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科教学(语文)学号:姓名:作业1.结合教学实际,以青少年心理发展为内容编写一个典型案例,要求描述对象,分析成因,并给出相应指导建议和对策。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案例分析———以1111高一(8)班“问题学生”张艳丽为例一、对象描述:张艳丽,女,14岁,现为赣州一中高一(8)班学生。她,留短发,身材矮小,较胖,学生暗地里给她取绰号“矮冬瓜”。她性格孤僻,生性敏感,性情暴躁,甚至敢跟男生打架,跟班主任顶嘴。各科目任课教师都把她列在“问题学生”名单。二、对象日常表现:1.纪律方面:她自由散漫,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课堂上睡觉或者讲闲话开小差,课堂表现差;经常跟男生在一起厮混,去网吧上网,甚至吸烟,日常行为习惯欠佳。2.学习方面:她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低下。3.思想方面:她自卑孤僻,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贪玩,破罐子破摔;生性敏感,好面子,自尊心强。三、成因分析:1.自身内在的因素:她思维灵活,人很机灵,虽然接受教学的能力并不弱,但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基础较差,怕苦畏难,缺乏进取心,贪玩难以自控,导致学习成绩低下,行为习惯落后。2.外部环境的因素:家庭教育不良,父母经常吵口打架,父母处理问题不冷静,对她要求高。对她的落后的成绩,父母经常指责训斥她,父亲经常靠权威压服,甚至暴力打压。不良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粗暴的教育方式、态度,造成她不健康的心理。3.心理因素:由于过去“懒惰、不讲卫生”,她一直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训斥,她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她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产生了敏感、自卑心理。同时,教育者有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使她对同学、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情绪。四、指导意见和对策:1.尊重人格,保护她的自尊心保护自尊心,是信任与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前提。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尊重她的人格,用平等关心的方式态度对待她,不厌恶歧视她;不当众揭她的丑;不粗暴训斥她;不对她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用人格的力量去启迪她的心灵,用爱心去融化她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使她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关爱、尊重和期待,从而渐渐恢复自尊与自信,消除了敏感、自卑和抵触情绪,愿意接受帮助和教育。进而引导她对自我价值的分析,建议改进方法,让她自己去尝试和感受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变消极状态为主动状态。2.让她树立自信心树立自信心,是信任和教育问题学生的关键。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她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通过个别谈话、沟通家长、表扬鼓励、正面疏导、指明方向。发现她的闪光点,如语文成绩有进步,数学学习兴趣浓,一段时间没有出现作业不交的情况,就以此作为教育转化的突破口和推动其前进的动因。我从肯定小成绩、小进步入手,让她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从而树立起自信心。在她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一方面及时肯定,一方面又提出新的目标,循序渐进。由此她看到了希望,激发了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了不断进步的信心。3.家校联合,多方发力教育涉及到家庭和学校多方面,重视家校联合,讲究教育的系统性,是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方面。根据她的问题成因分析,实现转化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要认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点,正确对待、耐心等待,要有长期的、系统的计划和打算,不断地调整方法进行教育。我与家长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地对她进行思想教育;追踪考查,反复抓,抓反复;加强日常生活、学习的监督,促使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四、教育效果通过近一学期的工作,该生逐渐端正了态度,各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转变。张艳丽同学性格开朗阳光了许多,脾气更温和,日常行为表现好转,与同学相处较融洽,能主动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而且主动和父母沟通,理顺关系。学习目的明确,认真努力,成绩显著提高;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状态良好,信心增强,在为学习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尽力。五.案例小结: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我深刻感到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转化问题学生需要一个过程,要奉献爱心,因材施教,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将教育优势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对问题学生,要了解其个性品质和能力的潜在性,尊重其自身的差异性,激发其进步的主动性。只要唤起了她们的自信心,她们学习进步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学习进步了,信心增强了,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就会受到抑制,问题也就得到了转化,教育就会收到成效。问题学生是带病的花朵,更需要教师的精心“护理”和“治疗”,而且对问题学生的转化与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广大教师、家长、社会的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共同关爱问题学生,尊重她们的人格,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就一定能使她们踏上积极向上的人生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