庙路、汾江路、卫国路、人民西路、佛山大道等市容市貌的整治。顺利完成全区农民转为居民的工作,加快农村“三化”建设,推广村民公寓社区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加大了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全区总面积154.15平方公里,2005年常住人口103.25万人,建成区面积46.82平方公里,按常住人口测算,我区城市化水平为80%左右,是我市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4.区域整合和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资源配置逐步优化。顺利推进原石湾区、城区及南庄“两区一镇”的合并,成立禅城区。进一步理顺了行政架构,提高了政府行政和服务效率。推进镇街的调整,将原“五镇八街”合并为“一镇八街”,完成了佛山高新区与禅城高新区的资源整合,提升了高新区的集聚水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党政机关、部分事业单位的改革及公务用车改革达到预期效果。实行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及收支两条线制度,促进了财政增收节支。切实推进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积极探索和推进城市可经营项目市场化和多元化。健全了区级公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及运营管理体系,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产权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体制改革取得进展,规范了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和监督,统一全区户籍管理制度,保持了农村稳定。5.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科技进步实绩考核为优秀。重点行业、专业镇创新平台和产业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全区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工程研发中心50个,南庄、环市、澜石、石湾、张槎被列为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2005年经省科技厅批准我区正式成为广东省首个新型工业化科技示范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资源不断整合优化,职业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南庄、澜石、石湾和张槎成为省教育强镇,我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区。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兴建了石湾陶瓷博物馆,配合市成功举办了佛山武术文化节、中国陶文化节、亚洲艺术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成为“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区。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成绩突出,获国家和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称号。竞技体育和民间体育不断发展,成功举办区第一届运动会、第三届粤港澳台狮王争霸赛等活动,获“广东省体育先进区”等称号。兵役工作连续多年取得好成绩,被国防部授予“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社区服务网络建设有声有色,星光老年之家、敬老院等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突破,完成转移就业人数占农村总劳动力86.3%。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全征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补贴制度顺利推进。6.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治安保持稳定。2005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10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达9.9%和7.5%。全区恩格尔系数31.6%,住房、教育、汽车、旅游等成为市民消费热点。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文明城区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受到严厉打击,社会治安稳定。(二)主要问题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经济规模还不够大,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工业仍以传统行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面临不少困难,城市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不强;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区域环境污染问题还较突出,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资源瓶颈”约束较大,土地资源优化利用状况有待改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水平不高;旧城区、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重建难度大;高层次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较缺乏;历史遗留问题多,和谐社会建设面临不少困难等。(三)发展环境国际环境。和平、发展和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继续向纵深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产业转移的重心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制造业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并举转移,为我区承接先进技术和高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国际单边主义扩张、经济贸易摩擦不断,使国际发展环境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全面融入WTO及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区企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也使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更多的挑战。国内环境。未来15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深化改革开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的落实和推进,将为我区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我国及我省产业的高级化、重型化发展,有利于我区拓展产业发展领域和优化产业结构。区域协调发展、大珠三角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广佛都市圈建设和佛山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有利于我区更广泛地参与区域合作与分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加快发展。但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国内战略性资源约束日益明显,区域、城市和企业之间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周边各区及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招商引资的优厚条件,使我区发展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区内环境。我区地处珠三角腹地,是佛山的政治、文化、商贸、交通和信息中心,是佛山未来“2+5”组团大城市的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扩大了我区发展空间和提升了战略地位。我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才基础较好。建区以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我区“十一五”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但我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也不容忽视。二、发展指导思想、目标和战略(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率先实现现代化和构筑富裕和谐禅城为总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资源整合与集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大力推进城市建设与生态优化,大力推进社会和谐与繁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中心城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功能,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协调发展,努力在推进产业强市、文化名城、现代化大城市和富裕和谐佛山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区的作用,使我区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示范窗口。(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多,达到9432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富裕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多,人均生产总值18000美元以上,全面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地区水平,建成先进制造业发达、现代服务业繁荣、城市功能完善、岭南文化特色突出、社会和谐稳定、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十一五”发展的具体目标是:——经济总量倍增。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到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917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全区人均GDP达到7.64万元(按常住人口120万计算),约合9432美元,年均增长11.6%,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以上。——产业竞争力提升。第二产业稳定发展,第三产业加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到2010年,全区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524亿元,年均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93亿元,年均增长16.6%;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为57.2:42.8(第一产业忽略不计)。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045亿元,年均增长1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40%左右。——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增强。中心城区功能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城市空间布局明显优化,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化质量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环境综合指标在90分以上,常住人口控制在120万左右。——文化名城建设成效显著。现代文化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加强,城市文化品位得到提升,文化名城及文化中心地位更加巩固。科技、教育、卫生和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高素质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建成广东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居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社会和谐发展。就业环境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