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货币银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九章存款货币银行第一节存款货币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存款货币银行名称的由来在金融中介体系中,能够创造存款货币的金融中介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它们统称为存款货币银行(depositmoneybanks),而不论其具体采取的称呼为何。西方国家的存款货币银行主要指传统称之为商业银行或存款银行的银行;我国的存款货币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中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其他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及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追本溯源,存款货币银行有极为久远的发展历程。古代的货币兑换和银钱业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推进,在古代的东方和西方,都先后有货币兑换商(moneydealer)和银钱业(banking)的发展。它们的职能主要是:(1)铸币及货币金属块的鉴定和兑换:由于小国林立,各国铸币单位不同;同一体制的铸币也由于铸造分散,往往成色各异、重量不一。要进行交易,必须进行兑换。至于在流通货币金属块的情况下,如中国的白银流通,不仅各地白银的成色有别,而且衡制也有差异,更需鉴定和换算。(2)货币保管:货币持有者常常需要有一个安全处所保管自己的货币。原因可能是为了储存,也可能是经营过程中的暂时需要。委托保管与现代存款不同,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还要缴纳保管费。(3)汇兑:往来于各地的商人,为了避免长途携带货币的风险,委托它们汇兑,即在此地把货币交给它们,然后持它们的汇兑文书到彼地所指定的处所提取货币。随着兑换、保管、汇兑业务的发展,这些古老的银钱业主手中聚集了大量的货币。在这样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也就发展了贷款业务。当他们不仅依靠上述古老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贷款,而且还要靠向货币持有者以提供服务和支付利息为条件吸收存款来扩展贷款业务时,则意味着古老的银钱业向现代银行业的演变。但是质的转化是直到资本主义关系开始发展之后才完成的。在西欧,很早就有关于古代银钱业的记载。如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伦寺庙、公元前500年的希腊寺庙均已有经营金银、发放贷款、收取利息的活动;公元前400年在雅典,公元前200年在罗马帝国,也有这类银钱业的活动。中国关于古代高利贷的记载颇多,关于官府放贷机构的记载也较早,但关于银钱业的记载则较晚。较早的记载是南北朝之际寺庙经营典当业。有关这方面的大量记载始于唐代:有经营典质业的质库,有保管钱财的柜九章房,有打制金钱饰物和经营金银买卖的金银铺;至于汇兑业务,不仅有商人经营,更主要的是由官府经营;此外还有专门放债收息的官府机构。经存款过宋、元,到明、清两代,钱庄、银号、票号先后兴起,银钱业有长足发展但由于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中国古老的银钱业一直未能自我实现向银现代银行业的跨越。行所以,对于现代银行业(banking)的兴起,还需要从西方考察。现代银行的产生中世纪,欧洲各国国际贸易集中于地中海沿岸各国,意大利处于中心地位。在此期间,意大利的威尼斯和其他几个城市出现了从事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的机构。但它们贷款的大部分是贷给政府的,并具有高利贷的性质。商人很难从它们那里获得贷款,即使获得贷款,也会因为要支付高额利息而使自己的经营无利可图。为了摆脱高利贷的束缚,威尼斯和热亚那的商人曾经创设过信用合作社。16世纪,西欧开始迈进资本主义时期。1580年,在当时世界商业中心意大利建立的威尼斯银行成为最早出现的近代银行,也是历史上首先以“银行”为名的信用机构。此后,相继出现的有米兰银行(1593年)、阿姆斯特丹银行(1609年)、汉堡银行(1619年)、纽伦堡银行(1621年)、鹿特丹银行(1635年)等。这些银行最初只是接受商人存款并为他们办理转账结算,后来开始办理贷款业务。但它们所经营的仍然是那些有高利可图并且主要是以政府为对象的贷款业务。显然,这仍然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企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客观上迫切需要建立起能够服务、支持和推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主义银行。资本主义银行体系是通过两条途径产生的:一是旧的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业逐渐适应新的经济条件而转变为资本主义银行;二是按资本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股份银行。起主导作用的是后一条途径。1694年,在英国政府支持下由私人创办的英格兰银行是最早出现的股份银行。它的正式贴现率(discountrate)一开始就规定为4.5%~6%,大大低于早期银行业的贷款利率。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也意味着高利贷在信用领域的垄断地位已被动摇。至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规模巨大的股份银行,则是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这段期间。旧中国现代商业银行的出现、发展及构成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建立起自己新的银行体系时,中国信用领域内占据统治地位的依旧是高利贷性质的票号和钱庄。直到1845年在中国才出现第一家新式银行,而且是一家外国银行,即英国人开设的丽如银行。从这以后至19世纪末,英国的其他银行以及各帝国主义列强的银行,相继到中国设立了一批分行。最初,助长中国自身银行业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社会条件是:外国资本主义在华贸易的发展,使得集中到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和各大城市的资金要求有新式金融机构—银行—对之进行调剂;兴办工矿交通事业以挽回利权运动的高涨刺激了国民兴办银行的愿望;同时,清政府基于财政需要也想兴办银行。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是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信用事业的创始。这家银行是以商办面目出现的股份银行,但实质上受控于官僚、买办。1904年成立了官商合办的户部银行(1908年改为大清银行,1912年又改为中国银行);1907年设立了交通银行,亦为官商合办性质。与此同时,一些股份集资或私人独资兴办的较典型的民族资本商业银行也陆续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以后的几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中国的私人银行业有一个发展较快的阶段。仅在1912~1927年间就新设立186家。中国的私营银行业终究是发展起来了。1927年以后,在国民党当政期间,系统地开始了官僚资本垄断全国金融事业的进程,其中包括以多种形式渗入和控制国内各大商业银行。旧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除由国民党政府直接控制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外,有被人称为“小四行”的中国通商银行、四明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和中国国货银行,它们是官商合办的商业银行;有江浙财团的“南三行”—浙江兴业、浙江实业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它们也受到官僚资本的控制;有被人称为“北四行”的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它们虽未被官僚资本直接控制,但实际上也并非是全然独立的。此外,还有几家较大的商业银行以及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它们也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控于国民党官僚资本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地方,在于它的特定经营活动内容和特定职能作用。(1)充当企业之间的信用中介:通过吸收存款,动员和集中社会上第闲置的货币资本,再通过贷款或投资方式将这些货币资本提供给经营产业九章的资本家使用,银行成为货币资本贷出(loaning)者与借入(borrowing)者之间的中介人。这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货币资本。(2)充当企业之间的支付中介:通过为各个资本家开立账户,充当货币资本家之间货币结算与货币收付的中间人。在这里,银行是以资本家的账银行户和出纳的资格出现的。由此可加速资本周转。(3)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将原来并非资本而预定用做消费的积蓄和收入,通过银行汇集起来,提供给企业作为资本运用。这可以扩大社会资本总额。(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在上述各项业务的基础上,商业银行成为银行券和存款货币的创造者。发行银行券的权利后来被取消了,但在组织支票转账基础上对存款货币的创造,则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对于存款货币的创造,将在第十二章讨论。概括起来说,最能体现银行特点的是其作为借与贷的中介作用。马克思曾这样表述:银行“以货币资本的实际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中介人的身份出现……银行一方面代表货币资本的集中,贷出者的集中,另一方面代表借入者的集中”第二节存款货币银行的类型与组织存款货币银行,如前所述,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主要是指商业银行。这里先从商业银行谈起。西方商业银行的类型按资本所有权划分,可将商业银行分为私人的、股份的以及国家所有三种。私人商业银行是由若干出资人共同出资组建的,其规模较小,在现代商业银行中占比重很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以股份公司形式组建的,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主要形式;国有商业银行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出资组建,这类银行规模较大。按业务覆盖地域划分,可将商业银行分为地方性银行、区域性银行、全国性银行和国际性银行。地方性银行是以所在的社区客户为服务对象的商业银行,例如各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银行是以所在城市、区域为主要市场的商业银行;全国性银行是指其服务范围可扩及全国;国际性银行是指世界金融中心的银行,它以国际机构客户为主要业务对象,如巨大的跨国银行。按经营模式可将商业银行分为职能分工型银行(functionaldivisioncommercialbank)和全能型银行(multi-functioncommercialbank)。所谓职能分工,其基本特点是,法律限定金融机构必须分门别类各有专司:有专营长期金融的,有专营短期金融的,有专营有价证券买卖的,有专营信托业务的,等等。职能分工体制下的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大差别在于:(1)只有商业银行能够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2)商业银行一般以发放1年以下的短期工商信贷为其主要业务。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商业银行在大危机后长达60多年的时间里都采用这种模式。全能型商业银行,又有综合型商业银行(comprehensivecommercialbank)之称,它们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包括各种期限和种类的存款与贷款以及全面的证券业务等。始终采用全能型商业银行模式的国家以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国为代表。职能分工型模式我们称之为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相对应,全能型模式则称之为混业经营、混业监管模式。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情况不同,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也各有特点。(1)单元银行制度、单一银行制度(unitbankingsystem):指业务只由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经营而不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组织制度。目前只有美国还部分地存在这种模式。美国曾长时期地实行完全的单一银行制,不许银行跨州经营和分设机构,甚至在州内也不准设分支机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金融业竞争的加剧,这类限制已大大松动,并显示单一制向分支行制发展的趋势已经确立。(2)总分行制度、分支行制度(branchbankingsystem):指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并在该市及国内或国外各地设立分支行的制度。在这种体第制下,分支行的业务和内部事务统一遵照总行的规章和指示办理。目前世九章界各国一般都采用这种银行组织制度,其中尤以英国、德国、日本等为典336型。比如,英国四家最大的清算银行都各拥有3000家以上的分支机构。存款尽管目前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种银行组织形式,并且未采取这种形式的也有向这个方向发展的趋势但就其优劣而论却依然有不同见解这银是专门课程研究的内容。行(3)代理行制度(correspondentbankingsystem):代理行制度也有往来银行制度之称,指银行相互间签有代理协议,委托对方银行代办指定业务的制度。被委托的银行为委托行的代理行,相互间的关系则为代理关系。一般地说,银行代理关系是相互的,因此互为对方代理行。在国际之间,代理关系非常普遍。至于在各国国内,代理制最为发达的是实行单元银行制的美国,可以说,正是这种代理制度解决了不准设分支机构的矛盾。不过,就是在实行总分行制的国家中,银行之间也存在着代理关系。(4)银行控股公司制度(shareholdingbankingsystem):银行控股公司也有银行持股公司之称,一般是指专以控制和收购银行股票为主业的公司。从立法角度看,控股公司拥有银行,但实际上控股公司往往是由银行建立并受银行操纵的组织。大银行通过控股公司把许多小银行,甚至一些企业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银行控股公司形式从20世纪初开始发展。但当时规模较小,家数不多。只

1 / 5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