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名人选介还原真实的蒋介石一、生平及评价二、思想和个性三、情史与后人蒋介石(1887.10.31—1975.4.5),浙江奉化人。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族谱记载的名字为周泰;幼名瑞元;学名志清(16岁到宁波上学时所取);名中正(1917年至1918年之间所取);字介石(1912年留学日本时于自创杂志《军声》中使用的笔名,后成为字)。蒋的名“中正”和字“介石”,典出《周易》:“(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一、生平及评价王采玉(1863—1922年)蒋介石的母亲,浙江溪口葛竹村人毛思诚所编年谱:蒋介石4岁时以箸探喉,以至晕绝,经医救治始苏。5岁时,缸中捞冰,不慎倒置缸底,几至冻死。6岁时,溪中野泳,险至淹毙。13岁时,百般戏马,马怒号猛冲,受伤仆地。蒋母本来期望儿子成家后有所收敛,无奈婚后玩劣未改。16岁时,授业于毛思诚。毛在年谱中这样描述:“其戏嬉也,以讲舍为舞台,以同学为玩物,狂态不可一世。”14岁的蒋介石留学日本,后排戴帽者大致可以分几个阶段评价蒋介石:(1)辛亥革命时期(1911-1922)肯定性的人物(2)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3-1927)基本上肯定的人物(3)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7)基本上否定的人物(4)抗战时期(1937-1945)基本上肯定的人物(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完全否定的人物(6)败退台湾以后(1949-1975)有功有过。大功两条:第一领导北伐。1926—1928两年的时间消灭了三个军阀集团,初步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袁世凯上台以后16年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领导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进行抗战坚持到底挽救了近代中国最严重的一次亡国危机。率敢死队对清朝浙江巡抚衙门做决死攻击前所照(系做遗照之用),时年24岁北伐前夕,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黄埔军校校长黄埔军校校训抗战胜利大过两条:第一,1927—1937年十年的清党剿共,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两党对打;第二,1946—1949年的三年反共内战,最后蒋介石被赶到台湾去了。倭寇深入赤匪猖獗吾人攘外必须安内我中國之患乃在人心複雜散漫精神萎頓不振而又不能忍苦耐勞乃至寇深匪狂望我政治宣傳各同志刻苦耐勞堅定工作忍辱負責打破目前之難關完成剿赤之使命有厚望焉此致宣傳諸同志蔣中正三月十四日1949年离开大陆前,蒋介石带着子孙拜别故里到了台湾以后,蒋介石也有功有过:过,是在台湾推行白色恐怖,镇压了许多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功,就在于蒋介石建设台湾,为台湾的经济起飞打下了基础。蒋介石丢掉大陆的原因:第一是丢掉了农民。第二是丢掉了民族资产阶级。第三是国民党的经济政策失误,通货膨胀。第四是国民党严重的贪污腐化。第五是一党专政、个人独裁。蒋介石身处一个急剧变化的近代社会,而他的脑袋还属于传统型的古代农业社会,他从来都不是一个现代型的政治家,蒋的统治方式都是有严重缺陷的,他的个人独裁作风,他对传统权术的依赖,他对制度的忽视,他的统治基本上依靠人身依附关系,他不能割弃裙带关系对政权的损害,他没有开放的气度,以推进民主的方式来化解社会矛盾,他不了解底层社会特别是亿万农民的需要,他后来的失败几乎不可避免。他相信的是策划于密室之中的权谋,是精心的利害算计,早在1926年3月26日,蒋介石在广州的权力舞台上初起之时,就曾在日记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政治生活全是权谋,至于道义则不可复问矣。”蒋介石十次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蒋介石十次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蒋介石十次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二、思想和个性(一)民族主义者蒋介石(二)改良主义者蒋介石(三)个人中心主义者蒋介石(四)蒋介石的思想局限(五)蒋介石的性格毛病(一)民族主义者蒋介石蒋介石的一生,从主要方面看,还是热爱中华民族,希望中华民族振兴,尽可能维护中华民族领土主权的完整。蒋介石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不是民主主义者。(二)改良主义者蒋介石蒋介石反对中共在中国实行的革命路线,主张改良路线。(三)个人中心主义者蒋介石蒋介石对自己有两个估计:第一,认为自己是基督的化身,第二认为自己是太极的化身,是自然界和社会最高的代表,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个人中心的思想。(四)蒋介石的思想局限蒋介石的思想不超过儒家、基督教的教义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三个成分。(五)蒋介石的性格毛病蒋介石早年的毛病有5个方面:第一好色,第二暴躁,第三孤僻,第四多疑,第五自恋。蒋介石疏父恋母。对于父亲蒋肇聪,蒋介石很少提及,除了写过一篇《墓志铭》,数十年间的公开言论和私密日记中均不见提及。直到60岁时,日记中留下简短数字:先考之严厉,“不忍言也”。蒋对母亲的情感,依恋之深,感怀之切,且持续数十年形诸笔墨的深情表达,连他本人也自认异乎寻常。毛思诚所编蒋介石年谱中,13岁条目下有这样的记载:“夏月放假归,入门,见王太夫人,未开言,即嚎啕大哭,越时声益凄。自此每遇外出,辄泪眼尽赤,哀动邻舍。……远离至一二十里以外,犹暗自哽咽。”1930年12月4日日记中,蒋介石自陈:“自我有智识以来,凡欲出门之时,必恋恋不肯舍弃我母。到十六岁时,必待我母严责痛击而后出门。及至二十余岁犹如此也。此天性使然,不能遂改。”对于这一“天性”,蒋也自以为异。甚至与宋美龄结婚后,年愈40的蒋介石仍自感“少年恋母之性犹未脱”。婚后三年,蒋自承:“近三年来,凡欲出门时,此心沉闷,惨澹惨恼,必不愿与妻乐别者,岂少年恋母之性犹未脱耶,余诚不知其所以然也。”母亲去世后,蒋即自律:“以后无论阴历阳历,凡为母亲忌辰之日不食荤,不动气,不御色,以为终身自惩自戒,冀减不孝之罪于万一。”每逢母亲的生辰忌日、自己诞辰以及除夕之日等,蒋常有怀母的文字。如1931年12月14日:“明日为阴历十一月七日,慈母诞辰,夜梦昏沉,对母痛哭二次,醒后更悲,悔不孝罪大,国乱人孤,但有痛楚而已。”1933年11月2日:“今日为旧历9月15日,即为余四十七岁之诞辰……进念先妣,终日不已,而于三餐,尤为心切,母子之情,至久而益切,有父母在生之时,为子者可不孝乎?如中正者则悔之晚矣。”每当心情烦闷或遭遇挫折时,蒋也常会思念母亲。1929年1月30日:“今日心烦,遇事欲泣,而不能者三。如此社会,如此人心,如此制度,何以立国耶?呜呼,无母之子,孤独之人,尚有人生乐趣乎?……愁闷忧郁为近来所未有。如吾母生在,或不致至此乎?呜呼!”至于触景生情的怀念,蒋日记中常见记载。如1931年4月26日“夜半闻子规之声,而忆吾母起床喂蚕时,呜呼!不能复见矣。”1931年12月3日“近日思母愈切,念儿亦甚,中正罪孽深重,实无颜以对父母也。”蒋介石在1934年2月19日日记中写道:“不能尽孝于亲,为一生最大之耻辱,至今后悔毫已无及矣。”蒋母墓旁有一对联,为蒋介石亲撰。上联为:“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下联为:“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蒋介石反复自谴“不孝”,反给人留下“至孝”的印象。在蒋的童年记忆中,孤儿寡母,孤苦伶仃,孤立无援。寡母是唯一可敬可信的人,其他人都不可信赖。正因为从小缺失对人的“基本信赖”,养成蒋成年以后幽暗多疑的心理和性格。蒋介石日记中,经常慨叹、质疑友朋、同志、部属之间忠诚、信任、友爱之不可靠:除母子之外,天下决无义友仁爱,无事则首聚谈心,似为至交,有事则彼此避匿,一如风马牛之不相及者,甚至背笑腹骂,幸灾乐祸,今而后,乃知友朋之交,竟止如此而已,抑□吾自不能以诚待友乎。近日愤激不绝,以友人伪者多,而真者少也。自私自利者多,为公为友者更少也。以此而欲独善我身,断绝一切,自外于世而不可得耳。吾友除孙先生以外,诚意待我者极少,昔日以为可信之人愈不可信,天下事,惟求自立而已。直率公道难容世,阴险骗诈反成名。以人人为莫逆,便知处处要留心。人心虚伪,社会陆沉,绝无容身余地;风波险恶,沙漠荒凉,创造渡世津梁。国中皆荆棘,世上无知音。人心险诈恶劣,畏我者固为我敌,爱我者亦为我敌,必欲我皆为其利用而后快心,稍拂其意则妒忌交至,怨恨并来。政治社会之卑污毒狠如此,岂我所能堪哉。遁世既不可能,则惟有另辟途径,独善其身,而使若辈自争以还我清白之体。诚意爱辅我者,惟妻一人。一生爱人惟母与妻耳。父母妻子之外,皆无诚意己待之人,此乃人情之常。蒋介石认为:“天下事之难,莫难用人及用于人也。”恰在“用人”和“用于人”方面,蒋表现出特异之个性。一方面,他非常看重别人对他的信任与忠诚,另一方面,又十分疑心别人对他的信任与忠诚。蒋介石总是回忆他小时候,孤儿寡母如何受人压迫,受人欺负,受人冷眼。因此既自卑,又自尊。对别人的控制、驾驭有着强烈的抗拒情结,对外界的轻忽、怠慢更是高度敏感。国民党前辈中,蒋仅服膺陈其美、孙中山等一两人。陈其美是蒋步入社会后,所结识的第一位关照和提携他的人。由于得到陈其美的充分信任和赏识,蒋尽心竭力为陈驱驰效命。辛亥革命后,他挺身暗杀了陈的竞争对手陶成章。蒋自称处世交友,“在乎极端,故有生死患难之至友,而无应酬敷衍普通之交好。”1916年陈其美被刺身亡后,蒋写了一篇情见乎辞的祭文:“呜呼!自今以往,世将无知我之深、爱我之笃,如公者乎!”从小失怙的蒋介石,从这位同乡大哥身上找到了一种“近似父爱”。陈其美(1878-1916),汉族,字英士,浙江湖州人。近代民主革命志士,青帮代表人物,于辛亥革命初期与黄兴同为孙中山的左右股肱。陈其美与蒋介石关系密切,为蒋介石拜把之兄,将蒋介石引荐于孙中山。1916年5月18日,受袁世凯指使的张宗昌派人将陈其美枪杀。陈其美遇刺后,孙中山高度赞扬陈英士是“革命首功之臣”。母亲、陈其美在蒋介石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当这两人都死后,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几乎过着一种漫无目标的游荡生活。在1918-1924年间,他曾创下14次的辞职纪录。任职时间,最长的一次也不到半年,最短的一次只有一天。往复到职、离职,“事近儿戏”。“一言之不合,一事之不如意,乃即念辞职独行”。蒋也自省“赌气即走,是吾之过”。辞职的理由,不外乎上司信任不专,以及同侪疑忌排挤。每次辞职借口,大多是“不见信”、“不见谅”于总座。不能接受别人的领导和控制,这样一种抗拒权威的“反上”情结,当与蒋介石缺乏对父权的敬仰有关。蒋介石用人,最重忠诚。然而,对上,对下,对同辈,他又常怀疑忌。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后,即感觉蒋介石对人“防患太过”。而亲信如陈立夫,在晚年回忆录中亦指责“蒋公”“好使部下力量对立”。在蒋看来:“无论为个人,为国家,求人则不如求己。无论亲友盟人之如何亲密,总不能外乎其本身之利害。而本身之基业,无论大小成败,皆不能轻视恝置。如欲成功,非由本身做起不可。外力则最不可恃之物也。”又认为:“无论何人为汝尽力,必欲称功望恩,而实患难死生,除生母之外,任何人不能相共也。”蒋介石对部下和身边人的评价大多是“无能”、“无用”、“愚蠢”、“幼稚”。蒋常叹:“世道日非,人欲横流,欲得一贤能之士为助,如何求之。”“所用之人,所有机关,几无一如意。”“除妻之外无一人能为余代负一分责,代用一分心。”“对内对外,对老对少,对文对武,皆须以一身亲当。”由于对人不信任,做事只好亲力亲为。熊式辉曾当面建议蒋介石“不宜日理万机,陷于事务主义之深坑。……事事躬亲,终必俱误。”熊并以“一等人用组织,二等人用人,三等人用手”进谏。蒋则以“中国人才太少,委之事权,类不能达成任务”相辩。在蒋看来,军事将领“无能”,只好自己越级指挥;行政干部“无能”,只好自己兼职数十。党国“无人”,也就只好自己“独裁”了。蒋介石与毛泽东都生于19世纪末期,成长在20世纪初期,成长过程和环境有相似之处:(1)他们的出身都属中间阶层(2)他们都只是中等文化水平(3)他们小时候都颇具反抗心理(4)他们都曾受过激进主义思想的影响(5)具有多疑和敏感的气质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差距:毛泽东是诗人,但同时也是农民。这在军事上就构成了毛泽东的重要特点。那就是,他一方面相当注重保存实力,另一方面又注重战略,往往会有超人的想像力和魄力,不墨守陈规,敢于冒险,不怕打烂坛坛罐罐。在另一方面,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不同之处,也会极大地影响到两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比如,在性格方面,毛泽东是很外向的,而蒋介石则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