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志茹史学田野调查是历史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融合的产物,也被多个学科的研究者用于自己的研究实践。它将历史学的社会变迁研究导向田野地点,使研究者身处真切的社会场景中,综合运用跨学科的实地调查方法研究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对于注重区域或社区历史变迁的研究者来说,史学田野调查方法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转向实地调查不仅拓宽了观察历史的视野,而且丰富了研究历史的资料来源。第一章史学田野调查概述一、定义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其英文名为Fieldwork。又称田野工作、田野作业、田野考察、野外考察、实查、实地考察等。只要是到实地从事的调查活动,不论调查的地点是部落、村庄、市镇、街道,还是工厂、公司或其他机构,都可称之为田野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田野调查由人类学家提出、倡导和实践,并最终成为人类学者赖以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和建构理论的方法。现代西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始于美国的摩尔根而成型于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摩尔根是19世纪与所研究的对象直接接触过的少数人类学家之一。他曾多次访问北美印第安人居留地,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奠定的。社会学家也日益重视田野调查,逐步建立一系列科学的社会学调查方法,进而使社会调查发展成为社会学中的分支学科。历史学为何要引入田野调查史学研究的转型1、政治史到社会史2、精英史学到平民史学历史文献的扩大1、官修文献到民间文献2、书面文献到口述史料“华北历史与社会发展调研基地”田野调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田野调查包括考古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实施的考古发掘、社会调查、问卷调查等;狭义的田野调查专指人类学研究中的考古发掘与民族调查。史学田野调查是从田野调查的广义概念引申而来的,因侧重于对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借鉴,史学田野调查也使用“田野调查”这个概念来命名具有历史学学科特征的社会历史调查。史学田野调查就是在实地从事的历史调查与历史研究,该方法强调历史文献的发掘、整理和辨析,同时也注重口述史料的采集、编纂和分析,并将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拓展了历史学史料的来源。人类学田野调查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人类学者将其由田野调查所得到的研究成果统一称为民族志。参考书目:黄树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三联书店2002年版。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李霞:《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与后台权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二、学科方法的相互借鉴史学田野调查是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方法相互借鉴与融合的产物。与人类学家立足于田野调查运用历史文献不同,历史学家则是以历史文献作为基础,借鉴运用田野调查方法。从历史学科的发展来看,将实地调查与历史文献结合的研究方法对20世纪历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田野调查是补充历史文献相关记载的重要手段,访谈资料与实地观察的结果可以弥补文献资料之不足。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扩大了历史研究的材料范围。总之,史学田野调查是历史学学科建设的构成部分,田野调查资料的积累丰富了这个学科的文献基础,田野调查的研究成果则有助于增加学科建设的内容。史学田野调查使历史研究的领域扩展到村庄市镇、街头巷尾、河边船头、茶楼酒肆,使从事田野调查的研究人员能够亲历历史场景、近距离地观察社会变迁、接触历史活剧的“主角”。通过实地观察、采访、记录,在田野地点发掘“历史细节”,积累历史资料,考察一个人群、一个村庄、一个市镇乃至一个区域的社会变迁过程,得到直观的、具体的、微观的历史认识。第二章田野调查的准备一、研究课题的确定研究课题的选定是一次史学田野调查的起点。一个明确的课题是进行文献资料积累、制定调查提纲和设计访谈问题的前提,甚至调查地点的选择也应视研究课题的需要而定。二、文献资料的准备1、私人文件,诸如日记、书信、自传等;2、公事文件,诸如会议记录,商店或企业的财务账簿,政府或政党的会议决议、通告等;3、公开出版发行(或仅作为内部交流)的期刊、报纸等。就一些地区而言,田野调查应该关注的公开出版的文献还包括从省志、府志、县志、镇志到村史等地方志,厂史、厂志等企业史志,从市到县的地方文史资料(有些篇章本身就是历史当事人的访谈记录,有些则干脆就是某些历史事件当事人撰写的回忆录),以及从市、县到乡、镇乃至村的档案资料。此外,一些地区还有前人所作的文集、社会调查,以及口耳相传的民歌、唱词等可资利用。三、调查提纲的制定研究者收集到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可以提出有关研究课题的若干假设,详细规划研究项目的目的及内容,明确限定研究对象,制定实地调查方案,设计资料搜集方法以及分析方法,最后还需要对田野调查实施步骤和经费预算作出详细规划。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在实地调查之前拟定的调查提纲都是“未定稿”,都需要在调查过程中做合理的修订。四、问卷法与访谈法的选择和设计发放、回收和统计调查问卷是社会调查中常用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研究者可以获得大量统计资料。在史学田野调查中,单纯的问卷方法的适用性较弱,应考虑配合其他调查方法。在史学田野调查中,应当谨慎运用问卷调查方法。这主要是由问卷调查这一方法本身在研究历史现象时的局限性决定的。很多研究者的经验表明:历史调查比较适用访谈法,较不适用问卷法。在史学田野调查中,如果有必要使用问卷方法,通常也需要以访谈调查法作为补充和配合。结合运用访谈调查法是弥补问卷法缺陷的一种手段:将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结合起来运用,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一定规模的调查样本,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把握调查对象的整体状况或一般趋势;另一方面运用访谈调查方法,采集个案材料,了解整体状况中的局部细节,更加深入地解释一般趋势。两者互相补充、相互为用,史学田野调查就可兼顾深度与广度。第三章田野调查地域的选择由于研究课题不同,田野调查地点的地域范围选择也不同,可以大到地跨几个省市的经济区域,也可以小到只有十几户人家的自然村落。选择多大规模的调查对象,如何划定调查的具体地域,一般由课题所研究的问题、调查对象本身的典型性以及可操作性来确定。自选课题的选定:最好选择自己熟悉的地方。前辈的研究者早已提醒我们,将调查地点选定在“自己最为熟悉的地方”的诸多优势:“选择实地研究的区域,最好是你素所熟悉的地方,人杰地灵会有想不到的便利,如果是自己家乡,那更是无上的好。因为认识一个地方的风土习惯、社会背景,已经需要很多的功夫,能免去在这上面用功夫,当然可省去不少的时间。容易接近,容易变成局内人,尤为意中事。”(凌纯声、林耀华等:《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当研究者决定在自己熟悉的社区中做田野调查时,他们需要以调查者的状态面对素所熟知的风土人情,将自己的身份做暂时的转换,构建出一个符合田野调查客观性和科学性要求的“田野空间”。研究者要以双重身份从事研究,他既是一个通晓当地社区情况和历史变化的“本乡人”,又是一个以“他者”的眼光审视这个社区的“外乡人”。第四章文献的收集与研究史学田野调查因其历史学的学科性质,特别注重文献的收集与研究,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每到一地,研究者都要致力于搜寻民间文献、查阅档案资料以及采访当地居民以获得更多的资料线索。如果不到实地去做调查,那些“隐藏”在乡镇档案室、村档案室的极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不会轻易“现身”。同样,如果不到实地调查,一些收藏在村民家中的地契、账簿、类书、日记等其他文献,我们也不可能得知。一、地方档案的整理档案文献是史学田野调查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资料来源。档案的编目有一套自己的体系,进入档案馆之前,首先要了解有别于图书编目的档案编排方式。档案目录的一级编排标准是档案来源,即产生档案的部门、机构、企业等。档案馆中所有开放档案都会编为一个总目录,在寻找档案时,须先向工作人员索取档案总目录(部分县级档案馆的总目录可通过档案阅览室中的电脑检索)。注释的规范: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关于今冬海、滦河工程开工情况的报告》(1975年10月22日),河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47-1-294-2。《国务院海河工程汇报会议汇报提纲》(1971年7月27日),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A121-03-26-8。盐山县根治海河指挥部:《关于扩挖北排河任务的总结报告》(1979年11月22日),盐山县档案馆藏,档案号1979-1980长期8。〔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第235页。《水利建设的革命》,《人民日报》1965年7月5日,第2版。笔者在河北省高碑店市东盛办事处龙堂村采访李振江的记录(2012年2月12日)。李振江,男,1949年生,曾参与开挖永定新河和治理白洋淀工程。二、民间文献的收集民间文献通常由不提供公共服务的个人或机构收藏。这类文献涵盖的门类十分广泛,诸如家书、日记、账簿、宗谱、碑刻、回忆录等等,其作者不一定是文史专家,却可能是直接参与其事的当事人、亲历者或知情人,能为研究者认识历史过程的细节提供第一手的资料。1、保存在乡镇或村一级的机构中的文件2、个人保存的文献3、地方文史研究者保存的民间文献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集体化时期的研究行龙:《走向田野与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版。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张思:《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中国当代民间史料集刊》是一套记录1949年以来中国当代史的资料丛书,收录流散于社会的各种民间文献,包括笔记、记录、信函、小报、表格、账册和课本等等。它区别于其他同类资料的特点是,反映的是社会底层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关系及个人境遇的真切情况,为研究底层历史变迁提供原始资料。历史文献的局限:从时序上看,有关某个区域或历史现象的文献资料常常是不连续的。在我们的田野研究中,文献之不足可以运用实地观察所得的经验以及通过访谈所得的口述资料加以弥补。因此,史学田野研究一方面注重文献挖掘与文献研究,另一方面强调历史文献与实地调查的并重,主张将田野调查方法与历史学的文献研究方法结合运用。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资料的对读与互证不仅仅有助于研究者更准确和深入地理解历史文献,同样有利于研究者理解田野调查中获得的访谈资料,一些地方性的传说与故事也需要通过与历史文献的对读去深入理解。第五章田野调查的路径一、调查者的“有身份”与“无身份”人类学者将进入田野调查地点的方式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有身份进入”,另一种是“无身份进入”。有身份进入是指带着介绍信(或其他形式的身份介绍)进入田野;无身份进入是指在无任何机构介绍或证明的状况下,以个人身份进入田野。“有身份进入”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当地政府和其他机构的介绍与支持;一种是熟悉地情况的友人的引导。通过地方政府的介入或者由村(居)民委员会引导,调查人员较容易“进入”调查地点。但调查人员调动和借用行政资源的能力和程度主要取决于行政组织对调查的重视程度、对调查的支持力度,而行政组织是否支持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又往往取决于行政组织负责人的个人态度。可见,单纯依赖行政资源的方法是一种将实地调查的成败“系于一身”的田野路径,这给田野调查的质量带来不确定性。最理想的做法是将“有身份进入”方式中的熟人引导和政府支持两者结合运用。由熟人介绍而得到行政机构支持以更顺利地从事田野调查,是“有身份进入”的一种方式。在行政资源提供的支持有限的情况下,熟人的引导也能给实地调查提供便利条件。说明在一个地方顺利展开调查,最好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当地政府的肯定与支持,另一个是熟悉当地情况的友人、实际上就是当地人的引导。“无身份进入”田野的方法也有其优缺点:“无身份进入”可以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