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杜关系论之察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韓杜關係論之察考李建崑一‧前言韓愈繼李杜之後,崛起於中唐,成為貞元元和時期之大詩人。然而古人對韓愈之詩歌作品卻呈現愛憎參半之兩極態度;愛者認為「雖杜甫亦有所不及」,憎者則貶為「雖健美富贍,終不是詩」。其實,韓詩自有一種「雄直之氣,恢詭之趣,足以鼎峙天壤,模範百世。」(註一)李、杜、韓三家詩各有極詣,早在唐司空圖《題柳柳州集後》,即已指出:「韓吏部歌詩數百首,其驅駕氣勢,若掀雷挾電,撐抉於天地之間,物狀奇怪,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註二)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七亦云:「昌黎從李杜崛起之後,能不相沿襲,別開境界,雖縱橫變化不迨李杜,而規模堂廡,彌見闊大,洵推豪傑之士。」(註三)韓愈在詩史中獨樹一幟、自成家言之地位誠然不可動搖。然而論及韓愈與前輩作家之關係時,又以杜甫最受矚目。歷代詩文評論者,對杜韓關係也有較多討論。本文擬根據現存資料,針對韓詩學杜之問題,進行較為細密之探討。或能印證前賢之論見,對韓愈與杜甫之關係,更深入了解。二‧韓愈詩中之杜甫就《韓昌黎集》來看,韓愈僅僅對少數當代詩人表示推許。如:《送孟東野序》云:「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皆以所能鳴。其存而在下者,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於古,其他浸淫乎漢氏矣。」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宋祈《新唐書‧杜甫傳》特別指出:「昌黎韓愈於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誠可信云。」(《新唐書》卷二百零一)統計韓愈提及杜甫之詩篇,共有六首,分別是:《醉留東野》、《感春四首》之二、《薦士》、《石鼓歌》、《酬司門盧四兄雲夫院長望秋作》、《調張籍》。貞元十四年春,孟郊離開汴州,臨行賦詩作別,韓愈作《醉留東野》以酬之。其中有四句云:「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常恨二人不相從。吾與東野生並世,如何二復躡二子蹤﹖」在此,透露韓愈昔年嘗讀李杜詩,對於李杜不能長相過從,深感遺憾。細察李杜相互投贈之作,至少有下列數首:如杜甫《送孔巢父》詩云:「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如何。」《不見》詩云:「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春日憶李白》詩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李白《送杜二》詩云:「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沙丘城下寄杜甫》詩云:「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這些詩,大概便是「常恨兩人不相從」一語之所本。而韓愈儼然將自己與李杜相提並論。此外,韓愈在《感春四首》之二有六句云:「近憐李杜無檢束,爛漫長醉多文辭,屈原《離騷》二十五,不肯餔啜糟與醨。惜哉此子巧言語,不到聖處寧非癡?」這四首詩是韓愈於憲宗元和元年掾江陵,擔任法曹參軍時所作。憲宗即位,雖使韓愈自郴州移官江陵,卻仍受到朝中政敵之制壓,心中之抑鬱,自不待言。因此不免認同李杜之頹廢好酒、爛漫長醉來!按李白《春日醉起言志》云:「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又《月下讀酌》四首之三云:「一尊齊死生,萬事固難審。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杜甫《杜位宅守歲》詩云:「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這種酒傾愁即不來,醉後不知有身之生活態度,對照堅持獨醒的屈原,那麼屈原顯然是個不到「聖處」(酒)之癡人。韓愈之真意其實並不是譏嘲屈原,而是借屈原發洩自身之感慨。又韓愈在《薦士》詩中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勃興得李杜,萬類困陵暴。後來相繼生,亦各臻閫隩。」這是就詩歌源流論述唐以來重要詩人。所謂「萬類困陵暴」,當是以奇險硬語形容李杜勃然崛起、無人抵擋之態勢,意在表達韓愈極度之推崇。至如《石鼓歌》曰:「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又《酬司門盧四兄雲夫院長望秋作》曰:「嗟我小生值強伴,怯膽變勇神明鑑。馳坑跨谷終未悔,為利而止真貪饞。高揖群公謝名譽,遠追甫白感至諴。樓頭完月不共宿,其奈就缺行攙攙。」則以十分虔敬之語氣表示李杜在心中之份量。韓集提及李杜之詩篇,最值得重視的當推《調張籍》,詩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癡,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夜夢多見之,晝思反微茫。徒觀斧鑿痕,不矚治水航。想當施手時,巨刃磨天揚。垠崖劃崩豁,乾坤擺雷硠。惟此兩夫子,家居率荒涼。帝欲長吟哦,故遣起且僵。翦翎送籠中,使看三者,太山一毫芒。我願生兩翅,捕逐出大荒。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腸。刺手拔鯨牙,舉瓢酌天漿。騰身跨汗漫,不著織女襄。顧語地上友,經營無太忙。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這首詩,據清‧方世舉《昌黎先生詩集注》之說法,是「有為而作」的。因為,同代詩人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大肆抨擊李杜詩缺乏風雅比興,頗有「李杜交譏」之傾向,而與白居易倡和之元稹也在《杜工部墓誌銘》之中「揚杜貶李」;韓愈深不以為然,遂作此詩以平抑元、白。張籍雖為韓門弟子,其樂府詩卻與元、白之作風相近,因此,韓愈在詩題中著一「調」字,除了「調侃嘲戲」之外,恐怕也有一份「啟發調教」之意!全篇四十句,起首六句是讚美李杜之名言。謂李杜詩文留存後世,如萬丈光燄,千古常照。不知何故,竟有愚兒,詆毀中傷?猶如蚍蜉欲撼大樹,可笑不知量力。「伊我」四句,描述自己對李杜之崇仰。所謂「舉頸相望」、「夜夢」、「晝思」,都在表白嚮慕之誠。「徒觀」六句,以夏禹治水作比,謙稱雖讀李杜詩文,未能窮源竟委,一探李杜之創作歷程。猶如雖見治水遺跡,卻難知夏禹治水之航程。續以夏禹疏鑿山峽比擬李杜之下筆為文,設想巨斧一揮,垠堐分裂,參天巨石,搖落谷底,發出如雷巨響。這種化虛為實之手法,雖非韓愈之獨創,然就比擬之巧、氣勢之雄、造語之奇而言,韓愈堪稱獨步。「惟此」六句,筆峰一轉,接敘李杜家居荒涼、不遇於時之命運。韓愈將李杜在世之處境歸為天意,謂係天帝欲其永遠吟哦,遂使二人苦樂相繼、沉浮不定,一如剪去翎羽之籠鳥,無法振翅高翔。「平生」六句,敘李杜詩文留存至今,不過百千之一而已,其作有如金薤之書、琳琅美玉「我願」八句,謂己願化生兩翅,於天地八荒之中,上下求索;出於至誠,往往能與李杜之精神相感通,吸取千奇百怪之詩境,入我肚腸。吾詩遂能高至於酌天漿,深至於能拔鯨牙;騰身跨上汗漫宇宙,無需穿著織女之天衣。在此,韓愈自述追隨李杜之心得,可謂是對李杜無上之推崇。結尾四句,評論張籍作詩,經之營之,無乃太忙?因而奉勸他一同向李杜學習。誠如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雪浪齋日記》所評:「退之參李杜,透機關,於《調張籍》詩見之。」(註四)韓愈在《調張籍》詩中,觝排後人對李杜詩之苛責,揭示李杜詩之精神特質,貢獻自己上下求索、追隨李杜之經驗,並且以這四一首詩作為示範。不論創意鑄言,都是戛戛獨造,本身便是光燄萬丈之奇觀。由於前述六首韓詩,皆為李杜並舉,因此,一些清代詩評者如:沈德潛在《唐詩別裁》卷七、趙翼《甌北詩話》卷三,皆主張:「昌黎則李杜並尊。」其實,韓愈學杜多於學李,歷代詩評者對於杜、韓關係之討論也遠超過李、韓。根據錢仲聯《韓愈詩繫年集釋》所附《集說》來統計,前人論及韓愈學杜或持與杜詩作比較之篇章,至少有:(一)《青青水中蒲》(二)《此日足可惜一首贈張籍》(三)《古意》(四)《答張十一功曹》(五)《赴江陵途中寄贈王二十補闕李十一拾遺李二十六員外翰林三學士》(六)《岳陽樓別竇司直》(七)《永貞行》(八)《寒食日出游夜歸張十一院長見示病中憶花九篇因此投贈》(九)《答張徹》(十)《南山詩》(十一)《贈崔立之評事》(十二)《送文暢師北游》(十三)《祖席二首》(十四)《送侯參謀赴河中幕》(十五)《石鼓歌》(十六)《奉和庫部盧四兄曹長元日朝迴》(十七)《盆池五首》(十八)《晉公破賊回重拜台司以詩示幕中賓客愈奉和》(十九)《左遷至籃關示姪孫湘》(二十)《宿曾江口示姪孫湘二首》(二一))《詠燈花同侯十一》(二二)《早春呈水部張十二員外二首》(二三)《奉和杜相公太清宮紀事陳誠上李相公十六韻》(二四)《和水部張員外宣政衙賜百官櫻桃詩》。而前人論及韓愈學李之篇章僅僅以下數篇:(一)《調張籍》(二)《雜詩》(三)《盧郎中雲夫寄示送盤谷子詩兩章歌以和之》。清‧王闓運《湘綺樓說詩》卷一便指出:「韓愈並推李、杜,而實專於杜。」(註五)考其原因,或是性情與信念上的差異所致。李白天才橫溢、狂放不羇、好酒鍊丹、學仙學劍、從來不是適合官場之人;而韓愈則為學問篤實、排拒佛道的官紳型詩人,一生宦海浮沉,飽經世故,卒於官守。按宋‧周必大《二老堂詩話》云:子美詩「自比稷與契」,退之詩云「事業窺稷契」。子美未免儒者大言,退之實欲踐之也(註六)又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八云:杜韓盡讀萬卷書,其志氣以稷、契、周、孔為心,又於古人詩文變態萬方,無不融會於胸中,而以其不世出之筆力,變化出之,此豈尋常齷齪之士所能辨哉!(註七)可見韓愈與杜甫有較多之相似性,韓愈學杜多於學李,也就不難理解。三‧前賢對杜韓關係之討論五歸納前人評論杜韓關係之資料,大概可分為五類:一是杜韓作風之比較,二是自用韻推測詩作之承襲關係,三是自句法之相類說明韓愈之學杜,四是自用意之相類推斷韓愈之學杜,五是自作法之相類推斷韓愈之學杜。(一)‧關於杜韓作風之分析比較。如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有云:退之詩,大抵才氣有餘,故能擒能縱,顛倒崛奇,無施不可。放之則如長江大河,瀾翻洶湧,滾滾不窮;收之則藏形匿影,乍出乍沒,姿態橫生,變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蘇黃門子由有云:唐人詩當推韓、杜,韓詩豪,杜詩雄,然杜之雄亦可以兼韓之豪也。此論得之。詩文字畫,大抵從胸臆中出,子美篤於忠義,深於經術,故其詩雄而正;李太白喜任俠,喜神仙,故其詩豪而逸;退之文章侍從,故其詩文有廊廟氣。退之詩正可與太白為敵,然二豪不並立,當屈退之第三。(註八)此段評論分析比較李、杜、韓、三家詩之作風,十分精闢,值得注意。轉引蘇子由之精語,尤有意義。張介強調韓愈之才情,認為韓詩雄奇變怪、波瀾壯闊之風格,都是才情所致,若從《進學解》來看,韓愈其實下過極深的學者功夫。杜甫也自稱「讀書破萬卷」,可見杜韓都是以學問為根柢的詩人。韓文杜詩所以號稱「不蹈襲」,所以被譽為「無一字無來歷」,原因在此。韓愈「約六經為文」,杜甫「篤於忠義,深於經術」,卻同樣對於古人詩文種種技巧境界,融會胸中,變化運用。然因性情或際遇之相異,而有不同之作風。就所謂「韓詩豪,杜詩雄,然杜之雄亦可以兼韓之豪也。」不難獲悉杜甫之博大。此外,明‧李東陽《懷麓堂詩話》云:詩有五聲,全備者少,惟得宮聲者最優。蓋可以兼眾聲也。李太白、杜子美之詩為宮,韓退之為角,以此例之雖百家可知也。(註九)其所謂「杜為宮聲,韓為角聲」從某一角度來看,正是「杜可以兼韓」之意。至於清‧王士禎《帶經堂詩話》卷一則云:宋明以來詩人,學杜子美者多矣。予謂退之得杜神,子瞻得杜氣,魯直得杜意,獻吉得杜體,鄭繼之得杜骨,它如李義山、陳無己、陸務觀、袁海叟輩又其次也,陳簡齋最下。《後村詩話》謂簡齋以簡嚴掃繁縟,以雄渾代尖巧,其品格在諸家之上,何也﹖(註十)則是從另一角度分析杜韓作風之關係。王士禎是清代「神韻說」之代表人物,其所六謂「神」、「氣」、「意」、「體」、「骨」,皆有詩學批評之特定意義,在此不擬深入探討其內涵;但是,由此不難獲悉韓愈之學杜,絕非僅僅在形式一面,而是在精神氣象一面。清‧方東樹《昭昧詹言》云:韓、蘇之學古人,皆求與之遠,故欲離而去之以自立。明以來詩家,皆求與人似,所以成剽竊滑熟。(註十一)清高宗御選《唐宋詩醇》亦云: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不簡於李,其渾涵汪洋,千彙萬狀,誠不減於杜。而風骨崚嶒,腕力矯變,得李杜之神而不襲其貌,則又拔奇於二子之外,而自成一家。(註十二)皆為極正確之看法。所謂「學古人,求與之遠」、所謂「得其神而不襲其貌」也是學古人作品之金科玉律。然則韓愈學杜,究在何處別開生面?清‧吳喬《圍爐詩話》卷二云:于李杜後,能別開生路自成一家者,惟韓退之一人。既欲自立,勢不得不行其心之所喜奇崛之路。于李杜韓後,能別開生路者,惟李義山一人。既欲自立,勢不得不行其心之所喜深奧一路。(註十三)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三云:韓昌黎生平所心摹力追者,惟李杜二公。顧李杜之前,未有李杜;故二公才氣橫恣,各開生面,遂獨有千古。至昌黎時,李杜已在前,縱極力變化終不能再闢一徑。惟少陵奇險處,尚有可推擴,故一眼覷定,欲從此闢山開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