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学内容大课题物态及其变化课型新授学时共6学时本节内容物态第1学时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形态可以发生变化,导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形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形态可以发生变化,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了解三种物态具有不同特征的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大量不同形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形态分类使学生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通过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了解一种研究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导学重难点重点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难点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导学设计意图自学讨论与探究。以实验为主线,结合课本自学,通过自制温度计,学会探究及缺点列举法对自制温度计进行改进,学会创新。借助多媒体分析讨论,完成教学目标。教具准备冰(学生自备)、烧杯、课件-2-导学设计过程教师导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个性化设计一、物质存在的形态【情景1】:晶莹剔透的冰雕、飞流而下的瀑布、古老的蒸汽机.【问题】这三幅图有什么联系?作为一组图片我们希望对比什么?(发散思维)【引出】同一种物质可以以三种形态存在.【情景2】物体分类的比赛.准备两组同样多的物体名称(或图片)进行分类比赛,第一组:矿泉水、光盘、酒精、、醋、冰、气球中的氢气、牛奶、肥皂、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哈出的“白气”、针管、可口可乐、薯条、水银、瓶中的氯气第二组:洗发液、抹布、充气的救生圈、食盐、感冒冲剂、露珠、川贝枇杷露、冰棍、弹簧、水银、煤气罐、食用油、篮球、自行车轮胎(要求:说出所分出的物质各以什么进行分类)【启发学生】根据流动性和体积的稳定性,思考固、液、气的不同特征是什么?通过图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固体上方画一个立方体;液体上方画一个容器;气体上方画一气的图形.将得出的三种形态的特征分别写在图旁边.【问】今后我们判断某一物质以什么形态存在时,依据什么判断?鼓励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事物,想一想他们各以什么形态存在,若有分不清是什么形态的物质,提出来共同讨论【问】自然界中的物质除固、液、气三态外,还存在其他形态吗?等离子态根据不同物质在物理性质(形态、弹性、颜色)和用途上的差异进行分类(四大组各选一名代表参加比赛,在规定时间内谁答对的题目多谁获胜)[回答]三种物质形态的特征[阅读]第4页阅读材料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形态可以发生变化.本实验应落实两点:一是通过实验现象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二是通过学生对实验的描述培养学生表达能力-3-【问】物质存在的形态总保持不变吗?【实验】:化冰(学生自备).学生将自备的冰熔化,不论用什么方法,看谁的冰化得快。【提出问题】如何使冰熔化?化冰实验说明什么?教师点拨使学生知道现象反映了物理事实和规律,实验设计中反映了发生现象需要的条件.二、物态变化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问】说出日常生活中不同状态下小的不同名称?三、物质三态的特征和发物生态变化的原因【解释物质三态的特征和发生物态变化的原因】利用动画模拟,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模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微观模型的概念:物质由分子小微粒组成、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实验现象描述]“加热”后“冰化成水”.“冰化成水”是现象,“加热”是条件.冰化成水是有条件,再进一步推理: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举例交流]列举生活中物态变化的事例进一步体会物态变化的概念.根据老师讲解,然后阅读课文领会发生物态变化的原因通过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了解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加深对物质三态特征和物态变化的理解.课后反思-4-导学内容大课题物态及其变化课型新授学时共6学时本节内容温度的测量第2学时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成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方法;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导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温度的物理意义;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3.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成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方法;4.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5.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2.通过测量温度,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通过对物体温度的估测,提高估测温度的能力;4.通过对体温计的观察,了解体温计在结构和使用上方法与一般液体温度计的差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2.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实事求是的品格.导学重难点重点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难点摄氏温度的规定及其应用——温度计的刻度方法导学设计意图启发提问、组织交流讨论、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探究活动(课外)教具准备实验室用液体温度计(25支)、演示温度计1个、(学生自带)体温计、烧杯三个、冷水、热水、温水、多媒体幻灯片文件或图片-5-导学设计过程教师导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个性化设计(一)引入新课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汇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并通过对比分析开水和烧红的铁块烫的程度不同,使学生知道物理学中能准确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温度.(二)进行新课1.温度的物理意义让学生叙述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越热的物体温度越高,越冷的物体温度越低.并引导学生从衣、食、住等方面分析温度跟人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一些温度值;介绍或让学生列举一些与温度有关的环境问题.2.温度的测量学生小实验:凭感觉判断温度.使学生通过实验认识:仅靠感官的直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准确的.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借助测量工具——温度计.3.温度计及其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种类介绍实验用温度计、家庭常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同时用幻灯片展示各类温度计.(2)温度计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实验台上的温度计的构造并叙述温度计由内径很细的玻璃管和下端的玻璃泡组成,璃泡和细管内有红色(或银白色)的液体.学生小实验:让学生用手握住玻璃泡,观察泡内液体受热膨胀,玻璃管内液面高度上升,说明此时温度值增加.把手松开,观察到液面高度下降,说明此时泡内液体遇冷收缩,温度值降低.引导学生得出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3)温度计的单位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观察手中的温度计,找到字母C,告诉学生字母C用一些词汇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体会温度是一个能准确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讨论、举例实验(演示或分组)、描述感觉概括、总结观察、描述让学生从生活事例中体会总结出温度的物理意义体现课标的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进行体验式学习,帮助理解和加深记忆-6-表示采用摄氏温度,摄氏度的符号为℃,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记作1℃.用幻灯片练习零上、零下等温度值的读写和温差的计算,强调摄氏度这几个字不能分开读.如37℃读成摄氏37度是不对的.让学生自学热力学温度及其和摄氏温度的关系.(也可放到最后一个环节或留为课后自学作业)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握隹自已的温度计,类比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引导学生得出使用温度计不仅要认清它的单位,更要认清它的三要素: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通过观察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和体温计这三种液体温度计,引导学生区分它们的测温液体、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并引导学生叙述出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构造及使用方法的不同.通过阅读教材第7、8页和讨论教材第8页练习1、2题,引导学生得出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的正确方法及步骤:(教师要适当引导和提示)估、选、放、读、取4.学生实验要求:练习估测温度、正确使用实验室温度计测水温以及用体温计测自己的体温;强调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要爱护仪器,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实验报告并根据实验报告单上的步骤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要小心地整理好实验器材,汇报实验结果并小结自己的感受;(三)小结自学(课上或课下)观察、回答教师的提问或相互提问回答按要求进行实验课后反思-7-导学内容大课题物态及其变化课型新授学时共6学时本节内容熔化和凝固第3学时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导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导学重难点重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难点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方法及透镜式教学方式导学设计意图举例引出课题—讨论提出研究的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与完成实验—收集数据与分析—得出结论与评估—合作与交流—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铁架台、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蜂蜡和海波-8-导学设计过程教师导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个性化设计冬天早晨会发现窗户上有一层水雾,这些水雾是从哪里来的呢?过一段时间水雾会消失,这又是为什么呢?操场上的水会结冰,随后又会化掉,最后又会消失,这又是为什么呢?熔化和凝固一、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例如:冰化成水,固态的铝、铜、铁变成液态。二、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例如:水结冰。练习1: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可能是不断上升的。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过程。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摄氏度左右时开始,每隔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三、熔点和凝固点有些固体在融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例如海波,冰,各种金属,这类固体有确定的融化温度,叫做晶体{crystal};有些固体在融化过程中,只要不断的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融化温度,例如蜡,松香,玻回答讨论举例练习猜想实验思考-9-璃,沥青,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noncrystal).晶体融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meltingpoint).非晶体没有熔点。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他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想想议议:1、在图甲中,EF、FG、GH各段分别表示温度怎样变化?物质处于什么状态?2、黑龙江北部最低气温曾经到过-52.3摄氏度,这时还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吗?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液体温度计?练习2: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必须继续加热,熔化过程才能完成,这表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反过来,液体在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要放热,但是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也要吸热或放热,但是温度在变化。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的热使窖内的温度不会太低,菜不致冻坏。练习三:学生总结本节课在知识上的收获。思考查阅思考练习给学生留点思维的空间,放开它们寻找问题的突破口,比如,两个特殊的点之间的线段所的物理意义、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等.挖掘学生的潜能,最大潜能的开发他们.学生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课后反思-10-导学内容大课题物态及其变化课型新授学时共6学时本节内容汽化和液化第4学时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