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形成的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文化: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私学兴起,造就大批文士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形成原因2、“百家争鸣”的含义历史纵横: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橫家、农家、名家、杂家十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橫家、农家、名家、杂家、小说家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3、表现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天人关系礼的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思想学说思想学说思想特点仁政思想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含义2、形成原因3、表现4、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的变革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从孔子那里出来。------梁漱溟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⑴创立:孔子删定“六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有记录言论的《论语》材料1材料2子曰:“仁者爱人。”——《论语·雍也》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材料31.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颜渊》知识点拔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⑴创立:⑵基本内容①思想核心:是“仁”,通过“礼”来实现;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③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垄断。(学在官府——学在民间)(3)评价: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④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克己复礼”。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⑴孟子(亚圣)的思想主张①核心:发展“仁”思想,提出“仁政”思想;②君民关系:发展民本思想,提出“重民”“民贵君轻”思想;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2)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但是,孟子的封建“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⑴孟子的思想⑵荀子的思想——战国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①施政纲领:“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君民关系:提出君舟民水;③在伦理观:主张“性恶论”。通过礼仪和法治可改造成君子、圣人。1、老子及道家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著有《道德经》,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老子1).创始人《道德经》三、道家和法家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百姓满足於原始简朴的生活,不奢求物质的享受。(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人若甘于柔弱,便能够不受伤害,免于痛苦。(3)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观点:庄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2、继承与发展:战国时期,庄子(庄周)3)老子思想的影响: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了深远的影响。2、战国时期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1)积极变法革新;(2)以法治国:明法令,严法典;(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知识拓展法家思想的代表:韩非子秦王借法家思想振兴国家,实现统一大业。统一后,秦始皇继续厉行法治,结果呢?——法家理论可得天下而不能治天下。——天下大乱,15年便灭亡。历史启示?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重点和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2、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