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之传记类2011—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命题情况统计年份体裁题目2016人物传记2015年人物传记《朱东润自传》2014年人物传记《科学巨人玻尔》2013年人物传记《飞虎将军陈纳德》2012年人物传记《谢希德的诚与真》2011年人物传记《下笔不觉师造化》阅读专题指导---传记阅读专题★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试说明》阅读专题指导---传记阅读专题1.分析综合C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⑶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⑴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⑵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3.探究F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阅读专题指导---传记阅读专题◎一:传记的定义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从传记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追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寻回那逝去的岁月云烟,感受沉重的历史沧桑。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一)自传:第一人称。作者即传主。展现心智历练过程、人生历程、成败得失。语言自然,有时用一些口语。(二)他传:叙述性传记:第三人称。展现思想脉络、人生历程、成败得失。人物评传:第三人称。“传”思想轨迹、人生历程,“评”人品高下、成败得失。传中有评,评中有传。不溢美,不隐恶,客观公正。◎二:传记的分类阅读专题指导---传记阅读专题◎三、传记的特点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第三、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传记文本的两大特点真实性、文学性阅读专题指导---传记阅读专题如何理解真实性?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生命一:毛毛写作《我的父亲邓小平》用了几乎十年时间,搜集并深入钻研有关邓小平的资料。二:司马迁写《史记》,经历了十年,如果加上他搜集史料、调查研究所花去的时间,可以说一部《史记》倾注了他的毕生精力。传记属于纪实性作品,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真实的,不允许有任何夸张与虚构。历史的真实,只能是相对的真实,任何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是不可能全面复现的,任何对历史的叙述,也只能是相对真实的描述。传记允许作者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时代环境的合理的有限度的想象,以便丰富、生动地描绘人物,凸现人物特性,使之显得有血有肉。增加作品的可读性与感染力。了解了传记作品的这些特点。阅读专题指导---传记阅读专题①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②第三人称(他传):---是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文学性表现在那些方面?阅读专题指导---传记阅读专题⑴顺叙:---对人物和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作用:这种叙述方法能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⑵倒叙:---先写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后写事件经过。作用:这种叙述方法可以造成悬念、埋下伏笔,以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⑶插叙:---叙述主要事件时暂时中断线索,插入另一件事。作用:可以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阅读专题指导---传记阅读专题(1)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作用:①渲染气氛,烘托传主心情;②展示传主性格;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环境描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作用: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传主的心情;③寄托传主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传主的性格或品质。(3)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作用:刻画传主的形象,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再现传主所处的典型环境和所表现的典型性格,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展现传主的精神品质,增强传记的可读性和感染力。阅读专题指导---传记阅读专题排比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抒情感染力强;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阅读专题指导---传记阅读专题⑴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⑵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阅读专题指导---传记阅读专题1、象征法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2、对比法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阅读专题指导---传记阅读专题3、衬托法事物与事物之间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它可以突出强调表现的主体事物,表达强烈的感情和感受,在文中可以丰富文章的表现技法,深化文章的主题。4、先抑后扬法先抑后扬的手法,使文章跌宕起伏,耐人寻味。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阅读传记类文本1、概括主要事件:理清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读事实)2、分析传主形象: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读人物)3、赏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和基本事实间的关系(读评价)4、分析文体特征:真实性(选材)文学性(写作技巧)◎四:传记的阅读要求(一)览全文抓关键(读)在迅速阅读文本的同时要整体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如人物的思想、主张、个性及相关事件。善于利用标题、首尾段(句)、过渡句、主旨句、中心句、评议句、关联词等快速提取有关传主的关键信息。(三)去枝叶定答案(辨——合)在所划定的文段区间,根据题干设问方式(特别注意有无隐性要求),对语句信息进行处理,删繁就简,去其枝叶,或提取重组,或合并转述,最终定出合乎题干要求的答案。(二)审题干划区域(寻)根据题干信息,弄懂要考什么,并据此明确信息筛选的标准,划定相关文段区域。方法点拨练习:《专题专练》p79《朱东润传》朱东润自传出生和早年的生活工作就职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决定献身传记文学研究国内传记的渊源和比较国外传记需要选择借鉴自己创作认识传记文学抗战中决定写张居正传概括题常考题型主观题概括信息要点类的主要题型⑴.概括传记中叙写传主哪几件事情(人生经历);⑵.概括传主的主要思想性格、品格、人格、精神。⑶.概括传主一生中取得的主要成就、影响。⑷.概括传主某方面的主要因素;或其他原因。(5)概括相关特点。(6)概括人物形象。21•常见提问方式:•1.请概括------------------的原因.•2.----------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3.----------有哪些因素,请简要分析•4.记叙了-------哪些主要事情.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爱国科学家邓叔群》(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22(行为原因)(人物品质)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朱东润传》(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人物经历典例:2014全国新课标卷二《爱国科学家邓叔群》《专题专练(p72)(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关键词:现实因素思想基础(原因)角度:现实思想232014全国新课标卷二《爱国科学家邓叔群》⑤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宁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我决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去东北筹办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的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农林大学的教材钢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设设务。24分三层:①拒绝去台美②原因③沈阳筹办农学院思想现实现实思想和现实现实衔接: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成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勘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25思想(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现实因素:国民党统治腐败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当时的中国贫困落后,邓叔群此举是为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思想基础:他心中有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的志愿;他从小受到外祖母影响,关于爱国和做人的教育;26简单答案:现实因素:①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②东北解放区领导尊重人才的诚意使他深受感动。思想基础:①从小受外祖母影响,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②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愿为中华民族富强奋斗终生。(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关键词和角度:主动牺牲个人利益和为国分忧27①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28牺牲个人利益报效祖国。③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给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29报效祖国。④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