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散文《书愤》 (共31张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书愤——陆游学习目标•了解陆游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把握《书愤》的主题•理解作品的表现手法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主要作品有《游山西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钗头凤》、《示儿》等。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解题•书:•愤:书写愤懑,悲愤•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结句降调)书愤——陆游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豪壮的气势如山岳,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所愤之一:世事艰•联系时代背景,回答:“世事艰”具体指什么?•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陆游《夜读有感》)•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陆游《书愤》)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渡口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名词)的组合,战船、战马、酷烈的战争坏境、险要的军事据点,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有力地烘托了作者早年“气如山”的豪情壮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杨柳岸晓风残月;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作者以檀道济自喻,“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既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所愤之二:“空自许”•这里运用了哪一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大志落空而年华已老,何等悲怆?我有心,天不予,能不愤乎?•所愤之三:鬓先斑•昔日“气如山”——今日“空自许”、鬓先斑•对比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这里又采用了哪一个典故?用意何在?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赞扬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壮举,表明自己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回顾)诗人“书”了哪些内容?•首联“书”•颔联“书”•颈联“书”•尾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两次抗金胜利之役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回顾)诗人“愤”了哪些事?•首联“愤”•颈联“愤”•尾联“愤”世事艰空自许鬓先斑谁堪伯仲间•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而“愤”?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表现手法?B、对比手法:•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A、借古讽今(用典):•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拓展思考:请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并找出两首诗的异同。•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不同点:•1.情感:《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不得重用的痛苦;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2.写作手法:《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书愤》以典明志、借古讽今+对比手法(两个对比)•3.作品风格:杜甫沉郁顿挫(一三两联景仰、二四两联叹惋)陆游沉郁豪雄(以愤为意脉,,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感情沉郁,但二三四句大气磅礴,笔力雄浑。)总结: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是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课内检测】当堂成诵,比一比谁最快最准[延伸拓展]《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见课本P17)•1、对这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为同期诗作,但其风格与表现形式却迥乎不同。前者,情调严肃而激越,正面凸现一个“愤”字;后者,情调诙谐,在貌似轻松中流泄内心的忧愤。•B、《书愤》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大捷,诗人将自己的激情直接蕴藉其中,使全诗悲愤的基调透射出一抹靓丽色彩。•C《临安春雨初霁》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素衣莫起征尘叹”,既是自砺—绝不会坏风气的污染,又是对家人的安慰。•D、陆游的《书愤》与杜甫的《蜀相》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即诗人均联想到了诸葛亮“出师”的伟业,借以自勉;同时又将崇敬、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炼在一起,分别锤炼出尾联那样的警句。2、对陆游的这两首律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BA、《书》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为全诗的诗眼和灵魂。不仅总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情郁积如山。B《书》诗颈联与首联形成对照——首联写过去,本联写现在,首联写暮年。“空自许”与“世事艰”相对应;“已先斑”与“气如山”相对应。二联不仅仅处处对照,而且诗脉贯通,概括出诗人的整体形象。C、“世味”,“薄似纱”,诗句表层写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其隐含信息,则是揭示世味薄必然直道穷的现实——南宋小朝廷得过且过,官场风气一天坏似一天,诗人慨叹:在如此的环境中为官,会有什么作为?D、《临》诗颈联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到了京城,不屑去结交权贵以求攀升,却独自待在客馆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对生活细节的这种描写,既是个人心迹的剖白,又是对污秽的官场生活的否定。课后联想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终致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悲剧,不仅仅是陆游一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你们可以找到一些别的例子吗?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