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2届高考历史复习 第2讲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商鞅变法1.特点:(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2)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4)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一、商鞅变法2.历史作用:(1)性质: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2)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3)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4)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的下一步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二、孝文帝改革1.背景:(1)可能性:①北魏统一和拓跋珪的汉化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②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③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实行汉化政策以适应时代的要求。(2)必要性:阶级矛盾尖锐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二、孝文帝改革2.过程:(1)开始:公元471年冯太后临朝听政,开始推行改革。(2)内容:①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改革重点是建立新的制度。②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改革重点是实行汉化政策。二、孝文帝改革3.历史作用:(1)经济方面:经济的复苏和繁荣。(2)政治方面:政权封建化的加速。(3)民族关系: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1)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2)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公式化”学习历史(四):历史评价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时间国家改革变法内容实质作用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经济:发展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增强了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鲁国初税亩经济:初税亩,“履亩而税”,即按亩收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时间国家改革变法内容实质作用战国魏国李悝变法经济:“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推行“平籴法”,保护小农经济法制:制定《法经》,加强法制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强盛,为各国改革树立了榜样楚国吴起变法政治: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三代以后收回爵禄;强令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严格吏治,禁止私门请托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取得一定成效,成为战国中的强国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春秋时期各国变革的最本质的不同在于()A.出现的根本原因B.代表的阶级利益C.产生的社会影响D.改革的具体措施BB。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本质”。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已得到确立,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而春秋时期仍是奴隶社会。因此,战国时期的变法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春秋时期的变革仍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这就是两者最本质的不同。解析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内容意义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保护了小农经济,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统一度量衡便于赋税征收,有利于经济交流,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内容意义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普遍推行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军事基础,也扩大了统治基础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内容意义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加强了思想控制,钳制了人民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加强了专制统治。实质是文化专制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衡丈尺。——摘自《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1)材料中所提到的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主要分哪几个方面?(2)材料中所提到的改革措施中对秦国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为什么?【参考答案】(1)内容有:移风易俗(“分异令”);建立县制;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等。分两方面,即求富的经济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2)废井田,开阡陌。这一措施的实施使井田制得以废除,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秦国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提供了经济基础。3.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大融合(1)特点:这一时期是中国境内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代。(2)原因:①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②鲜卑、匈奴、羯、氐、羌迁居中原,通婚杂居,胡汉差别逐渐消除(也是融合表现)。3.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大融合(3)表现:①生活习惯的汉化。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使鲜卑族的劳动者变成农民,贵族转化为地主,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②汉语言文字被“正音”确定下来,中原先进文化成为各族共同接受的文化。③南迁各族把他们的优秀文明带到中原,如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方面证明了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成为中原文明重要组成部分。3.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大融合(4)实质: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和社会进步的过程。(5)影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DD。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当时的中国处于南北分裂状态,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使造成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趋于消失,为新的统一局面奠定了基础。解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3)概括说明公元5世纪为什么会出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本题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土地制度为依托来命题,重点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及影响。第(1)问比较材料一、二即可得出结论,重点注意某些材料,如“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均给天下田”等;第(2)问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归纳概括;第(3)问回答“原因”应把材料一的相关内容考虑在内,影响则可以结合教材分析。解析【参考答案】(1)都是有组织地把土地按一定的比例和标准分配给农户使用。(2)①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②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度,严惩贪污,根据政绩决定官员任期;③迁都洛阳;④移风易俗:改穿汉服,用汉姓,说汉语,与汉族通婚。⑤实行汉制:政权机构、官吏名称、礼仪典章一律改行汉制。【参考答案】(3)原因:主观上,北魏孝文帝等皇族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客观上,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提供了政治机遇;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的出现和促进;另外,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要求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影响: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出现农工商全面繁荣的局面;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加快了民族融合;为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从本题来看,对孝文帝改革的考查,不是从总体上考查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而是从某项改革措施切入,考查比较、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在复习时,不仅要从总体上把握孝文帝改革,还要学会分析每一项改革的原因、影响。此外,在平时做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如本题第(1)问,答案实际上在材料中,只是需要你有读懂材料并从中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本题通过新材料、设计新问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其立意是为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证明材料观点的能力。第(1)问首先审题很重要,实际上要回答三个问题:两个原因、一个结果;回答时先利用材料中的信息,然后以所学知识补充。第(2)首先要读懂材料的意思,然后依据变法的措施回答。解析【参考答案】(1)原因:三晋地狭人贫、秦国地广人稀,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原因:“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2)是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本题充分利用材料设计问题,回答问题也主要依据对材料信息的获取。提供新材料、设计新问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考查学科能力,是高考对选修教材命题的一般特点和趋势。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复习中,一方面不能死记硬背,而要理解和多角度分析背景、措施、特点、影响等,另一方面要提高自己获取材料信息、利用材料信息的能力。(2010•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本题围绕古代民族问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依托材料形成正确观点的能力。第(1)(2)问主要体现了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但第(2)问的“认识”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第(1)问要回答的是“主张”和“理由”,都从材料一中获取相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