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主讲: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曹小曙什么是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Geography)历史地理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其规律的科学。这个地理环境既指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人文地理环境。所以历史地理学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是一门地理科学,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根据目前学者所关注或涉及的内容,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大致划分为两个方面: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历史地理学要探究历史时期人类群体为生活如何组织空间这一现象,也就是“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人地关系是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中心课题。历史地理学现实应用功能1、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很多领域,对于从整体上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有很强的应用性。2、历史地理学涉及时间、空间和人类活动并跨越自然和社会科学,将能够发挥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3、中国有可能、也有条件进行长时段的历史地理研究,可谓得天独厚。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历程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到两汉时期趋于成熟,其标志性著述为司马迁《史记》中的《河渠书》和《货殖列传》以及班固《汉书》中的《地理志》。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历程1909年“中国地学会”的成立,可以认为是近代中国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的开端。由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发起创办的“中国地学会”在其成立伊始,便决定出版会刊《地学杂志》。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历程1934年2月,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和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共同创办了一个专门研究沿革地理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这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对各分支领域的理论探索,八九十年代有长足的进展。黄盛璋对绿洲学、马正林对历史城市地理学、周振鹤对历史政治地理学、韩光辉等对历史地图编制理论、李并成对历史民族地理学、王振忠对历史社会地理、龚胜生对历史医学地理学、王社教对历史农业地理学、雍际春对历史文化地理学、赵海军对历史科技地理等方面的思考与探索,为各分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历史地理学重要人物顾颉刚(1892—1980),江苏苏州人。现代历史学家,“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顾颉刚一生著述颇丰,除所编《古史辨》之外,重要的尚有《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杂识》等等。中国历史地理学重要人物谭其骧(191102.25-199208.28)字季龙、笔名禾子,浙江嘉善人。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等,《中国历史地图集》1986年获上海(1979-1985年)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中国历史地理学重要人物侯仁之(1911~)中国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天津聚落之起源》《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上的北京城》《步芳集》。主编有《北京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地理学重要人物史念海1912年生。山西平陆人。史念海著有,《中国疆域沿革史》、《中国的运河》、《河山集》1-7集,《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唐代历史地理研究》、《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黄河流域诸河流的演变与治理》等。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研究进展作为历史地理学一个分支,它是从五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谭其骧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是这一分支领域的前期综合成果,侯仁之主编《环境变迁研究》在学术界也颇有影响,同时又在历史气候、河湖、海岸、土壤、植被、沙漠、动物等方面均有进展和新成果问世。关于历史上水体变迁的研究,成果丰硕,仅有关黄河历史的研究专著和论文集便有十余种。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研究进展因五六十年代国家某些政策失当,造成一些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甚至沙漠化,谭其骧对黄河下游河道变迁与中游农牧业更替关系、侯仁之对西北毛乌素沙地与乌兰布和沙漠变迁、史念海对黄土高原植被、陈桥驿对绍兴天然植被的考察与研究,都是有针对性的,在学术上起着开创作用。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进展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1979年期间人文地理研究在中国实际上已被列为禁区,因而历史人文地理也难逃厄运。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中国的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最近几十年来,历史人文地理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因领域众多,宜分八个方面加以总结。1、历代政区研究这是传统的舆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1980年出版的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反映了这一方向。七十年代及其以前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国历史地图集》和《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中。1987年出版的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解决了清代以来许多学者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历史政区研究的一大突破,用超迈乾嘉来形容并非过誉。这一活跃领域里,发表的论文涉及郡县制、侨州郡县制、路州县制、府制、行省制的许多方面和行政区划划分原则、州县等第变迁、政区改革等内容,其中有些是热点问题,有些具有突破性进展。2、历代疆域研究解放前,关于中国疆域的概念非常模糊,往往将中国与中原王朝等量齐观,因而关于疆域的定义并不十分确切。参加《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者首先遇到了疆域问题上的一连串难题。主编谭其骧深入细致地剖析了各个时期的不同情况,经过反复琢磨,直到晚年才发表了他的论文《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在学术成果上,既推出了具有规模效应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丛书,又出版了一些零散但很有深度的学术专著。3、历史产业地理研究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因而历史农业地理的成果蔚然可观。当然,“文革”及其以前描述性的笼统叙述占绝大多数,近几十年来始在学术深度上进展较快。迄今为止已出版断代农业地理专著3部、分省历史农业地理专著近10部。资深专家们曾经预言:若各地学者均能象郭著那样以本省为范围作通贯古今的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则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当指日可待了。4、历史人口地理研究这项研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1986年出版的葛剑雄著《西汉人口地理》是第一部断代历史人口地理专著,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该书对西汉人口分布的密度、迁徙、增长率以及粮食生产关系等问题作了详尽分析研究,为历史人口地理研究方法开创了一条新路子,具有引导意义。此后,有关断代人口地理的专著仅唐代便出版了三部、区域性历史人口地理专著一部、动态的历史人口地理(移民史)专著至少4部,葛剑雄《自选集》内这方面的精辟论述亦复不少,还有多种人口史研究专著涉及地理问题。5、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作为人文地理学分支之一的历史城市地理学,直到70年代末期才开始有所发展。马正林《丰镐-长安-西安》一书出版于1978年,当时国内这方面著作还相当少见。到了80年代初,这种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论著数量可观、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马正林编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一书的出版(1998年),标志着这个分支的成熟。古都是特殊的城市,古都研究在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侯仁之是建国后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历史城市地理的开创者,他对北京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至今无出其右者。6、历史交通与军事地理研究历史军事地理范围很广,但具有深度的成果不多,例如关于长城的研究,论著堪称丰富,但以泛泛而谈的居多,象张维华《中国长城建制考》这样严谨的著作毕竟只有少数。解放前,曾有过论述战国国防地理、《通鉴》战争地理、历史上的国防区域、历代战争与气候等问题的论文。解放后,史念海关于陕西历史军事地理多有研究,并发表了关于唐代前期关东尚武风气的专文;陈可畏对城濮之战和垓下之战作了重新研究;辛德勇关于刘邦出入汉中、韩信平齐、巨鹿之战等楚汉战争中地理问题的一系列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期未解决的问题。6、历史交通与军事地理研究历史交通地理研究集中在丝绸之路、海上丝路、大运河等问题上,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论著。白寿彝《中国交通史》及一大批水运史、航海史著作尽管侧重点不在地理方面,但无疑为历史交通地理研究提供了直接资料。在现有成果中,章巽对秦国交通与海上交通、黄盛璋对《西天路竟》与川陕交通、李之勤对秦岭交通、刘希为对隋代交通、王颋等对元代各行省站道、杨正泰对明代驿站等问题的考证与研究,均是比较有份量的。王文楚著《古代交通地理丛考》、辛德勇著《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代表了目前历史交通地理研究的最高水平。7、历史社会文化地理研究这个领域是新兴的热点,虽然起步较晚,成果也不算最多,但来势很猛,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学术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某种社会文化要素分布的地域背景考察二是某一时期某种人才地理分布的综合研究三是历史区域社会文化地理的研究8、古代地理学家、地理文献与学术史研究这一领域成果丰硕,集中体现在关于地理学史、郦道元《水经注》、徐霞客《游记》、历代地理总志与正史地理志、古地图等专题的研究上。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主要内容作为全校公共选修课,《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以历史地理学为基础,侧重于介绍中国地理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主要包括中国历史地理学概况、中国历史疆域的变迁、政区的设置、中国自然环境的历史变迁、中国历史文化区域差异,以及中国古代交通之丝绸之路等等。授课内容兼及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两大方面,是了解中国地理发展变化过程的入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