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绪论预防医学教研室绪论重点难点:1、预防医学的定义、特点2、预防医学发展的最新动向3、医学模式的转换与新健康观对预防医学发展的影响4、三级预防的应用原则5、新时期五大卫生工作方针绪论现代医学按其研究的对象和任务的不同,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一、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和特点: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防医学的工作模式是:“环境一人群一健康”。这就是生态大众健康模式,着重强调物质社会环境与健康密切相关。生态大众健康的主要特点:注重健康、社会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依赖,从社会角度来考虑健康问题。预防医学是以预防为主的思想,针对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运用基础科学、临床医学和环境卫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查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的规律,应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制定防制对策;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防制伤残和夭折的目的。预防医学的特点:①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群体;②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③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④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⑤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图绪一1预防医学从研究人群健康和疾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着眼于群体的健康,群体的预防必须建立在个体预防的基础上,预防医学也同样重视针对个体的临床预防问题,但只有做好群体预防才能保证个体的健康。主要内容:环境与健康人群健康的研究方法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社区保健二、健康观与现代医学模式:(一)医学模式:是指医学整体的思维方法和解释与处理医学问题的方式,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医学模式。如: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1、神(灵)权主义医学模式:认为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鬼神作怪。保护健康和祛除疾病主要依靠神灵保佑。2、自然哲学(经验)医学模式:社会的发展和认识的进步,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逐渐发生了改变,开始用自然原因来解决疾病的发生,有了朴素的辩证的整体医学观念。如中医把四时变化直接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联系起来,强调气是一切变化的主体和以气为核心组成的阴阳五行网络系统的病理学说;产生了:外因“六淫”内因“七情”等病因学说。外因“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病因学说。古希腊“四体液”学说,认为有机体的生命取决于血液、粘液(痰)、黄胆和黑胆。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把人当作是自己发动的机器,疾病是机器出现故障和失灵,把生命活动解释为机械运动,保护健康就是保护机器,完全忽视了人类机体生命活动的生物复杂性及社会复杂性,产生对人体观察的片面性与机械性。4、生物医学模式1910年有人提出,每一种疾病都可找到特定的生理或病理变化,即以医学为中心,注重高、精、尖仪器的使用;根据病人的症状,实验检查对疾病作出诊断,再根据疾病的病理、生理机转,给予适当治疗的全过程。即:生物医学模式是用生物学的方法研究和解释医学,寻找每一种疾病的特定生理病理变化,企图发展相应的生物学治疗方法。这一模式对现代医学发展的影响最大。是引导医学科学界思维方式,也是专科医生用以观察、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1)只承认人的生物属性,而否认其社会属性;(2)只重视机体的生理活动,而忽视心理活动在疾病中的作用,无法解释慢性病人的心身疾患和生活质量降低等问题。单采用传统的生物医学手段是不能奏效的,必须从单一的生物医学防治转向同心理一社会行为预防相结合的防治,从单纯生物因素扩大到人的心理、社会因素来观察、处理疾病,并将三者视为一个整体。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代表了现代医学模式,其意义有:①指出了医学发展方向,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出发,对健康和疾病作综合研究,并研究社会因素对生物,心理因素的作用特点、方式和规律及其他健康影响。②揭示了医学的体质和发展规律,从单纯的生物因素扩大到人的社会、心理因素,提示医生的诊疗模式需作调整,对疾病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空间考虑并作出诊断。③提示医疗保健事业改革的必然性。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改革卫生服务,包括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内容增加服务层面(二)健康观人们对健康的看法。消极的健康观认为:“无病就是健康”,仅从外表观察,忽视了生理、病理和心理方面更复杂的过程。属于生物医学模式。积极的健康观: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无病或体弱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全和社会生活幸福的总体状态”。健康是一种“状态”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波动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程中。个体健康动态健康疾病健康状态疾病状态健康与疾病的共存模式图健康的积极意义:A、更全面地考虑到人们的生物、心理与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B、反映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符合现代整体医学模式;C、健康观也包括综合性保健观念的三级预防。心理健康的6条标准:①智力正常②情绪稳定而愉快③行为协调④反应适度⑤人际关系适度⑥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三、健康决定因素:健康决定因素是指决定个体和群体健康状态的因素。即: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四大类:①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社会环境:社会经济,职业,教育、文化等;②行为生活方式:包括消费类型各种有害健康的行为③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医疗预防康复机构社区卫生服务④生物遗传因素:造成先天性缺陷或伤残。这四个因素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影响到群体的健康水平。健康、精神社会、体质图1-2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卫生服务生物遗传行为因素人口环境因素四、生命全程健康观与预防的价值P4五、三级预防策略与公共卫生:(一)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公共卫生措施在全体居民中按等级执行的统称。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从全球性预防战略和各国政府策略及政策角度考虑,建立和健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如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尘肺病防治条例等的实施注意:对病原、致病因素及条件明确的疾病都应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第一级预防包括:针对机体的措施针对环境的措施针对机体的措施:1)可针对整个人群2)也可对选择人群3)可对健康的个人如儿童卡介苗接种,是预防结核病的第一级预防;新生入学的结核病筛检,实施急、慢性传染病预防工作,都属于第一级预防。针对整体人群实施预防:①增进健康,提高抗病能力;开展健康教育,注意合理营养和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的行为与生活方式;②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疾病;有组织地进行预防接种;③预防遗传性疾病:做好婚前检查和禁止近亲结婚;④做好妊娠和儿童期的卫生保健工作。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治疾病的复发或转为慢性。对传染病,除做好“三早”,需及早报告疫情及病人隔离。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1、对已患病者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2、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要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病人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延长寿命。注:任何疾病或多数疾病,无论病因是否明确,都应强调第一级预防;(二)公共卫生措施:以预防医学的观念、理论和技能为基础,针对预防疾病、促进人群健康而采取的社会性实践的总称。公共卫生措施分为:四预防性卫生服务大保护健康(疾病预防和控制)类促进健康卫生管理研究1、预防性卫生服务包括计划生育妇幼卫生免疫接种老年保健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2、保护健康(疾病预防和控制)包括传染病和地方病控制及监侧;环境有害因素(空气、水、食物、土壤污染及噪声)控制;职业安全与卫生意外伤害的预防和急诊服务3、促进健康通过健康教育,改变有害健康的个人不良卫生行为。如吸烟、酗酒、吸毒,药物滥用、性乱等,实行自我保健,做到:合理营养合理生活规律加强体育锻炼4、卫生管理研究1)生命统计资料的收集、保管、分析和利用;2)卫生服务研究的技术及管理;3)卫生法规和卫生标准的制订;4)医学教育的改革及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六、卫生工作方针和主要卫生成就(一)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卫生方针是国家和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卫生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卫生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建国初期卫生工作四大方针: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相结合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方针:贯彻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二)我国卫生工作的成就1、我国天花消灭比世界范围的天花绝灭提前10年;2、消灭和基本消灭古典型霍乱、鼠疫、回归热、黑热病、斑疹伤寒等传染病;3、很多地方病己基本控制,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大大下降;4、贯彻执行了一系列卫生管理条例、卫生标准和管理办法,如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母婴保健法、尘肺防治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5、全国城乡卫生服务体系—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己某本形成,卫生队伍己初具规模,保证了广大居民的基本医疗条件。6、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全国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平均期望寿命大大提高;7、居民的一些重要健康指标(出生率,死亡率、期望寿命)等,已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有些指标己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六、全球卫生策略与初级卫生保健(一)全球卫生策略WHO各成员国政府的主要卫生目标“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含义:到2000年,人们将在家庭、学校及工作岗位上方便地享受到各种卫生保健服务,去预防疾病,减少残疾;从婴幼儿、儿童、青壮年到老年都能健康地渡过一生;不同的国家、地区及人群之间能均匀分配卫生资源,使人们懂得自己有力量摆脱疾病的桎梏,创造自己及家庭的健康和幸福的生活。WHO评价卫生保健实施情况的最低限指标:1、“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策略已得到批准,并作为官方最高一级的政策2、吸收人民参加策略实施工作的机构已经建立或加强3、至少有5%国民生产总值用于卫生事业4、有一个适当比例的卫生经费用于地方卫生保健5、资源分配公平,特别注意农村和边远地区的资源分配6、发达国家的卫生经费至少有0.7%转拨给发展中国家7、全体居民都能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8、儿童的营养状况要求9、婴儿死亡率在50‰以下10、平均期望寿命在60岁以上11、成年男女受教育率在70%以上12、每人平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500美元实现最低限指标的措施:1、人群营养状况2、全民的安全饮用水3、人畜污染物的卫生处理;4、环境污染物与危害程度降至最低程度5、传染病不再是主要问题6、降低慢性病患病率7、良好社会心理状况和健康生活方式8、没有卫生不良地区9、开展计划生育10、全民获得适合的卫生健康服务包括医疗预防康复卫生服务1977年WHO“人人健康”的目标。我国译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1thforAllbytheYear2000)。”1978年又提出必须通过初级卫生保健(PHC)实现这个目标。(二)初级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healthcare,PHC)又称基层卫生保健。是指基层卫生机构如城市街道卫生院,农村卫生院、卫生室,厂矿企业保健站、学校医务室等所应当担负的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工作。WHO对PHC的解释是:(1)从需要上来说,是必不可少的;(2)从受益面来说,是每个人都享有的;(3)从方法上不说,是科学的、可靠的、又是普遍接受的;(4)从费用上来说,是能负担的;(5)从工作上来说,是个人、家庭、全社会每个人都积极参与的。即PHC是最基本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人都能享有的保健措施,它面向全社会,作为社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PHC的工作内容包括: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及时治疗康复防残七、卫生保健目标(一)2000年我国卫生保健目标我国从国情出发,制定了“关于我国农村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提出了13项指标,并把推行初级卫生保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措施,《规划目标》中提出了不同地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最低限标准(表)“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最低限标准(以县为单位)不同地区最低限标准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