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连名主讲人:赵洁父子连名制一、定义:父系制时代父名与子名相连的命名制度。二、产生原因:这种制度产生于母系氏族解体﹑父系氏族确立之後。产生的直接原因﹐一是在母系转入父系以後﹐世系由按母系计算改为按父系计算﹐在此情况下﹐采用父子连名方式﹐才可以确保父系血统按直系血亲承递﹐并可区分出直系血亲与非直系的远亲﹔二是私有财产出现後﹐男子为使父系直系亲属特别是直系子孙享有财产继承权﹐父子连名制也就随之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彝﹑哈尼﹑景颇﹑基诺﹑独龙﹑怒﹑佤﹑苗﹑瑶﹑珞巴﹑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塔吉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和俄罗斯等族在部分地区曾保留此习俗。历史上的纳西族﹑白族也通行过这种命名制度。父子连名制既保存在早已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民族中﹐也保存在某些私有制还未完全确立﹐阶级分化尚不十分明显的民族里。有的民族实行父子连名的历史长达五六十代﹐有的只连二三代。哈尼族﹑基诺族﹑景颇族和广西大瑶山的瑶族﹐还有父女连名的习俗。连名方式父子连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正推顺连法﹐即父名在前﹐子名在後﹐以父名最末的一个或二个音节冠於子名之前﹔子名的最末一个或二个音节又冠於孙名之前﹐如此世代相连﹐犹如链条一环扣一环。如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和贵州的部分彝族﹐名字通常为4个音节﹐具体连法是﹕古候吼兹─吼兹讫得-讫得谋巫─谋\巫乌儿─乌儿洛勒─洛勒莫阿─莫阿阿讫─阿讫阿兔……。以乌儿洛勒一代计算﹐洛勒为本人名﹐谋巫为祖名﹐乌儿为父名﹐莫阿为子名﹐阿讫为孙名﹐阿兔为曾孙名。2.逆推反连法﹐即子名在前﹐父名在後﹐亦以父名的一个或二个音节置於子名之後。采用这种方式连名的有佤族﹑贵州台江的苗族和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族。佤族的连名法是﹕散比里─比里松─松萨─萨特外─特外克龙─克龙猛─猛康─康更……。散为曾孙名﹐比里为孙名﹐松为子名﹐萨为本人名﹐特外为父名﹐克龙为祖父名﹐猛为曾祖父名。3.冠姓连名法,即在名字之前或名字之後加上姓氏。如白族历史上的大理国有三个国主的姓名是﹕段智祥─段祥兴─段兴智﹐分别为祖父名﹑父名和本人名。在三种连名方式中﹐采用正推顺连的民族比较多。法其它某些民族由于名字相同的人较多﹐为便於区别﹐有的在父名﹑本名之前或本名﹑父名之後加上祖父名﹐有的加上家族名或部落名。前者如贵州台江苗族﹐後者如独龙族﹑塔塔尔族等。见面称呼时﹐一般只叫本人名﹐不连称父名﹑家族名或部落名﹐更不连称祖父名。若连称父名和祖父名﹐则被认为是对其祖先的侮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彝﹑哈尼﹑景颇﹑基诺﹑独龙﹑怒﹑佤﹑苗﹑瑶﹑珞巴﹑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塔吉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和俄罗斯等族在部分地区曾保留此习俗。历史上的纳西族﹑白族也通行过这种命名制度。父子连名制既保存在早已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民族中﹐也保存在某些私有制还未完全确立﹐阶级分化尚不十分明显的民族里。有的民族实行父子连名的历史长达五六十代﹐有的只连二三代。哈尼族﹑基诺族﹑景颇族和广西大瑶山的瑶族﹐还有父女连名的习俗。在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西南地区彝族无姓氏,而长期实行的是父子连名制。即父亲名字的后边一个或两个字音,是儿子名字的开头字音,照此类推,一代接一代,如条一环扣着一环的链条。父子连名制,是彝族及藏缅语系彝语支,如哈尼族、怒族、景颇族、纳西族、傈傈族等民族的一个显著特征。《新唐书•南诏传》记载:“父子以名相属”。对唐代南诏国彝族统治者蒙氏世系,《蛮书》、《唐书》、《资治通鉴》、《云南志略》、《南诏野史》等均有父子连名制的记载。举《资治通鉴》记载为例:“细奴逻、逻盛、盛逻皮、皮逻阁、阁罗凤、凤牟异、异牟寻、寻阁劝、劝龙龙晟、劝利晟、劝丰佑、世隆、隆舜、舜化贞”等十三代王的谱系都基本上是实行父子之名前后相联的命名方式。云南作为民族众多的边疆省,父子连名制曾经是一种普遍的方式,即使是没有文字的名族,也能通过这种方式,记下连绵几十代甚至上百代的父子连名家谱,记下许多历史发展的脉络,成为一种特殊的姓氏文化。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