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作家教女儿写作文薛涌,旅美学者,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波士顿SuffolkUniversity历史系助理教授。曾著有《直话直说的政治》、《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谁的大学》、《中国文化的边界》、《一岁就上常青藤》等书。我一向主张早期教育要以激发孩子心灵的创造力为核心,摆脱死记硬背、摆脱大人的教条,才能充分发掘孩子的潜力。不过,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死记硬背其实是最省事、最懒惰的教育方法。家长只要拿出一首诗,告诉孩子背熟就可以了。而启发孩子的创造力,则要始终和孩子处于对话状态,要掌握非常微妙的分寸,要有足够的耐心。我教女儿写作文,就是这么一个过程。第一稿:没有人读的“流水账”小女在美国土生土长,老师在她还不会写字时就鼓励其“著书立说”,用图像的方式编出自己的故事,用孩子根据音节想当然的错别字写句子。等她开始阅读时,马上敦促她写读书报告。女儿九岁时,阅读速度已经很快了,老师让孩子们找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写读书报告。正在学习美国建国史的她,竟然找来美国建国之父华盛顿的夫人的传记—《玛撒·华盛顿传》,一本成人读物。于是,当女儿动手写时,问题马上来了。这不是说没有可写的,而是她信手乱写。读书报告要求她以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的故事,最后讲给班里的同学听。于是她就开始记流水账一样地写:我叫玛撒·华盛顿,哪年生人、在哪里长大、嫁给了谁……她妈妈有些沮丧,和我商量怎么办。如果指导她太多,等于我们帮她写作;如果指导太少,孩子可能一直找不到方向,每次都会犯一样的错误。最后她妈妈把皮球踢给了我:反正你是职业写手,这事情还是你来指导。我急得抓耳挠腮。按说创作是女儿的强项。她七岁学芭蕾时就能即兴跳出自己的舞蹈来;现在学钢琴也不停地作曲,有些作品复杂得令我吃惊。况且她又是那么喜欢阅读、喜欢文学,怎么写作就这么小儿科呢?启发:抓住孩子思维的亮点衡我个人的写作经验告诉我:能谈出有意思的东西,就能写出有意思的东西。谈和写本质是一样的,谈吐有趣的初学者,只要克服了形式转换的心理障碍,就会成为很好的写手。因为平时女儿总是能说出些很有意思的事情来,所以在困惑中,我决定和女儿先围绕着书聊一聊。我先把女儿写出来的流水账念给她自己听,然后问:“如果你是读者,你觉得这些有意思吗?你会读下去吗?”她摇摇头。于是我又问她:“你自己都读不下去的东西,写出来会有人愿意看吗?”她无可奈何地说:“恐怕没有。”“那么,怎么才能写得有意思,让别人有兴趣看呢?”“我也不知道。”她一脸惶惑。我意识到这正是问题之所在。写作是作者建立自己和世界关系的过程,我必须首先帮助女儿找到她和世界的这种关系。于是我问:“玛撒·华盛顿是二百多年前的人了,和你们现在这些孩子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我也不知道。”看来,我的问题失败了。我问得太抽象。于是,我又试了一遍:“她的故事有意思吗?”她点点头。“那么,哪里有意思呢?”她又流水账般地叙述起来。不过,有几个亮点被我抓住。她说:“玛撒·华盛顿从小在农场长大,觉得自己一辈子也就在农场生活,从小不喜欢读书写字,而且觉得没必要学,结果基本上不能读不能写。可后来,她意想不到地成为美国第一位第一夫人,需要和世界各国的王室和政界要人及其家属通信。最后她不得不重新学习读书写作。”我听完马上摆出受教的样子,告诉她这些事情我自己从来不知道,是从她这里第一次听说的。随后我提起希拉里·克林顿,问她现在的第一夫人和过去有什么不同。她顿有所悟:现在的女性独立多了,当完第一夫人还可以自己选总统。我再问她:“你现在觉得你的未来是取决于嫁给谁,还是取决于你对社会的贡献?”她马上说当然是取决于自己有什么本事,能为社会做什么。挖掘:让亮点变成智慧经过这样一番讨论,女儿建立了自己和这段历史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讨论使她摆脱了紧张,健谈多了,谈出来的话也有意思多了。然后,我开始挖掘她的写作潜力。我问她:“玛撒·华盛顿的生活是不是很有戏剧性?她小时候是不是从来也没有料到自己会成为第一夫人?”女儿点头同意。我接着说:“看看,那时候妇女地位全是依附男人,出路其实很狭窄。即使如此,玛撒·华盛顿还是有了一种自己始料不及的生活。你看看你现在,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的独立,有着一样多的机会,一样可以选总统。你能预料到你长大后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吗?”“绝对不会,”她十分肯定地说,“也许我长大会干一些自己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那么,你怎么为未来不可预料的生活做准备呢?”这个问题又使她陷入了沉思,接着又是一番讨论。她和我讲起她班里同学的种种故事。比如,有位叫杰克的男孩,立志长大当工程师,但又不肯学习数学,说自己不需要数学。她觉得这样的想法很好笑。我借此把话题重新引回作文上:“你看,你的文章要想引起别人的兴趣,就必须对别人有意义,让他们感觉到你讲的事情和他们的生活相关。既然你们小朋友之间经常在讨论各自的未来,那么,你从玛撒·华盛顿开始讲讲怎么为自己的未来进行准备,是不是更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呢?”女儿渐渐开窍了。最后她的作文大体写成了这样:“我叫玛撒·华盛顿,从小在农场长大,也不知道农场以外的世界。我小时候觉得自己一辈子就在农场渡过,不需要读书写字,所以我就不去学习。可是,后来阴差阳错,成为美国第一位第一夫人,因为国事和外交必须不停地与各国王室、将军、政要及其眷属通信。我不得不重新学习读和写。可是,长大后学习要比小时候学困难多了。现在的孩子们,特别是女孩子们,未来的出路比我宽广多了。你们可能有一个更意想不到的未来。所以,我的生活告诉你们:不要早早地就对自己未来下结论,不要想当然地觉得你不需要数学、你不需要读书。生活总会让你惊异、让你措手不及。要为不可预见的未来做准备,就必须什么都学一些,那样才能有备无患。”这样,女儿和历史,和她的读者(主要是她的同学)就都建立了联系。她小小年纪,体验了跨越二百多年的人际沟通。把孩子当“高手”这几乎是我唯一的一次教女儿写文章。教得太多并不好,可能会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她,压抑了她自己的创造力。我的角色是和她交流,启发她应该注意的某些亮点,不断向她提问:你究竟想说什么?这样才能把她内心的东西启发出来。如今的神经学和发展心理学已经证明,婴幼儿大脑内的神经元比成人要多一倍。孩子比大人更聪明,学习得更快,更有创造力。做家长的切不可觉得自己少了一半神经元的大脑要比孩子的聪明。要把孩子当“高手”对待。不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大脑神经元会经历一个“修剪”过程,把一些不用的枝蔓切除,把无限发散的思维集中到具体的主题。这也是神经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的原因。我帮助女儿从流水账般的发散式读书笔记过渡到有目的、有主题的写作,就是试图帮助她完成这一修剪过程。但是,从事这样的教育要非常小心。你千万不要代她修剪,而要引导她自己修剪。操之过急,就会把她的许多智慧给裁减掉,她就永远不可能超过你。所以,我作为一个职业作家给女儿上写作课,也只能偶尔为之。而且在做的时候,一定要限制自己的角色,最终让孩子自己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她自信地走向世界,让她发出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