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学生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重点)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三、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重点)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全面深化改革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一)认识国情的四个维度一是自然国情,即是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风貌、风土人情等,这是相对恒定的国情。二是历史国情,即是某一个发展阶段,国家的基本概况和特征,这是既定的国情。三是现实国情,即是国家正在发生的事情和表现出来的特征,这是变化最大、最不容易把握的国情。四是比较国情,即是通过国与国之间的比较,分析国家的基本情况。(二)历史上关于国情的论争1、晚清:以“祖宗之法”反对变革2、袁世凯复辟帝制:以国情为主要借口3、五四新文化运动时的国情论争4、20世纪30年代:十教授挑起国情论争5、20世纪40年代:《新华日报》狠批国情论(三)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1、在民主革命时期——反封建摆在首位2、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如何处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3、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思想反复;60年代初,提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思想4、在改革开放时期对国情的认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四)目前为什么要突出的强调国情的问题针对当前的“两个困惑”•一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该结束了?•其二,中国是不是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了?•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具体包括国土面积、地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对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民族构成及传统历史特点地理状况人口因素自然资源国际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阶级状况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视频02---国情备忘录1、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4、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5、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截止2015年末中国城镇化率为56.1%6、从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工业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水平相当。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存在很多的问题。7、第三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正是基于以上一些事实:胡锦涛同志强调了“两个没有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从“两个没有变”到“三个没有变”:结论一:“三个没有变”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经济大国。一时间,国内外有人认为,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从明确“两个没有变”到“三个没有变”,表明我们党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结论二:“三个世所罕见”。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胡锦涛还强调:“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三、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是否已经丧失?机遇是指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时机、境遇和形势,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机遇期是指机遇存在并能发挥作用的时期。战略机遇期,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时间维度上,战略机遇期是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跨度;(长期性)空间维度上,战略机遇期涉全局性或整体性;价值维度上,对特定主体具有重大利好四大特点:一是客观性,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二是普惠性,一经形成,就不完全排他或只惠及个别国家;三是相对性,战略机遇期时间跨度的相对性,利好因素与负面因素的并存性,机遇稍纵即逝,错失机遇可能招致风险。四是选择性或主体指向性,各国基础条件和战略自觉程度不同,机遇总是青睐眷顾有准备者。(一)“战略机遇期”的三维解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三个“战略机遇期”•第一个战略机遇期:1978-1991•战略互动的对手是美国。••第二个战略机遇期:1991-2001冷战结束,苏联和东欧波浪潮掀起,美国主要是克林顿执政,十分自负于其价值观与体制,并希望将所谓的“华盛顿共识”放诸四海,于是对中国极尽诱导之能事,每年并以“最惠国待遇”为饵。乃在2001年以中国入世,双方满意,告一段落。•第三个战略机遇期:2001-2009•2001年开始,小布什新保守主义鹰派团队执政,美国国力丰盈,十分嚣张,竟列出所谓的“邪恶国家”名单,并视俄与中为竞争对手。•但“9.11”事件搅乱了布什的“路线图”,为了反恐,先后发动阿富汗及伊拉克战争,结果元气大伤,债台高筑,其后再遭世纪金融海啸冲击,美国完全无力东顾。世纪之交的困惑镜头一:恐怖主义抬头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导致3200多人死亡。镜头二:国际局势风云多变1989——1990年东欧剧变1991.12.25,戈尔巴乔夫辞职,26日,苏联解体.镜头三:世界性经济风险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泰铢浮动,引发东南亚金融风暴;2008年卷席全球的金融危机------镜头四:颜色革命21世纪初以来,中欧、东欧国家相继发生了以和平和非暴力的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如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栗子花革命(又称橙色革命);中东、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之春运动------(二)西方唱衰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原因何在?第一: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以“透支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来的,中国劳动力成本在不断攀升,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发展存在不可持续性第二:认为中国借助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制度发展本国经济,不主动承担国际义务第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自陷“修昔底德陷阱”的心态(三)“十三五”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变与不变1.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深刻变化2.中国战略机遇期的“不变”要件1.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第一,从国内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判断新常态蕴藏着新机遇大转折就是大机遇所谓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2014年5月,习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提出,“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特征和机遇。2014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明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要高度重视、妥善应对。第二,从国际分析其一,中国从世界经济的依赖者为主转变为贡献者。随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致力于扩内需强民生,中国经济从出口依赖型转变为内需拉动型,中国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下降。在内需拉动增长模式下,中国外贸格局将逐步从出超转变为进出口大致平衡,中国将成为全球外贸第一大国,成为驱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引擎。中外经济关系模式将从中国受惠于世界经济增长转变为中国驱动世界经济增长。其二,中国从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弱势者逐步转变为强势者。过去30年,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期待世界格局多极化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改善自身战略处境。随着美国等西方大国实力地位相对衰落,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速,中国不仅经济实力而且综合实力地位也将坐二攀一,从而逐步摆脱过去10年、20年中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所处的相对弱势地位。其三,中国从国际体系的被动适应者转变为国际体系改革的推动者随着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整体实力地位相对下降,新兴大国群体崛起态势强劲,国际实力与权力分布结构不相适应的局面更加突出,中国联合其他新兴大国推动国际体系改革以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其四,“中国模式”凸显中国已从“沉默的角色”转化为“积极的角色”。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已经在思考“中国模式”。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性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使得全世界都开始注目。中国国际规则话语权不断提升,反过来将更好地保护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模式”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模式;是社会主义的模式;是发展中大国的发展模式。2.中国战略机遇期的“不变”要件从国际看:(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合作与共赢的世界潮流没有改变,这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没有改变,为我们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3)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继续迅猛发展,为后发展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未来十年,适逢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和全球技术革命关键时期,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均把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以期尽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4)世界发展需要中国的态势没有改变。•随着中国的发展,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人民走上富裕和文明之路,这将极大地改变世界的面貌,并对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从国内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总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总判断。但还有另一个判断,即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一个清醒的判断。根据这两个判断,我们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两个意识。我们在这“两个判断”和“两个意识”上统一了思想,就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始终充满信心,始终保持清醒。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龙头。小康之家、小康水平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 7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