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主要内容第一节:绪论第二节:基本原理第三节:增加希望行为的程序第四节:减少不良行为的方法第一节绪论一、行为1、行为即人们说的和做的。2、行为具有一种以上的测量方式。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3、行为可以由自己或他人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4、行为与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5、行为具有可塑性——可改变性。行为的分类正常行为异常行为行为异常行为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人们不期望的行为发生太多人们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下产生,而在适宜的情境却不发生。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当二、行为矫正行为矫正——开展、实施某些程序和方法,以帮助个体改变问题行为。1、行为矫正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2、行为矫正强调学习秘环境的重要性。3、行为矫正强调对矫正程序进行精确描述。4、行为矫正通常由生活中的人实施矫正前的基线阶段:评估行为的水平或严重程矫正后的跟踪阶段:实施后的反复情况矫正中的处理阶段:实施治疗或训练策略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四认知行为矫正理论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三、行为的观测、记录行为矫正的一个基础内容就是对目标行为进行测量。行为矫正学中对目标行为的测量称作行为评估。行为评估的重要性◆治疗前的行为测量,可确定治疗是否必须。◆帮助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法。◆治疗前后对目标行为的测量,可确定治疗后行为是否改变了。目标行为——行为矫正过程中要处理的特定行为(问题行为)。对目标行为的定义必须包括:▲对行为的表述必须明确而具体。▲定义的行为必须客观有据。▲被定义的行为必须可观察、可测量。第二节基本概念一、强化二、消退三、惩罚一、强化强化——当一个R发生时,给予其一个所希望的S,这个R在以后发生的频率增高的现象。R—SR在将来强化的类型正强化:当一个R发生时,出现一个其所希望的结果S,这个R在以后发生的频率增高的现象。负强化:当一个R发生时,去掉一个其所不希望的S,这个R在以后发生的频率增高的现象。相同点:R—SR在将来正强化与负强化不同点:正强化:R之后,出现或产生一个S。负强化:R之后,消除或移去一个S。正与负的含义正与负在这里无好坏之分正:出现、产生(从无到有)负:移去、取掉(从有到无)案例:一位妈妈到幼儿园接孩子回家,按惯例孩子会在幼儿园玩一会儿娱乐设施,但妈妈今天有事,必须马上带孩子离开。孩子不同意,并大声哭起来。若你是孩子的妈妈,你会怎么做?强化物的分类◆消费性强化物:指糖果、饼干、饮料、水果等一次性消费物品◆活动性强化物:指看电视、看漫画书等活动◆拥有性强化物:个体可拥有享受的东西◆操作性强化物:提供给个体玩的东西◆社会性强化物: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比如口头赞美、拥抱、点头、微笑、注意等注意:要使强化有效,必须使强化物具有针对性。要选择有效的强化物,必须了解个体对各种强化物的喜爱程度。二、消退消退——受到强化的R不再导致具有强化作用的S,该R在以后发生的频率降低。R—SR在将来消退:R……SR在将来案例1:朱华是一个好学、热情、有礼貌的中学生。班里有同学将他的名字颠倒成“华朱”并谐音这“花猪”。朱华刚听到同学这样叫时非常生气总要与同学争辩,结果引得同学更起劲地叫。后来每当同学叫他“花猪”时,他就当作没有听见,而当同学叫他“朱华”时,他就热情地答应别人。久而久之,同学们感到叫他“花猪”没趣了,渐渐地就不再有人叫他“花猪”了。案例2:小亮从小由奶奶带大,奶奶最怕小孩子哭。只要他一哭,奶奶就拼命地哄他。一年前,爸爸妈妈把小亮接到身边来住。第一天,小亮哭着要吃葡萄,父母给他讲道理,他不听,只是一个劲儿地哭,父母便不再理睬他。第二天小亮哭着要买与邻家小孩一样的冲锋枪,父母说没空,等以后有空再去,小亮就大哭起来。父母实在没时间,只能任由他哭。慢慢地,小亮哭闹的行为逐渐减少了。消退的类型①正强化行为的消退:把给予的东西撤除案例:当事人是一名21个月的幼儿,每天晚上当父母将他放在床上离去时,就大哭大闹或大发脾气,孩子父母不得不在孩子睡前陪伴他1-2小时,直到他安然入睡后才能离去。通过对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发现,父母的关注、陪伴和安抚是当事人大哭大闹或发脾气的强化物。心理学家决定用消退的方法予以矫正。在矫正过程中,让父母还象平时一样把孩子放在床上,但不再关心或理睬他,只是告诉他让他自己睡觉,父母不再进屋,随即离开。第一晚,孩子哭了达45分钟,第二晚,哭闹时间缩短为15分钟,到第十晚上,不仅哭闹的行为完全消失了,且当父母离开时,孩子还很高兴的与父母道“晚安”。②负强化行为的消退:把取掉的东西补上案例:当父母看到孩子的房间脏乱不堪时,要求孩子立刻打扫房间,他可能对父母大吼道:“不要管我!”。父母一般停止说话并离开房间。结果,孩子变得越来越懒惰,房间的清洁总是由父母来打扫。请问:孩子的懒惰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矫正?消退过程的特点①渐进性消退过程具有渐进性,不是立竿见影的,因而消退程序的应用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主生效果。当应用消退程序来降低一个相对持久的行为时,常易被人认为没有效果而放弃,这是应引起注意的。②消退爆发消退爆发——一旦R得不到强化,该R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或强度在减少或最终停止前暂时性地增加的现象。例如:小孩子得不到想要的会声嘶力竭地哭、在地上耍赖等。③恢复性行为不仅在消退过程中会出现消退爆发的现象,在消退结束后也有可能出现自发恢复的现象。恢复性——在行为停止发生一段时间后,当个体再次面临与原来行为发生的环境类似的条件时,其行为再次发生的倾向。如果此时我们对于自发恢复的行为反应不予,强化(即继续执行消退程序),那么行为就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例如:幼儿的夜间哭闹行为通过实施消退程序后,并且其行为也确实消除了之后,幼儿还可能偶有夜间哭闹的现象。若此时得到强化,行为消退就将失去效果。消退的使用前提能正确识别问题行为的强化物能有效控制问题行为的强化物可以保证消退过程中当事人和他人的安全可以容忍消退爆发时问题行为的升级周围环境的所有人员能一致地执行消退三、惩罚惩罚——当一个R发生时,再现一个其所厌恶的结果S,这个R在以后发生的频率降低的现象。R—SR在将来S:当事人厌恶的的刺激;从事厌恶的活动;撤除正在享用的强化物(积极刺激或积极)判断是否是惩罚的标准S的出现导致R发生的概率下降S导致R在将来是持久降低的提问:父母为什么总是倾向于不断打骂孩子?强化与惩罚的异同相同点:R受S的影响不同点:强化——S是个体所需要的;R在将来出现的频率是增高的惩罚——S是个体所厌恶的;R在将来出现的频率是降低的3、惩罚的类型正惩罚——当一个R发生时,出现其一个所厌恶的结果S,这个R在以后发生的频率降低的现象。负惩罚——当一个R发生时,去掉一个其所喜欢的结果S,这个R在以后发生的频率降低的现象。相同点:R—SR在将来常见的惩罚方式矫枉过正斥责体罚体力劳动隔离矫枉过正矫枉过正—问题R发生后,要求当事人进行与该问题R有关的费力的活动。①过度补偿—问题R发生后,当事人不仅必须纠正问题R造成的环境影响,且还要把环境恢复得比问题R行为发生前更好。比如:把墙画花了,不仅要把自己画花的部分擦干净,且把他人弄脏的也要擦干净。②积极练习—要求当事人多次重复练习或较长时间地练习与问题R相对立的良性R。例:学生写错字,老师叫学生改正并每个字写10篇。体力劳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好逸恶劳体力劳动,体力劳动往往是低概率事件,因而体力劳动常常具有惩罚性质。例如:学生上课不听讲围操场跑4圈小孩子不听话打扫卫生、洗碗学生打架斗殴做50次仰卧起坐体罚体罚—指随着个体不良R的出现,施予一种恶S,使其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以达到减少或消除这种不良R的目。体罚是惩罚的主要方式,但并不等于惩罚体罚方式:电击、高温、严寒、强烈的噪音注意:在行为矫正中,体罚往往作为治疗的最后一招,只对那些最难以治疗和最严重的问题R。!!!斥责斥责—当个体出现不良R时,及时给予否定性的语言、姿势和表情,以阻止或消除不良R的出现。表现方式:否定性的语言刺激、谴责性的瞪眼不赞同的表情等。注意:当事人在接受斥责时再现顶嘴、表现行满不在乎、发脾气等,就说明斥责是无效的。!!!隔离隔离:撤除其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或把个体转移到正强化物较少的环境中去。注意:在使用隔离程序以降低不良R时,应注意保障当事人的安全。!!!使用惩罚易产生的不良影响不良情绪反应产生逃避和回避行为惩罚使用者易受到负强化惩罚易产生示范效应不良情绪反应通过对动物的的行为学研究证明,侵犯行为与消极情绪反应可能发生在将痛苦S作为惩罚因素使用时。阿兹林(Azrin)实验:一猴子遭受电击攻击其他猴子电击终止(负强化)结果:当猴子遭受痛苦时,倾向于攻击、侵犯行为产生逃避和回避行为只要在惩罚程序中使用负性S,就会为逃避R和回避R的出现创造机会。个体从事的任何可以终止或避免负性S的R,都有可能被强化。例:1.父母要打孩子孩子跑父母不打孩子2.试卷分数低父母打孩子偷改试卷分数父母不打孩子思考:为什么许多中小学老师倾向于用严厉的态度对待学生?惩罚使用者易受到负强化由于惩罚的使用对于使用者有负性强化的作用,所以惩罚很容易被错误地使用或过度使用。中国父母倾向于使用责打方式惩罚孩子就是如此。惩罚易产生示范效应观察或受到别人频繁使用惩罚方法的个体,更有可能在相似的情况下使用惩罚方法。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谴责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就学会了慷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摘自多萝茜.洛.诺尔特《学习的革命》总结后果对于操作性R的控制作用是很强的操作性R之后若跟随具有强化作用的后果S具有强化作用的后果S不再随R出现具有惩罚作用的后果SR加强R消失R减弱具有强化作用的后果S刺激控制前提(Antecedents)行为(Behavior)操作性R后果(Consequence)的ABC案例1杰克缺钱时向妈妈要,妈妈通常会给一些钱,若向爸爸要,爸爸通常会拒绝,并要求杰克自己去挣零花钱。于是,杰克缺钱时,通常会找妈妈要,而很少向爸爸要。前提(A)——行为(B)后果(C)妈妈在场——杰克向她要钱妈妈给他钱爸爸在场——杰克向他要钱爸爸表给钱结果:杰克只向妈妈要钱,而不会向爸爸要钱案例2彤彤是一个3岁的孩子,每次上街总不喜欢自己走路。每当他向妈妈提出要求抱时,妈妈总是找各种理由拒绝,而当他向爸爸提出请求时,总能得到允许。以后凡是与妈妈上街,彤彤总是自己走路,凡是与爸爸上街则要求爸爸抱,并且彤彤喜欢与爸爸上街,不喜欢与妈妈上街。前提(A)——行为(B)后果(C)妈妈在场——彤彤要她抱妈妈不抱爸爸在场——彤彤要他抱爸爸表给钱结果:彤彤只要求爸爸,而不会要妈妈抱刺激控制——如果某个特定的前提A或刺激出现时,R发生的可能性增,则说明R受到了刺激的控制。思考: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受到刺激控制的行为?回答该问题的关键:哪些R是在特定情境中发生的刺激控制的形成:刺激辨别的训练两个步骤:当可辨别刺激S出现时,R得到强化当其它刺激出现时,R得不到强化例如:红灯亮(S)—行走危险、被阻拦绿灯亮(S)—行走安全、畅通无阻结果:红灯亮时,等待,绿灯亮时才行走。第三节增加希望行为的程序差别强化法行为塑造法链锁与渐隐法代币法案例:威廉太太在一家护理院呆了一年,但对护理人员而言,她象在那儿呆了一辈子。威廉太太只要一看到护士小姐就开始抱怨周围的事物,护士们总是耐心地倾听并安慰。一年来,她的抱怨越来越多,直到她眼里没什么东西是好的了。而威廉太太刚进院时,很少报怨,护理人员不知该怎么办了。心理专家支招——让护士们必须做到三件事1.不论何时看到威廉太太,都马上对她说积极的事情2.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威廉太太说积极的事,护士马上放下手上的活,对她微笑,并认真倾听3.只要威廉太太开始抱怨,护士马上借故

1 / 8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