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三语文南京期中讲评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南京期中考试讲评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B)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________。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________找到“桃花源”。不同的“桃花源”,________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A.钟灵毓秀按图索骥映射B.海市蜃楼按图索骥折射C.海市蜃楼顺藤摸瓜折射D.钟灵毓秀顺藤摸瓜映射钟灵毓秀:指聚集天地灵气的美好自然环境产生的优秀人物。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根据语境,应用“海市蜃楼”。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究根底。根据语境,应用“按图索骥”。映射:照射。折射: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间接反映出来。根据语境,应用“折射”。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感受时,悲欢怨爱,两两相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实际世界中处处都是牵绊冲突,在意象境界中尘忧俗虑都能洗濯净尽。①从感受到回味②在回味时③悲怨亦复有趣④欢爱固然可欣⑤从实用态度变为美感态度⑥是由实际世界跳到意象境界A.②④③①⑥⑤B.①⑥⑤②④③C.②③④①⑤⑥D.①⑤⑥②④③解析:该题考核语句衔接。由“句式一致”可知:②在第一个空,排除A、D两项;由③④“转折关系”可知④在③前。故选A项。3.下列情境中,语言得体的一项是(3分)(C)A.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诸位朋友,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请柬)B.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新闻)C.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介绍信)D.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忽悠下签订的,依法应认定无效。(上诉状)解析:“荷”常用于书信、公文等中,表示感谢或客气。A.“府上”是对别人的家的尊称,应改为“寒舍”;B.“承让”是比赛时获胜方所说的谦辞,意思是自己胜得侥幸,承蒙对方的谦让。不能请对方“承让”;D.“忽悠”属于方言口语,司法文书要使用正规的书面语。4.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B)A.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B.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C.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D.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解析:B项是拟人,其余三项是借代。A.“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C.“干戈”代指战争;D.“蛾眉”代指杨贵妃。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至于荫长松,藉丰草藉:践踏B.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厌:满足C.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敏:努力D.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俾:使解析:藉:枕垫,这里指坐卧。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B)A.以此知其所失多矣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祭十二郎文》)B.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张中丞传后叙》)C.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D.因游金陵,登蒋山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解析:均是连词,表转折。A.代词,它,指《水记》/副词,表选择。C.动词,认为/介词,用。D.连词,于是/介词,趁。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如《史记滑稽列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B.“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D.《临川先生文集》、《柳河东集》和《昌黎先生文集》均是以作者的籍贯命名其文集。解析:《临川先生文集》、《柳河东集》是以王安石和柳宗元的籍贯命名的,而《昌黎先生文集》是例外。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1)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5分)李侯(试着)喝泉水,感到泉水味道甘美,于是对照地图记载考证,并向当地老人询问,知道了这水的来历,于是把此水送给远在京城的我。(5分)(2)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3分)取尽天下的万物,没有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这是富贵的人的乐趣。(3分)9.欧阳修称赞李侯是个“贤达”的人,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李侯“贤达”的具体表现。(4分)①实地考察,发现浮槎山泉;②走遍幽深隐蔽的地方,感受山林的乐趣;③降低身份,不耻下问,喜欢结交贤士;④勤勉政务,声名远播。(每点1分)10.《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作简要赏析。(5分)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描绘了一幅凄寒、萧瑟(1分)的边塞(1分)风光图。诗人登上城楼,耳边传来几声时而高昂时而呜咽的号角声,放眼远望,是早已结冻、小再流淌的泾河。(3分)11.千古登楼,几多情思。请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借登楼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6分)同:身处异地的孤寂、思念之情。(2分)异:①魏野作客异乡,借登楼所见的“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描绘了边塞的凄苦之状,由此引发思乡之情。(2分)②柳宗元被贬柳州,借登楼所见之景感叹仕途险恶,流露出对同被贬谪的友人的思念之情。(2分)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5)商旅不行,樯倾楫摧。(6)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8)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一个永久的歉疚——对震华法师的忏悔施蛰存13.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震华法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分)治学求真、正直执着、虚心求教、立志传承(3分)的得道高僧形象(1分)。14.根据文中“我”的心理感受,请你推断震华法师写给作者信的主要内容。(6分)①请求“我”帮助找到《比丘尼传》的明钞本,并表达惦念之情。②知道“我”在尊德里,可能派两位弟子来“我”这儿探访商谈。③已完成《续比丘尼传》,说要送“我”一本,并表示随时改制。④他的那本《佛教人名大辞典》还未付印。(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15.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而我呢?我将负着一个永远的歉疚,无法解除我的郁闷。今天我检出那《续比丘尼传》,第一册封面上写着:“蛰存先生惠存,编者病中书赠。”不觉又引起一种惆怅,我把那书面翻个身,重又放进了书橱。并且记下这一段因缘,我以为,这是我的小说所铸下的一个最大的错误。①照应标题“一个永久的歉疚”。②表明文章的写作缘由。③表达自己忏悔的心情。④点明主旨,提醒为人做事应求真、求实。(每点1分)16.试探究文章标题“一个永久的歉疚”的丰富意蕴。(6分)①“我”杜撰的内容成了老人著述的依据,并且“我”有机会让法师了解真相,但却没有说出,内心感到歉疚。②老人离世后,“我”再也无法说出真相,无法弥补歉意,成为永久的歉疚。③表达了对先生的敬意,以及“我”内心背负的永久歉疚而带来的郁闷和惆怅之情。(每点2分)17.请简要概括第⑤段的论述层次。(6分)⑤而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则是进入到不二之境中,“人”没有了,所谓“空山无人”,“人”到哪里去了呢?“人”与“境”冥然合契了,“人”丢失在“境”中。“人”没有了意识,没有了占有的欲望,没有了追求的念头,这就是意念的“空”,这是一片生命的清空。在这无所羁绊的生命世界中,“水流花开”——一切自在兴现,山是山、水是水的兴现。打开了生命的锁,世界没有了妨碍: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何碍白云飞。不二是空寂的,在不二中,有真机跃现,这又是活泼的。不二是至静的,在至静中有至动,这就是所谓在静穆的观照中有飞跃的生命的含义。陶渊明有诗云:“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在无云的澄明长天中,但有微风澹荡、天鸟翻飞,此得空寂中水流花开之意。17.请简要概括第⑤段的论述层次。(6分)①首先指出进入不二之境中的“空”就是“人”与“境”冥然合契,是生命的清空。②然后指出“水流花开”就是一切自在兴现。③最后用陶渊明的诗来证明不二之境的特点。(每点2分)18.文章第⑦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⑦韦应物《滁州西涧》是一首童叟皆知的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我在这里读出的正是自在圆成的思想。世界生机鼓吹,我抱琴来,何用弹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的这些小诗,传达的哲学智慧可不小,清逸的思理,淡远的境界,空花自落的圆成,在无声中,震撼着人的灵根。18.文章第⑦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2分)。作用:①有力地证明了“世界是自在圆成”的观点。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得论证更加具体。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19.请通观全文,概括文中“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境所包蕴的思想。(6分)①世界的意义只在其自身,任其自在圆成。②生命的清空,生命的无所羁绊,“人”与“境”的冥然合契,“人”丢失在“境”中。③人还权力于世界自身,人的意识的淡出,一切自在兴现。④空寂中,有真机跃现,在静穆的观照中有飞跃的生命。(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