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修订)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我国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式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20世纪90年代初)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阶段(1989-1992年)“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阶段(1987-1989年)有计划商品经济阶段(1984-1987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1979-1984年)以胡锦涛为核心党中央领导提出新的方针(2002年以来)中国进入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新阶段(十五大)WINTERTemplate背景:1979年至1984年,是我国思想理论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历史转折时期。标志性会议或文件: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地方和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2.1979年: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当时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也需要市场价值规律调节。3.198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自觉利用价值规律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扩大市场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项举措中: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以家庭形式向集体经济组织有偿承包土地,承包者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2.从非国有经济开始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城镇个体经济与集体经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标志一大批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的出现。3.在国有工商业中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赋予企业生产经营权;资金使用权;劳动力使用权;物资采购使用权;产品销售权;分配自主权。历程之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1979-1984年)——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市场经济思想的萌芽和经济改革实践起步进步与局限应当指出,这一主一辅的原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它第一次明确肯定了市场调节上改革的一个基本方面。但总的来说,这一原则仍是传统集中计划经济的产物,因为它还将指令性计划当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另外,它把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看成是一种互相对立的“板块”式关系,带有很强的机械拼凑色彩。图:陈云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历程之二:有计划商品经济阶段(1984-1987年)——80年代中后期,经济改革向市场经济迈进背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标志着我国对于社会主义市场问题认识的一次重大突破。标志性会议或文件:1.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2.中共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1987年共产党十三大在计划和市场关系上有发展:(1)“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2)“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3)“必须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4)“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说应该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5)“按照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6)“社会主义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而且应当包括资金、劳务、技术、信息和房地产等生产资料市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还必须是竞争的开放的”。意义及突破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一次重大超越:第一,首先肯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被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第二,否定了把指令性计划当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根本特征的传统观念,从而就从根本上动摇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根本基础。不足之处是:一是承认商品经济但不承认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二是把发展市场体系只理解为发展商品市场,因此对市场机制的理解还比较简单片面。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凭票排队的日子历程之三:“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阶段(1987-1989年)背景及标志性会议: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基础上对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问题进行了新的概括和说明。报告认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相统一的体制,其基本内容是:第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第二,必须把计划经济建立在价值规律之上,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方式,不再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第三,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即国家运用经济和其他手段,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创造良好经济社会环境,以此引导企业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第四,社会主义的市场体系是全面的、开放的、竞争性质的,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而且应包括其他各种形式的生产要素市场。WINTERTemplate意义及突破这一改革模式的提出,是对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一次重大发展:第一,首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的多少,而在于所有制的不同,把制度与体制区别开;第二,在这一模式中。计划是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间接计划,市场机制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大大提高了市场的社会地位;第三,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全方位全领域性质,这就从根本上突破了长期存在的“半商品经济”传统观念和改革之初所形成的“半市场”意识。美中不足的是,它仍末能跳出从所有制角度看待市场经济社会属性的思维框框,所以还没有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模式。尽管如此,十三大对市场问题的认识已接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水平。历程之四: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阶段(1989-1992年)背景:这是中国改革遇到曲折的短暂的停顿时期。1989年前后中国经济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严重问题。为了实现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行政控制,直接计划调节的作用有所加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就是这种特殊环境的产物。标志性文件:在1990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就表现出这种倾向:它认为计划经济可以从总体上保持经济按比例发展,市场调节可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计划经济不限于指令性计划,经济改革要进一步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属于总量平衡控制,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的调整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主要发挥计划调节作用,企业日常活动等小型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调节;第四,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做好综合平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引导和调整经济的运行。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对于市场和计划关系的认识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对市场的作用不深刻,甚至有所退步。历程之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式提出和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最终确立和市场建设的全面展开。背景: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阐述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基本制度之间的关系:“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标志性会议或文件: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993年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3年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意义及突破《决定》设计的“总体规划”设想,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目标大致需3年改革将分三阶段推进。第一阶段从1993年至1995年。第二阶段从1996年至2000年到本世纪末前两阶段结束时,应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标志是:代企业制度基本确立;以商品市场为基础,要素市场为重点的市场体系较发达;全社会的保障体系较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框架基本形成;宏观经济间接调控体系基形成并有效运作。从而基本理顺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第三阶段从2001至202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成熟,比较定型,为我国在下世纪中叶赶上中等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这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历程之六:以十五大为标志,中国进入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内容的体制创新的新阶段。背景:1.1997年共产党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十六大指出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002年共产党十六大主题聚焦在发展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立完善的包括失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标志性会议和文件: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必须做好的十一项工作:(1)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3)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4)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5)继续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6)完善财税体制,深化金融改革。(7)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8)推进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9)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10)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经济法律制度。(11)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奋斗。WINTERTemplate历程之七:2002年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针对市场经济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背景及标志性会议和文件:1.提出“以民为本”,“科学可持续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指导性口号。2.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决定》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1.改革项目审批制度。2.规范政府核准制。3.健全备案制。4.扩大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决策权。5.规划中属于《目录》内的项目不再另行申报核准。6.放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经营性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7.进一步拓宽企业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8.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体系。9.规范企业投资行为。10.完善政府投资体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11.加强和改善投资的宏观调控12.加强和改进投资的监督管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组图]河南淅川县一家小辣椒制品厂的工人在分拣辣椒。近年来,河南省淅川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广种植中药材木瓜、黄姜和小辣椒等经济作物,使当地农民收入大大增加。大别山革命老区安徽省金寨县铁冲乡中心学校的学生在进行课外活动。该校2006年,被列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试点。一年来,全县1058名流失学生相继返校,初中辍学率下降了30%。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汤口镇上张村新貌。目前,这个村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7万元。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受益于农村税费改革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和农产品价格的恢复性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国9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3.3%,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去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7元,比2002年增长44.9%,年均增长达到11%。十六大以来,我国各项改革都取得了较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完善。广西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