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知识一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调整。2.国家的政策,是的前沿,有许多优惠政策。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毗邻__,靠近。4.全国最大的之一: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共同的和亲密的关系。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沿海港东南亚侨乡文化背景血缘澳知识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1.工业化进程呈现两个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1979~1990年)主导产业:产业优点:一些工厂迅速成为__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缺点:吸引的外资额及_____相对较慢劳动密集型工业增加值国内(2)第二阶段(1990年后)主导产业:产业面临问题:优势不明显,___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需进行产业升级高新技术政策劳动力2.城市化(1)现状:我国城市分布最为的地区之一。(2)表现城镇猛增,城市与乡村分布城市迅速扩大密集数量交错规模知识三问题与对策1.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受地区基础和的限制缺乏合理的与__2.问题(1)面临困境(2)相对落后(3)问题日趋严重产业市场腹地规划管理产业升级城市建设生态环境3.对策(1)调整:发展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__、广州、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3)加强规划与。产业结构原材料升级香港深圳管理考点一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的推进过程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时间1979~1990年1990年以后优势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工业实力大大增强劣势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的地位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2002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1/3,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存在问题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吸引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支撑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案例一】(2008·广东)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90%在广东省境内。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根据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材料一见图甲。图甲M江流域(广东省境内)示意图材料二见表1。表1M江流域(广东省境内)基本情况项目南部中部北部2000年人口比重(%)2136432000年城镇化水平(%)4334252005年GDP(亿元)2181.62484.9751.322005年人均GDP(元)332632893017157地貌类型三角洲平原、台地、丘陵台地、丘陵山地、丘陵材料三见图乙。图乙城市化发展曲线图(1)该流域气候类型是________,河川径流的补给以________为主。(2)M江水资源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其流域开发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的合理开发利用。(3)2000年该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特点是________。根据表1和图乙可以推测:进入21世纪,该流域的城镇化进程总体进入________阶段(填正确项字母)。A.起始B.加速C.成熟(4)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解析】第(1)、(2)题属于地理基本知识内容的考查,根据珠江流域自然环境的特点回答。第(3)题,阅读表格中前两项数据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南北方向上的差异。城镇化进程阶段的判断要把表中数据落实在“城市化发展曲线图”上进行对照。第(4)题,从“M江流域示意图”可以看出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其成因要结合表1中的“GDP”和“地貌类型”进行分析。【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水(2)供水、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养殖、防咸水能(3)南部高,北部低B(4)地理分布特点:①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成因:①水、陆交通便利,供水方便;②中、南部地势低平,有利于城镇建设;③中、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北部高,有利于城镇发展。【即时巩固一】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产业地带空间分布图材料二上图圆内部分为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专家学者提出的“西三角经济圈”,包括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关中城市群,将联合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1)“西三角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在地理位置上最大的不同点是________。(2)从“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产业地带空间分布图”上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产业地带空间分布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西三角经济圈”是西部大开发地带中产业最发达、最集中的地区,简述“西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4)我国打造“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意义在于()A.为西部大开发打造出引擎和龙头B.利于三大城市之间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C.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全面发展D.有利于资源、资金、人才和市场的集聚并形成产业集聚带E.有利于西部地区农业基地开发和建设,使西部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农产品供应基地【答案】(1)位于内陆地区(2)①以城市为中心②沿交通线(河流、铁路)呈条带状分布(3)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等资源丰富;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农业基础较好;拥有西部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享有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有重庆、成都、西安等大城市为依托。(4)ABCD考点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主要问题原因主要表现调整和治理的对策具体措施产业升级面临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崛起,使得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均处于劣势,国内腹地范围较小,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及国内其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以广州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主要问题原因主要表现调整和治理的对策具体措施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使得城市竞争力明显下降;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现象比较普遍,生产和生活设施比较简陋,治安状况较差,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隐患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城市都在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主要问题原因主要表现调整和治理的对策具体措施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能源、交通、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三废”排放量大,但处理量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露出来大气污染日益加剧;水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问题突出;噪声扰民;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对外来人口加强管理【案例二】下图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轮廓图,读后回答问题。(1)分析A、B区域工业发展的共同区位条件。(2)两个区域的经济高速发展,均得益于国家政策——改革开放。但也略有区别:B区域主要得益于________;A区域主要得益于________。(3)近年来,两地区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简述解决该问题的措施。(4)B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问题有哪些?该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什么?【解析】根据两个三角洲地区的轮廓和沿海岛屿的分布情况,可以确定A区域为长江三角洲,B区域为珠江三角洲。第(1)题,主要分析资源、能源、交通、劳动力、市场、科技、政策等区位因素,从中找出其共同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第(2)题,B区发展得益于设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A区发展得益于浦东开发。第(3)题,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B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困难)、城市化(基础设施落后)和环境(污染严重)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要针对这些问题。【答案】(1)有利条件:两区域都处在河流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农业发达;都处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不利条件:矿产资源缺乏,能源不足。(2)特区建设浦东开发(3)积极发展核电: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率。(4)主要问题: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主要对策: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治理环境污染。【即时巩固二】广东产业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严重削弱了其产业竞争力和全省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原有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如何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广东“十一五”期间谋求新发展的一个核心课题。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各项中,预示着广东进入21世纪后产业高成本时代到来的是()①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供应日趋紧张②劳动力成本增加,就业困难,失业率上升③防治环境污染的投入不断增大④人民币对外币的比值被迫下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应对高成本时代的到来,要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下列各项措施中合理的是()①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控制工业规模②构建以政府为主体、产学研分工合作的创新体系③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步伐,提升区域合作水平④加大环保投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A.①④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1)C(2)D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