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第十二章 闽台支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闽台支脉指的是我国福建省、台湾省以及广东一带操闽方言的区域在音乐文化方面,一方面承中原古乐之遗风,另一方面,又创俚曲管弦之新声随着人口迁徙,闽地音乐文化也在台湾省得以广泛流传,同时还流播南洋群岛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闽台支脉音乐体裁形式主要有南音、锦歌、歌仔、评话、伬唱等最具代表性的乐种为福建南音、潮州音乐和歌仔戏(芗剧)等闽台汉族民歌按体裁分,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灯歌舞歌、渔歌、唱诗念歌、风俗歌曲、儿歌等《王大姐》流传在泉州一带的闽南方言民歌原叫四季花名调,新中国成立后,被填上宣传婚姻法内容的歌词旋律音调显示出北方音乐的特点,又显示出旋律音调的变异性《思想起》又名恒春调,是发源自台东南端湾恒春地区的民谣,盛行于台湾南部旋律音调以sol—re为核心种子,往上扩展为sol—la—高音do—re,用鱼咬尾、连环扣等手法再引申出一系列新乐思旋律抒情优美,感情朴实真挚《一只鸟仔》台湾童谣全曲以四度跳进为贯穿性音调共四个乐句,以第一乐句为基础做变化发展而成旋律音调与语言结合紧密,音乐风格天真活泼,诙谐风趣福建南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又名南乐、南管、南曲、弦管流行于闽南方言地区、台湾省,以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南音除了单独演唱、演奏外,还被广泛运用于高甲戏、梨园戏等地方戏曲中福建南音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1、指:即“指套”,是有词、有谱、有琵琶弹奏指法的套曲2、谱:即器乐曲,是无唱词、有琵琶弹奏技法、专供乐器演奏的套曲3、曲:即散曲,均有词演唱,内容大致可分为抒情、叙述、写景三类福建南音的艺术特征1、南音曲调优美,节奏徐缓,艺术风格古朴幽雅,委婉深情,在节拍、旋律线条、谱字、演唱方法等方面,别具一格,具有鲜明的特点2、南音节拍主要有散板、七撩一拍、三撩一拍、紧三撩、叠拍、紧叠拍六种3、福建南音的旋律多级进,呈曲线回绕状,与唱词的配合常为一字多腔,表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4、福建南音唱腔旋法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多重大三度并置”5、南音谱字用工尺谱表示6、南音的演唱讲究咬字吐词、收音归韵流传于粤东、闽南一带的古老的民间乐种潮州是潮州音乐的中心和发祥地,其源头可追溯到唐宋之际,至明清时期发展成熟在形成过程中,除从本地区民间音乐、兄弟乐种吸收营养外,还承唐、宋燕乐、法曲、道调的遗绪,受宋元南戏音乐的影响据初步统计,潮州音乐有曲目数千首以上潮州音乐常在民间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等各种场合演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出现了诸多派系和名家,并积累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经验潮州音乐按使用乐器和演奏风格,大致可分锣鼓乐、弦诗乐、细乐三类台湾歌仔戏与闽南芗剧,是同源同流的地方戏曲剧种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锦歌→歌仔→歌仔戏→芗剧歌仔戏的艺术特征1、内容:歌仔戏内容以演唱民间故事为主,多强调忠孝节义,一般没有固定剧本,至今仍沿袭以“戏先生”讲戏并分配角色的方式演唱2、曲调:歌仔戏曲多白少,格律自由。包括七字调、哭调、台湾杂念调、内地杂碎调和自民歌小调和其他兄弟剧种吸收的唱腔。道白则采用闽南方言3、演唱:歌仔戏初以一男一女对唱为主,后发展为有生、旦、丑三行。众角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4、伴奏乐器:武场戏的伴奏乐器同京剧相似。文场戏乐器早期以壳仔弦、大广弦、月琴、台湾笛为主,后来又采用二胡、洞箫、唢呐、琵琶又名福州戏,是流传于福建省福州方言区的戏曲剧种闽剧由明末至清代中叶的“儒林”、“江湖”、“平讲”吸收外来的徽剧、京剧之长而逐渐形成代表剧目:《紫玉钗》、《荔枝换绛桃》等闽剧的艺术特征1、闽剧属曲牌体剧种,音乐唱腔是由江湖、洋歌、逗腔和小调等四大类组成的2、闽剧的角色分行,早期较简单,由生、旦、丑三个角色构成“三小戏”,现逐渐发展为“十二角色”,有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贴、末、杂等,相当齐全3、闽剧器乐由介头、哗牌、琴串组成。闽剧乐队俗称后台,分硬爿、软爿部分。传统乐队由七人组成,俗称“七条椅”,每人掌握几件乐器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莆仙戏历史悠久,据刘克庄诗词吟咏,宋代在莆田一带就盛行戏曲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改称莆仙戏莆仙戏的艺术特征1、莆仙戏的传统剧目,音乐曲牌,行当角色都与南戏有着密切关系。其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几乎保存了宋、元南戏的全部剧目2、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同一曲牌又有宽、紧、半宽紧的节奏变化,以及犯调、集曲、套曲等处理手法3、声腔称“兴化腔”,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风味4、行旦角色原先只有生、旦、贴生、贴旦,靓妆(净)、末、丑共七个,故称“七子班”。清末增加了老旦,故称“八仙子弟”5、乐器早期很简单,也象宋元南戏一样只有锣、鼓、笛。辛亥革命以后,逐渐吸收当地十音、八乐、鼓吹等民间乐种的乐器流行于福建省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和台湾省的闽南方言区的一个戏曲剧种历史悠久,是宋、元南戏的一个支派,有大、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有上路和下南两个流派三个流派都有自己的“十八棚头”和艺术风格特色梨园戏的艺术特征1、唱腔为曲牌体,以福建南音中的“曲”为主要唱腔,并吸收部分民歌小调以及其他戏曲腔调。为适应戏剧情节与表演动作的需要,常以变换节拍、节奏、改变曲调等手法将南音唱腔加以处理运用2、梨园戏的曲牌体式有:套曲、集曲、过曲、慢、引、近、小令和唐宋大曲的衮等。梨园戏的曲牌来源于唐宋大曲和法曲、民间音乐等,其中保留了相当一部分的古曲3、梨园戏在音韵上保留了许多古语言。方言土腔一律以泉州音为准,但也注意到不同人物身份与地方色彩,在有的剧目中还保留了地方土音和古音4、各行当均用本嗓,质朴自然,而在音色上有所区分,讲究气息的运用和吐字收音,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帮腔等5、梨园戏的乐律和乐器方面还沿用唐代旧制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流行于福建省泉州各县(市)、厦门市、漳州市产生于清代中叶,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化装游行,并以此为基础,用十音、鼓吹乐音乐作为伴奏而成早期称为“宋江戏”,后又名“大气戏”高甲戏的艺术特征1、剧目分为大气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2、音乐曲牌属南音系统,大都来自南音和木偶戏,但节奏、旋律有所变化,唱腔主要来自于南音与民歌小调3、演员演唱时用本嗓,行腔雄浑高昂,也不乏清婉细腻的音韵4、角色行当原只有生、旦、丑三个行当,后来陆续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等,以丑最为突出5、使用的乐器分文乐和武乐两种,文乐以唢呐为主,辅以品箫、洞箫、二弦、三弦、琵琶等;武乐包括百鼓、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响盏、小叫等,显示出浓厚的地方特色俗称叶欢、十欢伬,是流行于福州市和所属各县(市)的民间器乐乐种,由手工业者和农民业余组织演出原为民间龙灯舞伴奏的打击乐,后逐渐加入管弦乐器福州十番的艺术特征1、曲目大体上可分为曲牌、小调、哗牌和打击乐四类2、按打击乐与管弦乐的关系有尺谱、汤腹、夹腹、全夹之分3、演奏时,一般先由曲笛奏出一两个音作引子,接着其他乐器全部加入4、曲调多由散板开始,上板后节奏逐渐加快,情绪渐趋高涨,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5、演奏有坐奏、行奏、舞奏之分,又分为室内与室外两种。室内分为前后两堂,前堂以金筝为主,后堂以丝竹为主多层面的历史、地域积淀块状分割的区域性划分沿海平原区:戏曲山区:山歌丘陵过渡区:闽剧、唱诗台湾汉族音乐的主体部分乃由福建传入,福建汉族传统音乐有的音乐体裁,在台湾汉族传统音乐中也基本上都有,福建传统音乐与祖国各历史时期、各地域音乐的渊源关系以及各种旋律音调特征,实际上也是台湾传统音乐和旋律音调所具备的特点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