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赣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草案)“十一五”期间,是赣榆县全面融入“两个率先”大局,实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分重要。《赣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赣榆县委关于制定赣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基本思路》编制,主要阐明“十一五”期间赣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集中体现了中央、省、市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意图和施政方针,是各镇、各部门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编制实施年度计划和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赣榆县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第一章发展背景和发展阶段一、“十五”发展基础和现状“十五”期间,赣榆县牢牢锁定新兴工业经济强县、新兴开放经济强县、新兴海洋经济强县、新兴农业强县、新兴私营个体经济强县和新兴建筑业强县“六新六强县”奋斗目标,大力弘扬“万众一心、负重俱进、海纳百川、敢写第一”的赣榆精神,按照县域经济市场化、公有资产资本化、中小-2-企业民营化、社会事业产业化、上级政策赣榆化、权力运行规范化“六化”思路,创新务实,团结奋斗,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县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迈上新的台阶,为“十一五”期间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预计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0.8:36.1:33.1,二、三产业比重为69.2%。实现财政总收入4.8亿元,年均递增19.5%,高于“十五”计划年均递增10-11%的目标。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到6.42%,较“九五”末提高了3.28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4.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引进内联资金68亿元。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落实农业税减免、取消和水稻直补、良种补贴政策,粮食生产能力提高,设施蔬菜发展到8万亩,畜牧业小区达265个。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农业产业化进程步伐加快。全县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达到8家,农村经纪人队伍达1500余人。农村劳务输出有序推进,2005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9.5万人。预计2005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180元,较“九五”末增加了1387元。海洋经济蓬勃发展,海珍品工厂化养殖面积突破30万平方米,潮间带开发稳步提升,浅海域开发和生态渔业建设日呈高潮。全省首个“人工鱼礁”工程和“省级海水养殖示范园”项目顺利实施。渔港建设进展顺利,沿海-3-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青口港获准建设国家中心渔港并争取资金5000多万元,海头港按国家一级渔港建设。工业主体地位逐步提升,重大项目支撑作用显现。全县上下牢固树立“工业立县”战略思想,狠抓工业投入和工业运行,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特色化工、新型建材、生物制药、海洋食品、服装玩具等产业板快初具规模。2005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2.04亿元,实现工业入库税金1.42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稳步提升。全部工业用电量较“九五”末增长1.4倍。纳税超千万元企业达到3家。规模以上企业比“九五”末净增85家。协鑫热电、聚脂薄膜、榆嘉药业、易达酒业、舜天服装、福榆氯碱、中大海藻、东成酒业等一批重大、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促使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新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82项,累计投入6.83亿元,“科技兴县”战略促进了产业结构和科技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教育事业飞速发展。赣榆高级中学转为“四星级”高中,6所重点中学转为“三星级”高中,高考成绩连年攀升,本科达线连续7年居全市之首。民办教育快速发展,新上民办学校8所;职业教育规模化,实现“十校联动”。卫生事业成绩显著,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县医院门诊大楼建成投用,新办民营医疗机构5家,全县医疗服务人员达5100人。完成农村改水受益人口63.5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九五”末的32.4%提-4-高到现在的8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以村为单位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居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迅速。成功举办国家级、省级全民健身运动会拔河比赛等有影响的赛事,赣榆农村拔河队获全国拔河锦标赛冠军,恢复性举办了两届徐福节。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新型流通业快速崛起,各类市场、商业中心交易活跃,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亿元,为“九五”末的1.6倍,年均递增9.4%。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业、新型社会服务业等蓬勃发展。信息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建成了以光纤传输方式为主的骨干综合通信网和有线电视网;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全面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稳步提高。抗日山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宋口村、厉庄谢湖茶果基地、门河中药村基地先后成功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业已形成“东西南北中,山海祠城园”的发展格局,“观黄海风光,探秦山神路,访徐福故里,游红色胜地”的旅游品牌日益在省内外唱响。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同三高速公路赣榆段建成通车,欢林、石林、青班、青抗、青沙等公路相继竣工,“十五”末全县农村各类等级公路比“九五”末净增1100公里。总投资3.8亿元的农电网、城电网改造完成。海堤达标完成19.4公里。率先启动市“一体两翼”战略,开-5-工建设柘汪临港产业区并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000万元,总投资57亿元的海头深水港“十五”末启动前期工作。经济开发区、海洋经济开发区、西关工业园全面启动,各类园区累计投入6.2亿元用于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成为产业集聚区和拉动赣榆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时代广场、万隆步行街、深港商贸总汇等商业步行街的开发,锦绣江南、东大花园、青河丽景等综合型居住小区的建设,城市高层标志性建筑的拔地而起,以及一大批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的实施,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消费环境,拉动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十五”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全县上下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主动适应宏观环境变化,立足县情确定目标,分类指导区域发展,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区域发展对策,形成符合赣榆实际的发展思路,并紧盯目标扎实苦干狠抓落实。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规模偏小,工业主体地位不够明显;产业布局区域分工不清晰;沿海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港口、码头带动功能薄弱,县域经济发展与连云港港功能分离,重大基础设施欠缺;城市化水平不够高,中心城镇集中度差;财政收支压力继续存在,群众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比周边地区发展仍显缓慢等。以上问题将在“十一五”期间作出部署,在发展和改革中逐步加以解决。-6-二、“十一五”发展阶段简析“十一五”是赣榆实现“富民强县、快速崛起”的关键时期。全省沿东陇海产业带和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确立,生产力布局调整和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全市新一轮发展规划的出台,都为全县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性机遇。就赣榆本身而言,“十一五”期间实现跨越发展的有利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1、新规划的战略要素。无论是省沿海经济带开发,还是全市“一体两翼”发展战略,赣榆都是前沿阵地和重要节点,是发展的突破口;全市新一轮发展规划重大战略性调整,更是把赣榆北部作为临港工业布点的重要区域,把县城作为打造连云港国际性海滨城市的一个重要组团,市县一体发展的规划更加有利于快速集聚发展要素。2、沿海港口资源要素。日趋发展壮大的连云港港、岚山港,加上赣榆沿海连云港港柘汪港区、海头港区建设的大力推进,尤其是海头港深水码头的建设,同时借助岚山港,为临港工业发展提供了龙头平台;沿海滩涂、盐田、环境,以及海堤大道、242省道、沿海铁路等“沿海大通道”建设,为发展沿海大工业提供了有力保障。3、项目承接载体要素。柘汪临港产业区、海头港区、马来西亚工业园、赣榆经济开发区、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西关民营工业园等沿海一体化平台的不断膨大和功能的日臻完善,将为赣榆全面融入全市沿海生产力统一布局提供强力依-7-托。第二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十一五”期间,赣榆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省委十届九次和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跨越发展这个主题,以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目标,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融入市“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主动策应全市“快速突破东区、着力提升新海、积极发展赣榆”的工作重点,牢牢锁定“以港兴工,以工强县,融入港城,以城带农”发展方针,深度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三大战略,做到“四个坚持”,实现“四个突破”,即坚持发展要务,实现临港工业大突破;坚持科学统筹,实现产业板块大突破;坚持全民创业,实现富民增收大突破;坚持全面进步,实现平安和谐大突破。坚持的主要原则是: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突出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强化政府对政策的把握与调控,切实加强宏观引导,有效配置公共资源。2、扩大总量、提升质量原则。坚持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并举,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扩大外延,挖掘内涵,实现有市场、有效益的较快发展速度。3、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原则。充分发挥境内良好的区位-8-条件、海港优势以及丰富的旅游、矿产资源、农副产品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区域重点发展、优势区域优先发展。4、产业联动、协调发展原则。顺应产业融合的趋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加快工业化进程与发展现代服务业并举,增强产业渗透力,提升综合竞争力。5、空间集聚、合理布局原则。根据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形成配置合理、功能清晰、相对集中的业态空间组织形态。6、外向带动、对外开放原则。适应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全面接轨资本市场、要素市场,打造信息、人才、资本等要素集聚的重要区域。二、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是:建设江苏沿海临港工业一流县,力夺海洋经济全国头牌,建设国际性海滨工业城,成为连云港国际性海滨城市的重要组团;全面打造“实力赣榆”、“和谐赣榆”、“法治赣榆”、“人文赣榆”、“诚信赣榆”。三年再造新赣榆,五年冲刺百强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建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经济民营化、就业多元化、乡村城镇化、生活现代化”的“六化”新农村。到201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赣榆。到2020年左右,把赣榆建设成为东部沿海临港工业、中部平原高效农业、西部山区生态林牧业三大经济板块产业地。主要目标-9-为:——经济总量发展目标。GDP年均递增30%,2010年达到300亿元,比“十五”末翻两番,人均GDP超过33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2:50:38;财政总收入达到40亿元,年均递增5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500亿元,其中工业投入不少于350亿元。——人民生活发展目标。到2010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0000元,年均递增12%以上;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30平方米,农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城市发展目标。城市化水平达到4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0%,人均公共绿地2010年达到30平方米以上,森林绿化覆盖率达到36%。——和谐社会发展目标。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以上;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和病床数达到30人和26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改革开放目标。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5%,注册外资实际到账额年均增长70%,形成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开放