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07-08-1615:24:00字体显示:大中小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厦门现代物流园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等四项规划的通知(厦府[2006]246号)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厦门现代物流园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厦门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厦门市商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厦门市直接利用外资“十一五”发展规划》等四项重点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已经厦门市人民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予认真组织实施。厦门市人民政府二00六年七月三十一日第一章旅游业“十五”发展基本情况一、旅游业“十五”发展基本现状(一)旅游业发展背景厦门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属南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与泉州、漳州构成闽南金三角地带;东南面隔水与大小金门为邻,与台湾一衣带水,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厦门市是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经济特区,荣获国家人居环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和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获“联合国人居奖”,有“海上花园”、“中国最温馨的城市”之美誉。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2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403元。按照《厦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厦门拥有旅游资源基本类型58种,其中自然旅游资源18种,人文旅游资源40种;拥有旅游资源单体总数256处,其中自然资源66处,人文资源190处,是福建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二)旅游经济主要指标1、旅游经济总体持续较快增长。接待海内外游客总数从2000年的790.9万人次增长到2005年的1712.88万人次(从2003年起,旅游总人次统计新增本市居民一日游部分),增长了两倍多;旅游总收入从2000年的139.1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230.93亿元;旅游外汇收入从2000年的3.0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5.52亿美元,全面完成并超越了“十五”计划预定的目标。(详见附录1:厦门市“十五”旅游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2、旅游经济增长在全国的地位。2005年我市接待海外游客人数在全国28个主要旅游城市中排名第12位;接待海外游客人天数排名第8位;旅游创汇排前10位。(三)旅游客源市场结构1、入境旅游市场。以台港澳游客为主,约占入境游客总量的40%;外国游客以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主,美国、德国、英国等北美、西欧国家游客数量增长较快。2、国内旅游市场。国内游客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其份额占国内旅游市场总量的60%以上。3、出境旅游市场。近年来,出境游市场持续较快增长,2005年我市旅行社共组织19690人次出境旅游,比2004年增长20%。(四)旅游产品现状全市旅游产品仍以观光型为主,目前旅游产品结构正从单一的观光型向集度假、休闲、生态、文化、会展、商贸等为一体的综合型转变;部分单项产品已经能够提供较高质量的体验水平。旅游产品供给尚存在一些问题:主题性、专题型产品少,没有形成“龙头产品”,对文化类产品的策划包装不够,以海洋为主题的产品线路少、活动单调,特色对台旅游产品尚不理想,包价旅游产品组合较单一,旅游产品质量与国际标准还有差距。(五)旅游接待、基础设施现状具有相当规模,结构基本合理。厦门旅游交通条件便利,是福建省的东南交通枢纽。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是国内十大航空港之一;厦门港为全国十大港口之一;2001年1月开通厦金海上客运直航;有国际豪华游轮停靠;铁路占全省铁路发送量的1/5;厦门是福厦高速公路与厦漳高速公路的交汇点。厦门全市旅行社共有87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家;旅游饭店110家(其中星级饭店59家),客房1万多间;社会旅馆等300多家,床位约2万多张。(六)旅游产业地位现状旅游产业由接待事业型到一般产业型,再到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厦门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8.2%,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七)旅游管理现状全市已形成市、区两级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厦门市旅游局作为全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着管理和协调全市旅游经济的运行。市政府成立了“厦门市旅游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二十多个部门及各区政府为成员单位。设有旅游协会及多个分会,执行对主管部门的决策参谋和行业自律功能。制订了《厦门市旅游管理条例》,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负责市场检查、市场整治、受理投诉等旅游执法工作。二、旅游业“十五”发展基本经验(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战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和力量源泉市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了支柱产业,建立健全了旅游协调领导机制和假日旅游协调机制;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大力支持,齐抓共管;各区及管委会加大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各旅游企业加快改制的步伐,改善硬件设施,创新管理手段,企业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二)坚持立足厦门市情,借鉴各地经验,突出“海洋、侨台、文化、生态”等自身特色“十五”期间,厦门市旅游业立足市情,突出“海洋、侨台、文化、生态”等特色,注重借鉴和吸收外地尤其是国际先进经验,努力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断缩小与国内先进地区和国际水平的差距,走了一条既坚持自身特色又借鉴各地经验的旅游业发展之路。(三)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推进旅游产品、旅游营销、旅游环境和旅游体制的创新全市旅游行业坚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积极推进旅游产品、旅游营销、旅游环境和旅游体制等四个创新,使旅游产品体系不断丰富、三大旅游市场协调发展、旅游环境不断优化、旅游经营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四)坚持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以项目建设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项目带动,按照“规划一批,建设一批,运营一批,提升一批和储备一批”的原则,以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推动旅游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以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带动厦门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五)坚持区域旅游协作,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十五”期间,力争突破城市外延范畴,扩充腹地,走出厦门、拓展空间,借助周边区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努力促进厦门同闽西南地区、省内旅游知名品牌、闽粤赣等地区实现资源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品一体化和品牌一体化,积极发挥厦门旅游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第二章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以及市委九届十一全会精神,发挥厦门的区位优势、环境优势和人文优势,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做强做大厦金、厦台旅游,加强区域旅游协作,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实现旅游业又快又好发展,推动厦门市由单一的观光型城市向集会展商务与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强市转变,推动厦门市由单一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向区域性、国际型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口岸城市的转变,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厦门市支柱产业,努力使厦门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中心城市和海峡两岸旅游互动的热点口岸城市。二、发展目标全市游客接待总数,2010达到3086.67万人次,年均增长13%;全市境外游客接待数,2010达到174万人次,年均增长13%;全市国内游客接待数,2010达到2916.47万人次,年均增长12.5%;全市旅游业总收入,2010达到444.64亿元,年均增长14%;全市旅游外汇收入,2010达到10.41亿美元,年均增长13.5%;全市国内旅游收入,2010达到358.43亿元,年均增长14%。(详见附录2:厦门市“十一五”旅游发展目标)三、发展战略(一)项目带动战略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按照“规划一批,建设一批,运营一批,提升一批和储备一批”的原则,实现旅游项目建设滚动发展,以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推动旅游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以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带动厦门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以商贸休闲旅游为特色,创新和丰富全市旅游产品,主打鼓浪屿牌、海峡牌、周边牌,形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结构。(二)市场拓展战略培育旅游大产业和大市场,提高旅游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培育旅游投融资市场和旅游消费市场;加强旅游招商引资与区域旅游市场合作,做大旅游产业体系,扩大旅游市场网络。在客源市场开发上,重点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尤其是亚太旅游市场,着力培育海峡两岸旅游市场;在旅游产品市场上,重点拓展商务休闲旅游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三)优先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厦门本岛以及鼓浪屿等区域,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核心区域的功能,同时注重引导旅游产业向岛外延伸和拓展。优先发展会展商贸、休闲度假、文化生态等旅游产品,打造旅游拳头产品和核心品牌。注重打造1至2项具有强吸引力的夜间娱乐休闲活动拳头项目,形成夜间娱乐区域。挖掘闽台文化旅游产品,积极开展对台文化旅游交流活动。优先建设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和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四)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进一步营造生态优良、社会和谐的旅游大环境,牢固树立厦门作为温馨的滨海旅游城市形象。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整治,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积极开展旅游项目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市民和游客树立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鼓励开发绿色旅游产品。第三章旅游发展总体布局与重点区域一、总体布局厦门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为“一心二带三片区”。(一)“一心”重点发展以鼓浪屿—万石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主体的厦门本岛旅游中心城区,发展和丰富城市旅游产品系列,完善旅游设施,增强厦门本岛(中心旅游城区)的综合服务和旅游集散功能。(二)“两带”构筑东部环岛路—五缘湾—大嶝岛—同安湾—杏林湾—马銮湾等蓝色旅游休闲带,重点开发滨海、海湾、海岛、海域等旅游资源,形成以海为特色的系列产品;构筑天竺山—越尾山—莲花山—北辰山—大帽山—香山等绿色生态旅游带,大力发展观光、生态、休闲等旅游产品,逐步形成环城游憩带。把“蓝色”滨海休闲旅游带和“绿色”山体生态旅游带交织起来,把蓝色的海和绿色的山贯穿于城市旅游之中。(三)“三片区”基本形成三大旅游功能片区:以海沧区及周边海域等为主的康体健身、休闲度假旅游片区;以翔安区为主的战地观光、对台贸易旅游片区;以集美区、同安区为主的侨乡文教、生态休闲旅游片区。二、重点区域与功能定位(一)城市旅游中心城区旅游中心城区涵盖厦门本岛(包括思明区和湖里区)以及鼓浪屿。进一步打响鼓浪屿—万石山旅游“王牌”,建设全市“龙头”精品景区。思明区为都市旅游核心区、商务会展旅游的中心区、大众旅游最活跃的区域。要不断增强其旅游综合服务和旅游集散功能,重点开发环岛路旅游休闲带、鹭江道观光线、筼筜湖城市休闲区和文曾路-东坪山休闲片区。湖里区为城市购物、生态休闲的后续区域,重点开发五缘湾至五通滨海旅游带、江头-SM广场城市休闲商业带以及仙岳山和狐尾山公园等。(二)康体健身、休闲度假旅游片区以海沧区及其周边海域为主。主要发展康体健身、休闲度假旅游,重点开发新城滨海休闲旅游区、闽南文化旅游区、新阳民居民俗文化旅游区、日月谷温泉度假区、天竺山森林生态旅游区、海沧大桥娱乐休闲旅游区。(三)战地观光、对台贸易旅游片区包括翔安区及其周边海域。主要发展涉台旅游产品和战地观光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大嶝岛等英雄三岛、对台小额贸易区、马巷-新店闽南文化艺术走廊、大帽山、曾溪水库生态休闲旅游区。(四)侨乡文教、生态休闲旅游片区包括集美区和同安区。集美区重点发展园艺博览、休闲度假、学村文化、侨乡文化旅游产品。重点开发中洲岛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发展园艺旅游、滨海度假和休闲运动等产品;丰富和提升集美学村、侨乡文化旅游产品。同安区为厦门及闽南三角区的绿色后花园,主要发展农业休闲、生态旅游等产品,重点开发莲花山、北辰山、汀溪森林水体休闲度假旅游区域、竹坝农场现代农业及南亚风情旅游区。第四章旅游产品创新一、旅游产品创新策略(一)旅游产品创新重点目标通过打造城市旅游产品、商务休闲产品和强吸引力的夜间活动项目,丰富旅游目的地产品体系;在推进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