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释迦摩尼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公元前6世纪佛教在反对婆罗门教中产生,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佛教向古印度境外不断传播。而佛教合适传入中国,历史上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尹存口授《浮屠经》给博士弟子景卢为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的标志。但由于传入的时间、路线、民族等不同因素,中国佛教形成了“上座部佛教、汉族佛教、藏传佛教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一)上座部佛教公元前3世纪中叶,阿育王之子摩晒前往伊斯兰卡传教,佛教在伊斯兰卡迅速发展,巴利文三藏佛教正式成为记录成册。5世纪,党觉音法师注释巴利文三藏,奠定了南传佛教的基础。早在7世纪上座部佛教就从缅甸传入云南边境,后来情况不明。11世纪后期,缅甸王朝重兴佛教,再次传入云南边境地区,后不断发展。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等6个民族全民或部分信仰上座部教。(二)汉传佛教两汉之际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现在学界相对比较认可的说法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汉明帝在公元67年迎请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建洛阳白马寺翻译《四十二章经》等佛经。佛教开始加速传播。汉代佛教在中国,只在社会底层暗暗生长,还没有浮现到社会上层来。直至汉末传统王室彻底崩溃,社会大乱,人心无主,传统文化尊严扫地,中国人民遂开始皈依佛教。中国自孔子时代兴讲学之风,至汉末向学之风越来越盛,三国以来天下大乱,客观原因致使讲学之风中断,加之魏晋清腴之风盛行,传统士大夫不再有教育社会群众的精神和热情,而此时兴起的佛寺和僧侣,正好充当了教育社会大众的功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汉地深入人心,译经事业相继不绝,以皇帝为首的上层社会大多笃信佛教,佛教自上而下深入民间,大型佛寺佛窟繁盛,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泰山经石峪、成都万佛寺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南北朝时期,南北方佛教各有特点:北方佛法常受王室拥护,试图造成一种神权政治的目的;而南方佛法多由士大夫自由研习,多以纯哲学的角度探究,试图把佛教哲学来代替儒家思想。正如钱穆所说:“北方佛教常带‘政治性’,南方佛教则多带‘哲学性’。北方佛教重在‘外面的庄严’,南方佛教重在‘内部的思索’。”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更倾向于人生哲学之研习,注重内心的自启自悟,中国人对于佛教,显然是偏重于学理而偏轻于信仰。魏晋至唐中叶,中国不泛求法僧人长途跋涉求取真经,一则因宗教热情,更是由于其对探求人生真理的渴求,对知识的向往。吐鲁番出土文书1帽一颜白绫褶袴一具白练裈衫一具被锦一百张2綵帛一千段金银二万文鷄鸣枕一枚文刀一口3弓箭一具孝经一卷笔研一具石灰一斛4熬谷八筐玉肫一双脚一两攀天丝万万九千丈5延昌卅七年丁巳岁闰六月十三日,大德比丘6法海敬移五道神,佛弟子武德持佛五戒,专7修十善,宜向遐龄,永赐难老,昊天不弔,忽尔8徂殒,迳涉五道,幸勿呵留,任意听过,倩9书张坚固,时见李定度。若欲求海东头,10若欲觅海西壁,不得奄遏□□,事事依移。以上为一段597年高昌国人随葬衣物疏,其中第1行至第4行列举的是死者的随葬品,其中有“孝经一卷”。文书第6行又见“法海”、“五道”、“佛弟子”、“持佛五戒”等佛教用语,这说明高昌国人崇信佛教。再者,文书第9行出现“张坚固”、“李定度”道教神仙,这又说明高昌国人有道教信仰。同一件衣物疏中出现了儒家、佛教、道教的文化符号,正体现高昌国民众独特的信仰观和冥界观。中国普通民众信仰佛教多以实用为目的,尤其体现在相对安定时期。中国人可以同时有多种信仰,且不冲突,儒释道可以合流。隋代佛教成为国教,佛经数量大增,佛教造像活动更加昌炽,教派林立。唐代统治者如唐太宗、武则天等依然笃信佛教。唐初,玄奘西行,艰辛求法17年,回国后共译佛经372部,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佛教的发展达到了鼎盛,形成了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密宗以及三阶教等中国佛教宗派。唐代禅宗,尤其是慧能的南宗禅发展尤为迅速。该宗依《坛经》,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提倡行走坐卧皆入禅法,简捷易行,形成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安史之乱后,爆发了中国佛教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灭佛运动,唐朝佛教走向衰落。自两宋始,儒家地位上升,佛教整体式微,唯有禅宗持续发展。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佛教仍有深刻影响。(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主要流行于我国西藏、青海、云南、内蒙古、新疆等省区以及尼泊尔、蒙古、哈萨克斯坦、印度等国家。11、12世纪,形成带有藏族地区特色的藏传佛教。它把以释迦名义编述的大小乘佛法统称为显教,以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的教法称为密教。藏传佛教也有不同的宗派,比如:宁玛派、噶丹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黄派)。他们虽然各有特点,但在教义上基本是把显、密二教结合起来,提出显、密兼修。主要经典:《大日经》、《金刚经》、《现观庄严论》等。主要代表人物:莲花生大师、阿底峡尊者、八思巴帝师、宗喀巴大师等。二、佛教的经典佛教经典:统称;藏经,俗称;佛经,也叫《大藏经》,一般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经”是指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条。“论”是佛陀的弟子们在学习佛经后所得的心得。重要经典:金刚经,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神咒,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大藏经,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华严经,佛说阿弥陀佛经等等三、佛教的偶像:佛、菩萨菩萨是菩提萨埵(Bodhisatta)的简称。简单地解释,凡是抱着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做菩萨。横、竖三世佛及其护法菩萨四、佛教的基本教义四圣谛:苦谛—人间的苦;集谛—苦的原因;灭谛—说苦的消灭;道谛—灭苦的方法。四法印: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涅盘超越概念(涅盘寂静)。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五、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重塑了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丰富并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语言、新的文体、新的意境、新的遣词命意的方法,对中国的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六、佛教的现代意义佛教视逆为顺的人生态度,对于饱受生活艰难的人讲,不失为一种对待逆境的超脱手段。而佛教追求清静恬淡,根绝欲念,随缘而安,忘却今世,求得解脱,在物欲横流的纷扰世界中,不失为一种超脱、潇洒、自由的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