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在肿瘤病人中的应用肿瘤科袁妮概述耳穴埋豆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敷药法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穴位帖敷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中药的用药与护理耳穴压豆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耳穴埋豆耳穴埋豆耳穴压豆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我们肿瘤科开展了一些中医技能操作对患者化疗后产生的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手足麻木、失眠、便秘、疼痛、脱发、皮疹等进行护理干预,主要中医护理措施有:耳穴埋豆、中药帖敷、穴位帖敷、等,在临床中能够有效地减轻肿瘤化疗患者的不良反应及痛苦,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与认可,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耳穴压豆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耳穴贴压法是通过对人体各个部分在耳廓上的对应点或反射区的刺激改善胃肠道不良反应。耳廓是人整体的缩影,人体各部分在耳廓上均有对应点或区域,其分布似倒置在母体子宫中的胎儿,头朝耳垂下缘,脚朝耳轮上缘,躯体居中。祖国医学认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上通于耳”,全身各脏器皆连系于耳。耳穴压豆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恶心呕吐是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常见症状,化疗药物可引起肠嗜铬细胞释放5-羟色胺,可激活中枢或迷走神经的5-羟色胺3受体引起呕吐反射,其次药液对消化道粘膜有刺激性,化疗药物中最强烈的致吐药物为顺铂,接受高剂量顺铂的病人呕吐达90%,急性呕吐一般发生于给药后1-2h,此时机体的血药浓度也达到了最高峰,呕吐可持续一周左右。耳穴压豆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频繁的恶心呕吐可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会影响病人进食和导致消化液的丢失,引起脱水和营养不良。长期接受化疗的病人,由于胃肠道反应剧烈,可加重心理负担,导致机体抵抗力低下,而影响治疗的正常进行或因此中断治疗。耳穴压豆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因此,我们在顺铂化疗前一天给病人实施耳穴埋豆,取口穴、胃穴、食管穴、贲门穴并辅以皮质下穴,以理气宽中、将逆止呕,尤其贲门穴是止呕要穴,皮质下穴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耳穴压豆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诸穴相配起到消除呃逆、镇静止呕的目的,同时与止吐剂有机结合,对缓解胃肠道反应具有一定的增强疗效的作用。采取耳穴贴压法与止吐剂联合使用可明显减轻化疗后的胃肠道反应,从而减轻病人痛苦,保证治疗顺利进行。耳穴压豆的定义耳穴压豆法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耳穴刺激方法,是在耳穴毫针法基础上替代埋针的一种简易疗法。此法经济、安全、无创伤、副作用少,无感染和交叉感染。耳穴压豆的适应症适用于老人、幼儿、怕针惧痛、路途遥远。工作学习紧张不能每日去医院就诊的患者。此法既可用于各种急性病的消炎、消肿、止痛。又可治疗各种慢性病,如高血压、消化道溃疡、胆囊炎、胆石症、慢性支气管炎、遗尿症、神经衰弱等,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材料贴压物所选用的材料可因地而取,可用油菜籽、小米、绿豆等,也可用药物种籽,莱菔子、白芥子、王不留行籽等,也可用药丸,六神丸、喉症丸、速效救心丸等。凡是表面光滑、质地坚硬、大小适中、无副作用的物质均可用于耳穴贴压。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是王不留行籽。选穴原则1、按相应部位取穴当机体患病时,在耳廓的相应部位上有一定的敏感点,它便是本病的首选穴位,如胃痛取“胃”穴等。2、按脏腑辨证取穴根据脏腑学说的理论,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进行辨证取穴。如脱发取“肾”穴,皮肤病取“肺”、“大肠”穴等。3、按经络辨证取穴即根据十二经脉循行和其病候选取穴位。如坐骨神经痛,取“膀胱”或“胰胆”穴;牙痛取“大肠”穴等。4、按现代医学理论取穴耳穴中一些穴名是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命名的,如“交感”、“肾上腺”、“内分泌”等。这些穴位的功能基本上与现代医学理论一致,故在选穴时应考虑其功能,如炎性疾病取“肾上腺”穴。5、按临床经验取穴临床实践发现有些耳穴具有治疗本部位以外疾病的作用,如“外生殖器”穴,可以治疗腰腿痛。临床常用耳穴取穴部位胃(主治)胃痉挛,胃炎,胃溃疡,失眠,牙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前额痛。肺(主治)咳嗽,胸闷,声音嘶哑,皮肤瘙痒症,荨麻疹,便秘,戒断综合征。肝(主治)胁痛,眩晕,高血压,更年期综合症。脾(主治)腹泻、腹胀、便秘、食欲不振。肾(主治)腰痛,耳鸣,神经衰弱,肾盂肾炎,哮喘,月经不调。临床常用耳穴取穴部位神门:(主治)失眠、多梦、癫痫、高血压、神经衰弱。气管:(主治)哮喘,支气管炎。交感:(主治)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输卵管结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十二脂肠:(主治)十二脂肠溃疡,胆囊炎,胆石症,幽门痉挛,腹胀,腹泻,腹痛。小肠:(主治)消化不良,腹痛,腹胀,心动过速。大肠:(主治)腹泻,便秘,咳嗽,牙痛。三焦:(主治)便秘,腹胀,上肢外侧疼痛。耳穴压豆的按压方法耳穴贴压时要稍施加压力,按压数秒钟后,一般即能收到效果。刺激强度应根据病人基本情况而定。急性病症、实证、热证、体质强壮者,宜用强刺激手法。儿童、孕妇、年老体弱、精神紧张者,宜用弱刺激手法。一般患者可采用中等刺激强度按压。耳穴压豆的疗程每贴压1次,可在耳穴上放置3-5天,贴压期间,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2-3次,每次1-2分钟,贴压5-10次为1疗程。中间休息1-2天。再进行下一疗程,可双耳贴压,也可两耳轮换贴压。耳穴压豆的注意事项1.防止胶布受潮和感染,以免引起皮肤炎症。如对氧化锌胶布过敏史,可加贴肾上腺、风溪穴,或采用脱敏胶布,纸胶布等。2.夏季皮肤汗出,贴压以2-3天为宜,冬季皮肤干燥,可贴3-5天。3.耳廓有冻疮、炎症、溃疡等处不宜贴敷。耳穴压豆的注意事项4.侧卧时压豆处疼痛较甚时,可放松胶布或移动位置即可缓解。5.孕妇宜用轻刺激手法,对有习惯性流产史之孕妇则应慎用。6.贴压后患者自行按压时,用力不可过猛,且不可揉搓,以免按破或搓伤皮肤造成耳廓感染。敷药法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中药帖敷抗癌膏(桂附止痛膏)组方:桂枝、红花、泽兰、牵牛子、甘遂、阿魏、适用于虚证、寒证、瘀证患者。作用:散寒止痛,散结抗癌。敷药摊制的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固定松紧适宜中药帖敷的注意事项敷药前评估局部皮肤状况:皮肤有破溃、红疹、瘙痒、水泡等现象时不宜敷药敷药部位:按疼痛部位和面积大小敷药敷药持续时间为24h,每日更换一次敷药后,若出现红疹、瘙痒、水疱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遵医嘱处理。穴位帖敷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清肺散组方:白花蛇舌草、急性子、全瓜蒌、水红花子、大黄、水蛭、桔梗、鱼腥草、冰片、雄黄适用于实证、热证患者。作用:清热解毒,散结抗癌取穴:主穴:大椎、双侧肺俞等。配穴:天突、定喘、膏肓穴温肺散组方:川草乌、白芥子、制附片、细辛、杏仁、当归、生晒参、椒目、熟地、淫羊藿、桔梗、适用于虚证、寒证患者。功效:温化寒痰。护肝降酶散组方:牵牛子、防已、丹参、留行子、路路通、木瓜、生甘遂、延胡索、制鳖甲适用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作用:护肝降酶穴位敷贴方法将药物压成直径2CM,厚0.25CM的圆柱形小药饼,用无菌敷料固定在相应穴位上,防止脱落。每次敷贴4-6小时后自行将药撕去,每日1次,治疗10-15次为治疗疗程。穴位帖敷注意事项帖敷膏药后,如出现皮肤发红,起丘疹、水疱、瘙痒、糜烂等,应停止使用膏药,皮损处以黄连纱条换药。中药用药与护理——中药用药基本知识中药的概念中药是以中医学理论阐述其药性并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它以天然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仅典籍记载已达三千种以上。中药的应用药物的用法包括配伍禁忌、用药禁忌、剂量和服法等几项主要内容。掌握这些知识与方法、按照病情、药性和治疗要求予以正确的应用,对充分发挥药效和确保用药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药类别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理气药、消食药、温里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祛痰药、祛风湿药、补虚药、驱虫药、利水渗湿药、芳香化湿药、开窍药、平肝熄风药……等50余类别。1、解表药何谓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解表药多具有辛味,性能发散,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以汗解。由于表证有风寒和风热两种不同性质,故解表药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两类。下面分述解表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祛痰药的分类、作用、注意事项。药物: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苍耳子、辛夷花、蒿苯等。作用:发散风寒,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之风寒表实证。注意事项:辛温解表药大多有较强的发汗作用,虚人当慎用;不可使之出汗过多。以免损耗阳气和津液;疮痈、淋病、失血患者慎用。不宜久煎,以免失去药效。辛温解表药药物:薄荷、牛蒡子、蝉蜕、淡豆豉、桑叶、菊花、蔓荆子、葛根、柴胡、升麻、浮萍等。作用:宣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的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等。注意事项:可与清热解毒药物配伍应用,不宜久煎,以免失去药效。辛凉解表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清热药药性属寒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清虚热等功效。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热痢、痈肿疮毒以及阴虚内热等所呈现出的各种里热证候。根据清热药的主要性能分为五类2、清热药药物: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栀子、夏枯草、寒水石、谷精草、青箱子、密蒙花等。作用: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有泻火泄热的作用。用于急性热病、高热、汗出、烦渴、谵语、发狂、舌苔黄燥、脉洪实等证。注意事项:对于虚人使用本类药物时,当考虑照顾正气,适当配伍扶正药物。清热泻火药药物: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等作用:清热燥湿,用于湿热内蕴,发热,口苦,苔腻,尿少等症状,泄泻,痢疾,痔瘘,黄疸,湿疹,痈肿等。注意事项:苦寒多能伐胃,燥能伤阴,对脾胃虚弱,津液亏损者当慎用。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药物:犀角、水牛角、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等。作用:清热凉血,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的作用,主要用于血分实热证,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妄行。如鼻衄,牙龈出血,吐血,便血以及舌绛,烦燥,神昏谵语等证。注意事项:一般适用于热在血分的病证,如果气血两燔可配合清热泻火药同用。清热解毒药药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叶、穿心莲、牛黄、青黛、蚤休、半边莲、土茯苓、鱼腥草、山豆根、白藓皮、白花蛇蛇草、白头翁、马齿苋等。作用:清热解毒,用于各种热毒病证,如疮痈、丹毒、斑疹、咽喉肿痛、痄腮,痢疾等。注意事项:宜随证配伍,以提高疗效,如虚人应配适当的补虚药以固护正气;挟湿者当配伍燥湿药。清虚热药药物: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白薇、胡黄连等。作用:主要用于阴虚内热表现的发热、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及口燥咽干、虚烦不寐、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注意事项:本类药物通常要配伍生地、麦冬、玄参、龟板、鳖甲之类养阴药同用方能标本兼固。3、活血化瘀药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本类药物具有行血、散瘀、通经、利痹、消肿及定痛等功效,适用于血行失畅、瘀血阻滞证。药物:川芎、丹参、乳香、没药、延胡索、郁金、姜黄、莪术、三棱、益母草、桃仁、红花、鸡血藤、穿山甲、水蛭、虻虫、降香、泽兰、月季花等。作用:活血祛瘀药善于走散,具有行血、散瘀、通经利痹、消肿及定痛等功能,适用血行失畅,瘀血阻滞之证。如疼痛、身体外部或内部肿块,外伤血肿,内出血,皮肤,粘膜或舌体出现瘀斑。注意事项:常配合行气药,以增强行血散瘀的作用。不宜用于妇女月经过多,对于孕妇,尤当慎用或忌用。祛痰药(又称化痰药)凡以减少或祛除痰涎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化痰药;能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一般咳喘每多挟痰,痰多亦必致咳喘,而化痰药多兼止咳平喘之功,止咳平喘药亦多兼化痰之效。两者常配合使用,故合称为化痰止咳平喘药。本类药物主要用于痰多咳嗽或痰饮喘息,咳痰不爽之证。祛痰药: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皂荚、桔梗、旋覆花、白前、前胡、瓜蒌、川贝、竹茹、竹沥、礞石、海藻、昆布等。止咳平喘药:杏仁、百部、紫菀、款冬花、苏子、桑白皮、葶苈子、枇杷叶、白果等。作用:化痰、止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